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故乡文学与文化小组成立了! ——第一期北京爱故乡沙龙简记

爱故乡公益活动 小毛驴市民农园 2024-01-13


四月的春天,人间最美。


在这最美的时刻,2017年4月15日,主题为“从返乡书写到书写返乡”的第一期北京爱故乡沙龙在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举办。沙龙上半场:返乡书写的困与力;沙龙下半场:书写返乡的实践与可能。


本次会议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和《十月》杂志社联手主办,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协办,北京永青农村发展基金会作为赞助单位。支持的媒体有《瞭望》《小康》《中华环境》《中华民居》《乡镇论坛》、澎湃新闻和海淀新闻中心等等。



本次沙龙参会的嘉宾有国内著名报刊杂志编辑、大学教授、作家、记者,以及爱故乡一线实践者和大学生等等。“返乡书写”在近年悄然兴起并广泛传播,但如何避免“返乡书写”在知识圈和既定框架内部的自说自话,并警惕这种难得空间被媒体逻辑和以都市为中心的主流文化所主导和消耗?如何以此为契机推动批判性思考与建设性实践的有机结合?诸位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交流和讨论。


这次会议的特色在于:第一,跨界性。不同领域的同仁,包括书写者和实践者,相聚一堂,探讨当代乡土文学道路的可能性;第二,接地气。不仅仅是探讨的话题具有现实实践意义,还在于这次文学性的会议是在土地上和菜园里举行的;第三,创新性。当纯文学的道路越走越窄,文学评论者关注的问题普遍趋于学院式的自说自话时,有识者能够走向田野与大众结合,同样地,广大农村在接纳知识分子的时候,二者实行融合,这可以说是一次极大的创新,是符合现时代要求的。


沙龙上半场:返乡书写的困与力


会议开始,重庆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恩首先介绍了参会嘉宾。接着,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张孝德教授致辞,他认为这次会议是名符其实的,我们需要用文学文艺的力量,助推目前乡村文明的发展。张老师阐述了返乡书写到书写返乡的内涵,书写者需要用笔和情怀,来描写广阔农村的人和事,凸现出他们。另一个层面,大家的感受是相通的:知识分子与农民和乡村的通道被堵塞了,而紧迫的问题是要重新去发现和书写他们。张老师勉励,乡村文明的春天到来了,书写返乡是一个时代的事件。

(张孝德致辞)


《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从文学史的角度梳理出,即便前几年遇到阻碍和瓶颈,但这几年书写返乡的又多起来了。他认为故乡的意义是,故乡是童年少年的成长记录,也是一个印记。返乡总是渴望为故乡做点什么。城市因浮躁而缺失的东西,需要去农村寻找,但环境已发生变化,会有一些尴尬。但他相信,返乡书写会越来越多,是有时代意义的。

(陈东捷致辞)


主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鲁太光,他认为乡建是耕农田,书写是耕心田,都是耕种"田地",二者结合,肯定相得益彰。他还认为,乡土具有都市所不具备的美丽与力量,文学应该予以关注。他举例说,自己六岁的孩子来到农园之后,异常兴奋、活泼,乐不思归,这让自己感受到了土地的力与美。他还特别吁请,对于在故乡和土地上扎实做事的人,尤其是对于乡建人,文学期刊应该给他们的书写留下一定位置。此外,乡土既面对着困,也面对着力,返乡书写所展示的,不应该仅是农村凋敝的一面,也应该去发现乡土的生机与活力。

(鲁太光)


广东金融学院教授、《大地上的亲人》作者黄灯,觉得更多的是“困”,内心的不踏实。从一个儿媳的返乡书写到《大地上的亲人》,黄灯老师认为,对于一个写作者,没有对自我清理的话,书写出来的文字是值得怀疑的。现今时代,文学介入现实的力量是不是应该更有力度一些呢?由困惑而直面自己,而书写自己,希望直接介入现实。作为写作者,面对现实困境,面对魔幻现实的社会,黄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大时代,需要去面对每一个个体的遭遇,即使是屈辱的,但这是转型期时代的见证。现在的作家面对一个书写如何落地的问题。

(黄灯)


《人民文学》编辑、《老家》作者刘汀,认为返乡书写是一个立场和伦理的问题。他从个人经验介绍自己,参加四次高考到北京读书,亲人都说“村里的人又活出去一个”,即使不缺吃穿,为什么他们对自己的命运还有悲剧性?从“转身走”到“回头看”,返乡书写只有丰富起来,文本和价值的丰富性才能得以呈现。书写返乡者应该有一个合适的立场和视角,尽量去贴近时代的现实。知识分子应该摆脱文人式的自恋,站到土地上去,视角往“下”边走。书写者的困境如何去超越?或许力量非常微小,但又必须发出声来,由小到大,希望引起一些改变。

(刘汀)


西安外国语学院的王昱娟,从乡村调研接触到乡村建设,并参与到这条道路上来。王老师作为高校教师,在高校组织了读书交流会,秦北书社,组织学生“ 读诗,读史,读时”。 另开设大众文化研究课程,引导学生去认识时代现实。当前的教育不单是一个学科问题,还是一个价值引导的问题。她有信心地表示,文学是有力量的。返乡书写应该从一个个的个体过渡到到群体参与性的书写返乡。

