查看原文
其他

“拯救”家族企业,他与父亲打了一场“拉锯战”|我家有厂

腾讯新闻 中国人的一天 2022-05-11
△一座服装厂,三代“服装人”。

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陈琰20岁那年一家服装行业的“派单大厂”突然倒闭让位于产业链下游的陈家制衣厂损失40万元彼时的陈琰还是一名辅警对服装行业并不感冒但因担心父母无法妥善周转犹豫再三,他还是决定辞职回乡帮忙做起了“厂三代”

可令陈琰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竟让他阴差阳错地提前嗅到了一丝危险气息。家族企业缺乏品牌经营理念,很容易丧失竞争力,这在服装品牌层见叠出的当下非常不讨巧。因此,他开始了“救亡图存”的尝试,将工厂由代加工向品牌经营转型。但在这时来自父辈祖辈的反对声却接踵而至这座关乎三代人的老厂应何去何从

小时候,陈琰就在镇志上见过爷爷陈兰生的名字,他知道这座工厂曾拥有怎样羡煞旁人的“高光时刻”。
1984年,陈兰生与兄弟合办新颖服装厂(后命名为“海盐县敏之珠丝绸制衣厂”,以下简称“敏之珠制衣厂”),主营丝绸、工作服及西装制作等,成立仅一年,营业额就达122.68万,盈利17.07万元,陈兰生更是成为当年的纳税大户,被浙江省海盐县澉浦镇光荣地载入镇志。 

父亲陈敏,也是这一“高光时刻”的缔造者之一。16岁时,他被陈兰生送至上海亲戚处学习缝纫技术,其间,仅靠着一辆脚踏车,走街串巷为人做婚纱和旗袍谋生。四年后,陈敏回来协助办厂,在沪期间,他与几家丝绸厂结了缘,敏之珠制衣厂便瞄准丝绸市场,乘上了我国贸易出口的“东风”,在当地拿了个国内外“通吃”的“大满贯”。

父亲陈敏在服装厂工作的老照片。

“那时候不是你去‘找’钱,而是钱来‘找’你”,生意最好的时候,一有新款推出许多人便争先恐后上门订货,不订到就不肯走,甚至直接把钱塞进陈家人的衣兜里。

然而,这样一个传奇故事,却因陷入恶性竞争,走向了陈琰不曾想过的另一个结局。以服装、鞋帽为主的家庭作坊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爆款神话”层出不穷的敏之珠制衣厂成为了一些商家的首要抄袭目标。

“我父亲款式刚设计出来,还没开始制作,别人就打着跳楼价出去卖了,比我们原创的还便宜,可我们用的都是好面料,价格再低就保不了盈余,根本打不了价格战。

父亲回忆当年生产的爆款小衫。

陈琰第一次意识到保护个人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我家人几乎没有版权意识,遭遇这种事也只能闷声吃亏”,从势如破竹到功败垂成,作为从小在厂里长大的孩子,陈琰即心疼又懊恼。

失去了“爆款”支撑,接下来的几年里,敏之珠制衣厂的营业状况极为平淡。曾见证过这家老厂“高光时刻”的陈琰,为父母打抱不平的心情也渐渐归于平静。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家族企业在他刚步入社会不久后又遭遇了一次意外。而这一次,他选择回乡帮助父母,转型旧工厂,进行品牌经营。

2008年,在恶性竞争里元气大伤的敏之珠制衣厂,决定通过向代加工转型以“自救”。但不到半年,敏之珠制衣厂却因一座上游“派单大厂”的倒闭再度陷入危机,40万资金就此打水漂。彼时的陈琰刚从一家广告公司离职,辅警做了还不到4个月,却又要面临一次抉择——是否回去帮助父母周转厂务事宜?

人生的前20年,陈琰并没有想过回家做“厂三代”。他生于1988年,敏之珠制衣厂比他还要“大”四岁。虽然从小在厂里长大,但这座老厂就像一本撰有家族企业荣光史的书,被他放在精致的书柜里,但永远不会去打开。

直到这次危机,陈琰才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细细思索起自己和工厂以及父母的关系。

陈琰和爷爷聊天,回忆服装厂的过去。

陈琰想起这么多年父母忙碌在外日夜操劳的样子,心里愈发心疼,最终还是选择辞去工作回家帮忙。因怕父母反对,还采用了先斩后奏的方式。然而,父母却非常平静,“可能他们早就希望我回来帮忙,所以没有太大反应。”陈琰说服自己不要多想,殊不知父母心里早已乐开了花,“高兴啊,儿子回来了怎么会不高兴。

陈琰回访过去工作的警局。

可没高兴几天,陈敏就和儿子在经营上产生了分歧。陈琰觉得,为其他品牌做代工过于被动,且工人的平均工资正逐年上涨,自家的代工利润却在下滑,薪水保障不到位,工人容易没了干劲,亟需转型品牌经营;此外,厂子运营20多年来,从未设立过厂规,常年管理混乱,应该进行标准、规范、系统的“现代企业”式管理。

这两点,每一点都打在了陈敏的心尖上,但全都被他回绝了。他一是不愿冒险转型,不愿经营数十年的老厂“葬送”在自己的手上,在陈兰生以及多年来见证厂子兴衰的街坊邻居前丢面子;二是担心厂里老员工的不满——在工资已经不到位的情况下,再用规章制度约束他们,怕是会雪上加霜,直接把人逼走。

