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密关系流动性的想象与实践

蛋壳 玛丽斯特普 2020-09-02

 

先说两句:虽然性行为可以是个人的事情,但更多时候,性行为是发生在一种关系之中的,如果无法把握关系,便很难处理关系中的行为选择。因此,近些年,亲密关系协商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开始的时候,我们是希望能够收集到人们在亲密关系协商中的有益经验,以便加工成为性/别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亲密关系比我们预期的更为复杂,这种复杂甚至超出了我们现有书面甚至语言表达方式所能及的范畴。

 

   亲密关系的定义:我们算什么   


这里所说的“亲密关系”,并不仅指世间常论的亲情、友情、爱情三大人类情感关系,而是以此三大情感关系为坐标参考的,一种雾状发散的,具有流动性的,相较于事务关系更具有情感牵绊,但又非是血缘关系的一种关系状态。

 

亲密关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存在于在亲密关系的启动、经营与结束的整个过程之中。这种定义关系的过程,可能以世俗伦常、法律规范为依据,也可能建立在相关者的默契和约定之上,人们会在其间表达和调整对关系所抱有的期待和想象,这种表达与调整在实践中往往以冲突、妥协、磨合、共识等方式进行,而其成果,是形成特属于某段关系的共谱脚本。该脚本不是固定模式,而是不断更新迭代的。

 

暧昧不明与权责清晰:暧昧不明,意味着存在某种可能,但发展的方向又具有不确定性。

 

“暧昧是王道,我喜欢跟很多人玩暧昧,有人说我这样很渣,但其实暧昧是需要势均力敌的,就像两个旗鼓相当的猎人,对方既是猎物又是对手,你要想方设法捕获对方,然后享受经过一番较量对方成功逃脱的感觉。永远决不出胜负,才可以无止尽的纠缠下去。我觉得,所谓忠贞不渝的爱情都是被道德绑架的,暧昧才是可以一辈子的。”(87年异性恋男性)

 

不确定,往往为更丰富的想象提供了可能性,在这种状态下,关系的参与者不仅可以从互动中获得身心的刺激,更可以在自我的想象中构筑出一个空间,并在其中获得一种“意淫式”的满足。

 

“这就像是和自己谈恋爱,对方只是一个皮囊,我把一切能让我爽的元素都一股脑塞进了这个皮囊里。”(90年异性恋女性)

 

不确定,并不必然带来不安全,因为对一些人来说,充分掌握自主权,保持在一段关系中可进可退的自由,才是最安全的状态。

 

“我觉得老外那种date的状态是最好的,两个人享受彼此在一起的甜蜜,活在当下,既能满足身心的需要,也不用有什么相守一生不离不弃的负担。有感觉有需要,就在一起,不开心了就分开,我觉得那种一对一排他的关系特别恐怖,像闭锁的监牢。监牢多安全啊,可是没人愿意一直坐牢,对吧!”(92年泛性恋女性)

 

不确定,让彼此可以不断试探对方,在一段关系刚刚启动的时候,这份好奇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情感波动。有时,恰是这种不确定提供了让彼此发生互动的冲动,从而维系了一段关系。

 

“我跟他分手,就是有一天早晨起来,看着枕边的他,觉得他很好,但又好单调,我俩太熟悉了,也许做朋友更合适,爱情还是需要多点刺激和新鲜感,所以嘛,友情比爱情靠谱多了。”(85年同性恋男性)。

 

尽管不确定性为人们的亲密关系提供了诸多的好处,但人们依旧更倾向于“确定关系”,以此明确彼此间的权利义务,尤其是在排他性方面做出承诺。

 

所以对关系的定义,会涉及两大议题:“我们之间可以做什么”和“我们与其他人不可以做什么”。社会对爱情、亲情、友情等关系,都有其一系列权利义务的期待,这种期待有因人而异的部分,但也有默认的共识。

 

“毕竟已经答应做他女朋友,那他想亲亲抱抱什么的,我也不好太拒绝吧。我没那么喜欢他,所以对他其实没什么冲动,但看他那么急哄哄的,跟他做爱就像是在尽义务。”(88年双性恋女性)

 

“她是我的好朋友,就算是我劈腿,就算是我犯错,但她也应该站在我的立场替我考虑啊,我是要一个朋友,又不是要一个判官!”(94年双性恋女性)

 

在实践中,打破社会对某种关系的普遍规范,往往是关系发生质变之时,它可能让关系走向结束,也可能进一步构建出“只属于我们的更加稳固的”关系形态。

 

“人们还是习惯给拉拉分TP,我俩一开始也多少会有这种角色默契,但日子久了,我俩慢慢的互相开发,就觉得那些分配不那么重要了,我们的关系不是别人眼中的关系,而是我俩专属的,别人不懂无所谓。”(88年双性恋女性)

 