(王昱娟)


青年批评家、《光明日报》文化周末副主编饶翔,从文学作品的角度,谈到黄灯《大地上的亲人》和刘汀的散文集《老家》。书写人的身份都是文学博士,接续着一个乡土书写的文学传统,另一个是涉及到情感的投射,这个自我焦虑感,“无法克服的情感”,却恰恰是最打动人的。刘汀提供了文学形象,有困苦欢乐,有命运的茫然感,他用细节写了人物的丰富性。文学是有力还是无力?从个人命运体认到整体命运的悲剧感。从唤醒到关注,从身边亲人和村庄开始书写,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饶翔)


青年批评家、《人民日报》 文艺部编辑虞金星认为当前报刊中的部分返乡文学作品主要完成了两个功能,表达情绪和保存民俗,也是推动这部分返乡书写的两种力量。一类作品以乡村过去的“美好”对比现在的“衰败”,或以乡村的自然田园对比城市的水泥森林,情感逻辑并无区别,只是完成情绪需要被表达、被倾泻的功能。保存民俗是指用文字去记录乡村讲完绝迹手艺和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关系。但多数作品仅止于此,可能文学形式本身,已经成了大家返乡、思考乡村问题的限制。近年超出文学范畴的作品有突破,学理性地去分析呈现所见现象,但苛责一点,就是需要意识到个人经验的有限性,提防个体经验过度承载意义,过快上升到宏观和全局。承认有限,通过局部的积累,寻找更多乡村建设的突围破困的方式方法。

(虞金星)


青年批评家、《十月》杂志编辑部主任季亚娅表示,通过阅读乡土作品来清理自己。今天谈到的返乡书写应特指非虚构的文学。情感的“真”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品质,个人经验是有力量的。寓言书写有时恰恰是在遮蔽乡村的多义性。非虚构文学具有非整合性,需要借用多种资源范式和学科模式来书写。季老师举多部作品为例,表达了对现实隐秘性角度呈现的重要性,这需要更敏锐的眼光和切实的现实关怀。最后,不管是返乡书写还是文学文本书写,有一个被忽视的主体是农民自身,如何与他们建立联系,才是一个重要问题。

(季亚娅)


沙龙下半场:书写返乡的实践与可能


非虚构作家、《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纪录》作者阎海军从贾平凹作品《极花》引起“乡土文学叙事合法性”争论入手,分析了社会意识漠视乡土世界的问题,他认为当下作家的任务在于重建“文学叙事中的乡土合法性”。关于返乡书写消费农村的问题,阎海军认为非常值得警惕,并呼吁各界对乡土世界多一些真诚的关心。关于乡土写作,找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来书写,阎海军认为不在于形式,而是要有真情实感。非虚构可以是当下乡土书写最好的突破口,需要注重网络平台传播的问题。他分享了三点写作建议:一、写什么是真情实感的问题,要深入下去;二、关注底层,为了大多数人的现代化;三、时代需要更有现实关怀的作品。

(阎海军)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高明相信文学是有力量的,真正直面社会问题的作品行文不会是简化的,一刀切的,作者的思考、挣扎和文字可以呈现现实的复杂性。自我清理首先是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反思我们的位置,反思我们能做什么。很多的实践者已经用青春汗水在“书写”,而高校工作者的任务可以是梳理和呈现乡村工作的经验与症结,并陪伴一线的实践者,并肩、同道前行。如今学院知识者面对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归纳的方法,将实践中产生的知识、经验、纷繁复杂甚至矛盾缠绕梳理出来,和既有的理论相对话。这样的知识生产不仅应深入乡村问题的个体经验中去,也应将乡村问题历史化,在历史结构中理解个体经验,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知识分子不应该只是为生产知识而生产知识,而是去探索和实践,生产具有目标指向,行动指向的知识。

(高明)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从自己的大学经历谈起,自己曾是文学爱好者,大学期间办了文学社团。2004年大学毕业后,因为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的理想,加入河北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他说,没有青年人做农业了,那么它的前途和命运在哪里?农民在为市民生产食物的同时,也保护了山川河流,保存了乡土文化资源,滋养了城市。2008年,他参与创办了小毛驴市民农园,小毛驴CSA试验的意义,在于将农民和市民拉到平等对话与合作的同一个平台上来,形成一种互助和融合。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一种乡愁情感的宣泄,也不只是一个农村概念的范畴,而是整个社会意识的重构,是城乡建设主体性的自觉~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所生活的地方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爱故乡将努力推进”市民下乡、文化进城”,促进城乡资源的有效对接和整合。爱故乡是中国本土性的概念,而不是借助于西方的话语,这应该成为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所在,最终化为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自觉!