陈琰查看工人裁制的布料情况。

在两个男人争执不下期间,敏之珠制衣厂却意外迎来“第二春”。我国轻工业的极速发展,使得工厂也得到了时代的润泽。2010年初,我国遭受几十年一遇的极端寒冷天气,羽绒服需求暴涨,制衣厂的订单量直线攀升,工厂规模顷刻间从四十人发展到百余人。

订单量大时,有时需要工人连夜赶工。

但正如陈琰预想的那样,暴涨的订单消化完后,敏之珠制衣厂很快又回归到萎靡不振的状态。“事实证明,我们要赶紧摆跳脱代加工这一劣势方位”,在陈琰看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从低端制造、投资拉动向国民消费转变,这恰好为国内服装企业的品牌经营转型提供了机遇,“传统经营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我们一定要走品牌经营道路,生产消费者喜闻乐见、具有品牌特色且不会被抄袭的中高端产品。

经过此番洞察,陈琰暗暗决定——自主创业,以掌握商品选择和经营方式的主动权。

陈敏并不看好儿子自主创业,“让他自己出去闯,碰一鼻子灰再回来。”

陈琰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而是迅速地投入到各项准备工作中。陈琰把首发产品设定为毛绒玩具——生产毛绒玩具与制衣行业基本相通,他自行设计款式并前往义乌选购面料,还学习了如何使用缝纫机,自己打样放到网上去卖,没有向爷爷和父亲寻求一丝帮助。但很快,他就碰到了第一次灰,“当时没有什么经验,面料选得不对,客户都反应掉毛掉得厉害,还给了我差评。”

创业后,陈琰常常自己上手设计制作。

陈琰不服输地进行第二次尝试。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马口铁饼干盒给了他一丝灵感,他决定生产一些需要客户动手拼装的金属手办。这些手办的外观多以战舰、船坞为主,主要材料为铝合金。为了省去了开模、冲压、焊接等环节,陈琰还研发出一种金属折弯成型技术,在技术加持下,金属手办的表面线条非常流畅,整体视觉效果也更精致。

经营一段时间后,陈琰眼见销量渐有起色,心中倍感欣喜,但很快又遭遇到了打击——因技术不够完善,卖出去的产品很少有拼装出来的。

两次碰壁后,陈琰决定关停网店,“我觉得我还没想好,太仓促了。”

两次尝试失败后,陈琰意识到自己需要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

经过复盘反思后,陈琰决定先为这条创业之路按下暂停键,先成家、后立业。两年后的2019年,他开启了第三次尝试——创办中高端户外服装品牌。户外服装讲究防护性和功能性,需要上等面料,这与陈琰放弃低廉走中高端品质的定位高度契合,且目前市面上的户外服装款式略显单一,如果能够在创意设计上再下点功夫,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亲眼目睹过家族企业陷入抄袭风波的陈琰,提前做好了申请专利保护的功课。

陈琰从小就对绘画情有独钟,大学所学的专业也是平面设计。执笔设计的衣物正式制作出来后,陈琰心里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一想到别人将会穿上这些衣服,我就非常开心,这比绘画更令我兴奋。”

不久后,陈琰把自主设计的户外服装挂在了厂子里。见惯了笔挺、整洁、大气的西装,陈敏一看到束腰收底,腑下满是皱褶,衣袖和裤腿满是口袋的“古怪”设计,立刻讽刺道“这是要卖给谁穿”。凑巧的是,陈琰的确在前期策划时,就选择了不太一般的消费主体——外国人,他想做的,是高品质、精做工的跨境电商。因为频频遭受到陈敏的质疑,所以陈琰并不打算把这个计划告诉父亲。

父亲陈敏帮助陈琰设计制作。

不过,陈敏还是忍不住上前帮忙,用专业的缝纫知识为儿子把尺寸校对了一遍又一遍。但他并不知道这些服装都是按照国际码设计的,眼见测量出来的尺寸比传统的大上许多,他不明所以地提醒儿子,是不是搞错了。陈琰只好用“客户比较胖,所以尺寸比较大”为由搪塞了过去。

母亲是家里唯一一个知道“真相”的。陈琰第一次把自己设计的衣服发货出去时,母亲显得比他还要忐忑,“她担心客户不满意,时不时就过来问我有没有收到什么反馈”。陈琰知道,母亲的忐忑,来自于他前几次碰的壁,她担心儿子会再一次创业失败。不过,度过了艰难的启动期后,陈琰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基本可以保持一定盈余。母亲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陈琰在管理跨境电商业务。

如今,海盐县95%的服装生产企业已不复存在,剩下的企业里,有的已经转型,有的与敏之珠制衣厂一样,仍处于何去何从的困境中。在客户愈发追求个性化的时代,服装款式也在极速迭代,生产成本高、特色设计弱、订单交易少的“三座大山”,压得敏之珠制衣厂透不过气。

接受拍摄前,陈琰才把自己正在做跨境电商的真相告诉父亲。陈敏依旧表现地很平静,但这次,他的脸上扬起了一丝骄傲的神情,“我儿子做的东西很有个性,这是一条新思路,只要人家满意就可以。”

他又补充了一句,“做生意是有规律的,都有巅峰期和低谷期,不要急,慢慢来。


《中国人的一天》连续四天推出“我家有厂”系列策划,敬请关注:

预告片:厂二代造出厂“二代” | 我家有厂


第3962期

导演 | 小碗 摄影 | 胡庆

 剪辑 | zk 文字 | 兰晓凤

编辑 | 李铁林

承制 | 篝火故事

出品 | 腾讯新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中国人的一天》栏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