“我们三个刚开始尝试开放关系的时候,我也挺纠结的,就还是会有那种独占欲吧,他们俩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会很不爽啊,但又不舍得他,所以我算是被迫进入开放关系的吧。后来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自己也出去找啊,一开始是去约炮什么的,后来遇到一个人也比较能接受开放关系的那种,我还挺喜欢他的,我就把他拉进来了,然后现在四个人就觉得挺好玩的,偶尔会有一对一的约会,偶尔也会一起嗨,我们俩俩间都上过床,体验也还不错。现在觉得从不同人身上可以得到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刚刚好。”(93年泛性恋男性)

 

共谱脚本的形成,就像彼此间独有的一套秘密,它不但有利于让彼此更熟悉在这段关系中的相处之道,在对外展演中,它还促进了一种同盟感,那一系列让外人羡慕的默契,在外人表达惊讶和祝福时,也为这段关系注入了激情的元素。

 

“我们在一起以后,会挖掘出好多‘天生一对’的证据哇!比如她的好多大合影,有时候连她自己都找不到自己在哪里,我都能一眼找到她。还有,我的一些小想法,有时候自己都未必意识到,她却能一语点破。连周围的朋友都觉得我们俩好神奇!好像真的走到那个人深处了,并且在深处留下了属于我们的印记,每次有一点这种发现和进展,我们都超兴奋的!”(88年双性恋女性)

 

“一旦我们之间达成默契,如果有外人对我们之间的关系表示质疑,我们其实还会有点骄傲,然后就会自然一致对外。刚开始,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想的时候,我挺忐忑的,后来我们聊清楚了,我就不怕了,外人越觉得我们离经叛道,我们反而关系越好,越不会分开。”(93年泛性恋男性)

 

性与爱:性与爱是人们定义一段非血缘亲密关系的重要因素,二者可能成为生成关系的理由,也可能成为一段关系发展中的壁垒。

 

“最棒的,当然是我需要他的时候他立马出现,我不需要的时候他最好隐形。”(92年泛性恋女性)

 

“我很爱他,他也很爱我,但相爱本身让我觉得压力山大。”(87年异性恋男性)

 

“跟他做爱简直太爽了,他让我发现自己的另外一面,但我只想把这一切留在那张床上那个夜晚,不想让它们进入我的生活,那一面就像是我偶尔的泄密,生活中的我有点难以面对它们。”(71年异性恋女性)

 

性与爱可能都不足以维持一段足够长期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开始追寻一段长期稳定的关系,TA 更倾向于使用“舒适度”来评估这段关系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而对于更渴望在关系中获得不同刺激感的人来说,短期关系则是更好的选择,且短期本身,就足以带来新鲜感的刺激。

 

也可以说,一段关系的好坏,并不是以其持续时间的长短来评价的,而是以满足关系相关方对这段关系期待的程度来评价的。渴望长期关系的人,大多愿意谈论生活中的温情,而在短期关系中如鱼得水的人则更多谈及性与爱的议题。

 

“我还年轻,别说两个人在一起未来会怎么样了,我连我自己未来会在哪里,会做什么,会变成什么样都不知道,所以对我而言,最真实的就是现在,不是都说要活在当下嘛,现在开心就在一起,有爱就做爱,没爱如果技巧不错就性交啊,反正都是爽。如果不开心了,爽不起来了,就赶紧分开再去找别的能开心能爽起来的,说什么天长地久,太可怕了,人都是会变的。”(96年双性恋男性)

 


   亲密关系的磨合:协商是个伪命题   


在亲密关系的磨合过程中,“协商”成为越来越多人试图倚仗的方式。但“协商”是一个产生发展于公共空间的语汇,当其被移植到亲密关系这样的私域时,是否真的能发挥原有的效力?还是沦为人们一厢情愿的的伪命题?

 

我们发现“协商”可能更适合于合作关系而非情感关系。而亲密关系,是兼具合作和情感双重属性的。当我们尝试使用“协商”来处理亲密关系的问题时,就意味着我们在关系的定义中增加了合作属性的占比。而亲密关系的磨合,最艰难的,恰是合作与情感双重属性间的难以调和。

 

势均力敌 VS 你侬我侬


合作关系,需要关系中的多方在心理能量、权力地位、能力方法上是势均力敌的,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大多是一种可以同甘不必共苦的状态。

 

情感关系,则重在一种边界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共荣,一损俱损的状态,即“在一起”本身比“在一起”的后果更为重要。

 

“他比我有文化,他是大学生,我那会儿就读了个职校,要讲道理,他能一套一套的没完,而且当时他挣得多,虽然我也工作,但那点收入纯粹就是自己讨个心里安慰。我能怎么样,要么离婚,要么就忍着呗。习惯就好了。什么协商这种事,没想过,吵架算不算你说的协商的一种?哈哈!”(71 年异性恋女性)

 