(黄志友)


中央党校文史部文学教研室主任刘忱从在小毛驴种菜引出做事的道理,只要去做,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了的。她更愿意从文化视角探讨乡建问题。以前总是想钱从哪儿出,谁来管,但最重要的是靠谁来做,现今已进入一个新时代,不仅是要现代化,更是要回到民族自身,回到本源上来看待中国问题。从历史和现实出发,看我们的未来。爱故乡,就是回到我们的民族本源。书写返乡不仅是一个批判者,还应该是一个鼓励者、守护者和建设者。刘老师很有感情地告诉我们:给乡村以温度。乡建人逆城市化,负重而行,走着一条光明的道路。

(刘忱)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孟登迎和乡建接触十多年,他认为乡建群体里有一种吸引他的独具魅力的文化。他坦言自己很少阅读90年代以后有关农村和农民的当代文学,原因在于,自己作为一个出身于农村的人,感觉这些作品对农村和农民的描写很不真实,自己无法对夸张扭曲的作品做出合适的判断。他认为鲁迅描述乡村生活的作品外表冷峻决绝但内里火热,是有张力的,依然是可靠的乡土写作传统。孟老师认为,忠诚于自己的判断和真挚情感才能够写出好作品。乡愁不应是轻飘飘的虚伪表达,而是真心的忧虑和更积极的改造,后者不是目前流行的乡愁话语可以替代的。他从大学文学教育的实例感觉到,乡土文化本身对现代的我们还有精神和情感的滋养。他强调只有人与人之间达成友善交流才构成真正的文化,而中产阶级以单子化旅游和农家院掠夺式采摘构不成相互尊重和交往的文化,很多只是简单消费农村和农民的特产。只有市民和农民互动起来,相互理解和体谅,才会建立起一种积极的新文化。只有将城乡壁垒打破,从内心生发出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作品。他认为返乡书写可以有更大的包容性,提醒自己以后也要努力多读当代作家的作品。返乡书写和书写返乡的创作主体应该多样化,尤其要鼓励非专业作家的写作。他期待乡建青年中也会出现更多的作家、思想家和学者,建立起自身的主体性,让乡建能够被更多人看见,同时也可以给予主流一种不同的滋养。他认为创作主体的多样化最终可以带动读者的多元化,这样才能为文学的繁荣和乡建的推进培育深厚的土壤。

(孟登迎)


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狄金华讲到人心不是社会科学可以解决的,需要人文学科,回到人心的人文学科,这也是他从社会学学科方法转向的原因。狄老师提到三个重要问题:一,为什么这几年返乡书写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因为农村更凋敝,而是城市问题的一种表征,因为城市不能再安放我们的心灵。二,我们需要反思,返乡书写的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农村?三,我们书写返乡,是一个社区层面的共同体还是精神层面的共同体?

(狄金华)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何慧丽教授指出,爱故乡或者说返乡书写,它是有一个宏观背景做参照面的,即中国当前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困境。返乡书写是一个正思,书写返乡是一个反思,无论正反,直接反思的是乡村,深层的则是对中国现代化困境的解构和对中国城乡共生发展道路的建设性担当。何老师回顾了在兰考挂职副县长的经历,诙谐幽默地表示自己是最早的返乡书写者,因为她做为在北京工作的河南人,2003年回河南当挂职副县长,当时就写了《令人愁苦的兰考贫困》。后来,感到知识分子应该完成从反映问题的“镜”到照亮前行的“灯”的角色转换,就从“返乡书写者”变成“书写返乡者”啦。她谈到书写返乡要用行动、用脚来书写,要知行心合一地写;而不是只从理论概念出发,从职业任务出发,为书写而书写。此外,书写返乡,作为当代文学或文化复兴的时代使命,本质上是有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立场和方法在里头的,是要完成从自发到自觉性的“观点、立场和方法”的转变或蜕变的。因为“佛看到佛,贼看到贼”。

何慧丽


重庆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恩最后做了总结发言,他表示,现在我们在物理空间上离故乡很近,但为什么还感觉回不去呢,不是人回不去,而是心回不去。潘老师回顾了当代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认为十年“毛驴”背后是百年乡建,是千年农业。我们需要跳出乡村看乡村,及时警惕返乡书写的浪漫化。关于返乡与我们,不是乡村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乡村;同样地,文学也是需要乡村的!

(潘家恩)


在本次会议上,还正式成立了爱故乡文学与文化小组,选出黄灯老师(广东金融学院教授、《大地上的亲人》作者)和鲁太光老师(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作为正副组长,计划接下来就书写返乡展开具体的工作安排。


爱故乡文学与文化筹备小组合影留影


我们期待着,文学和乡村,文学和农业的结合,能够在这个时代开出满树满树的繁花。


(文/北渔   图/王超)




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


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成立于2014年7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发起,前身是201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与福建正荣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建设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2015年起,主要由北京永青农村发展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并联合推动全国爱故乡公益活动的开展。爱故乡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联系人:口皓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邮箱:iguxiang2012@163.com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公众微信号:iguxiang2013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爱故乡网:http://www.iguxiang.org
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爱故乡文学与文化小组成立了! ——第一期北京爱故乡沙龙简记

爱故乡公益活动 小毛驴市民农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