在亲密关系的实践中,普遍制约平等协商实现的,往往还不是经济因素,也不是缺乏协商的技巧,而是爱情。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在爱情中,谁爱得更多,谁就更容易受伤。这种对情感的投入甚至依附感,会牵涉到一个人整个成长历程的心理模式的养成,不是通过受教育、见世面、练技能就能轻易解决和摆脱的。

 

“他经常打我,嗯,不算太重,但他就那样,脾气爆,打完他也后悔。我当然也不想挨打,但他就是改不了,而我又舍不得离开他,所以这事儿其实真没什么办法,要解决这个问题,靠说肯定是没用的,后来就是我觉得我可以不爱他了,我就离开他, 这事儿也就解决了。 ”(85年同性恋男性)

 

协商,是为了更好地达成合作。它有几个基本的步骤:第一,描述期待;第二,定义目标;第三,寻求手段。

 

默契,作为衡量情感关系适配度的重要指标,它依靠的是生活中对彼此渴望的觉察力,为了逃避情感中可能发生的痛苦事件而磨练出的忍耐力。

 

亲密关系中为何要进行协商?是希望让这段关系更好地维系下去,还是希望让关系在破裂时可以更好的保障无过错方的权益?这两种目标是截然不同的。协商更大的可能是做到后者,而且这种权益上的补偿也往往只停留在道德上的宣泄。

 

“我们也会做一些约定,但我觉得这个其实没什么用。因为如果是是公司签合同,如果你违约了,你就要被惩罚,我如果告你违约了,咱俩其实就算关系破裂了,然后法律强制你承担违约责任,给我一些补偿。但在亲密关系里面,如果一方违约,你怎么惩罚?除非是那种小事情,比如对方迟到了啊,忘记吃药啊之类的,那种什么罚拖地啊,按摩啊,接送啊之类的,小惩宜情。但有些事情是原则性的,比如欺骗啊、出轨啊之类的,这种事你要怎么罚?你要真的抓到对方做了违背原则性问题的事情,你如果还希望关系继续,这种事好多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傻过去了,你要真的拿出约定跟对方扯,那就等于是要分手了,分手前吵一架撒撒气。”(88年双性恋女性)

 

默契也许更利于让关系更好地维系下去,但其精髓在于“默”字,是眉目传情,不言自明的。说出来了,可能有些事儿就没意思了,更何况,更多时候,是压根难以用语言说明白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两个人在一起,要的是一种感觉,有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这种感觉是怎么做到的。比如,我就是跟她在一起,两个人在一个屋里,什么话都不说,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但就觉得安心自在,跟另一个人,也是同样的情景做同样的事情,可那感觉就是不对。要是什么都能像合同那样条条框框说明白了,那找对象谈恋爱就没那么难了,可以批量生产了。”(92年泛性恋女性)

 

合作关系,是相对理性的,衡量利益,权责奖惩,达成共识,讲究有理有据,达成契约后,存在一种外在的对契约的强制约束力。

 

“我觉得亲密关系跟婚姻是两回事,婚姻就是一套法定的权利义务,婚姻可以是一种纯粹的合作关系。但亲密关系不同。这也算是我只谈恋爱不结婚的原因之一吧。那婚姻因为有法律约束,自然出了问题可以强制执行一些东西。但亲密关系,你从哪里找这种强制力呢?道德约束吗?但我觉得这种私领域的事情,外人指指点点实在不合适,尤其站在道德高地上进行舆论谴责,就更恶心。”(96年双性恋男性)


 

情感关系,则是感受优先的,就是我们常说的“道理我都懂,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人最难走的一段路,就是从知道到做到。知道是理性的,但要做到,还必须克服感性这一关。而感受往往是无法被精准定义的,在现有文明的语言文字的逻辑性,对感受可能是破坏性的。

 

所以当亲密关系中的感受出了状况,需要被关照到时,如果使用协商的方法,可能连第一步“描述期待”都难以做到。

 

“我就是心情不好,这种不好,可能是很多细节积累的,他总爱问我你怎么了,你需要什么,可我自己也不知道。有时候跟他说,越说反而越窝火,还不如自己静一静,自己消化掉情绪再见他。”(92年泛性恋女性)

 


   总结:换个脑子想象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的复杂性,恰在于它虽然拥有合作属性,但其本质仍是一种情感关系。如果一份关系中,完全剔除了情感属性,只保留合作属性,那我们大抵也不会称其为亲密关系了。而目前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实现沟通的方法,都建立在注重逻辑思维的科学之上,讲求效率的、理中客的、线性的。而亲密关系,为我们探索另外一种人类文明打开了一个小窗,它可能是更具有灵性的,以人类体会世界、融入世界以及实现理解的方法,讲求存在的、多样性的、跳跃联结的。

 

我们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如果以现有的研究范式,很容易陷入一种假想的进步之中,因为我们无法使用 A 来打破 A 自身的局限,我们只是让 A 在周而复始中变得更加繁复。就如企图将协商作为经营亲密关系的重要手段,它大抵只会让亲密关系在理性层面变得更加复杂,却对感性的部分毫无办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