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迅的除夕之夜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

2017-02-01 陆琴华 大公网


鲁迅/网络图片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关于《除夕夜》里的两句诗,意思是说诗人陆游在除夕到来之际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谁不想在这除夕到来之际举杯欢庆呢?近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则在除夕之夜忙着录碑。


录碑就是抄碑,是碑帖爱好者把碑或石刻上的文字用毛笔誊写在宣纸上,然后装订成册保管起来,备研究之用。鲁迅经同乡好友许寿裳介绍,于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来到北京担任教育部佥事,主要负责教育部社会教育方面的日常工作,这个工作担子不重,却很琐碎,鲁迅一样做得风生水起。


当时北京有一条著名的文化街,也就是琉璃厂大街,这条大街位于北京和平门外,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鳞次栉比,而经营碑帖的舖子也很多。这些碑帖有的是已经裱好的碑帖,有的是经过翻刻的成套法帖,也有的是未裱好的碑、石刻、造像、吉金(古代鼎彝等古器物)等拓片。已经裱好的碑帖属于二次创作,人工雕琢痕迹很重,鲁迅先生不感兴趣。翻刻的成套法帖就跟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已经行销于世,大都有着相同的面孔,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和特色,鲁迅也不感兴趣。鲁迅最感兴趣的则是那些未经裱好的碑、石刻等。在闲暇之馀,鲁迅常常光顾琉璃厂,遇到合适的碑帖就破费买下来。比如鲁迅先生在一九一五年六月十三日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往琉璃厂买赵阿欢造像等五枚,三角。又缩刻古碑拓片共二十四枚,一元。”


从这段日记里也可以看出,鲁迅所购买的造像也好,古碑拓片也好,价格都不是很高,鲁迅也能吃得消。据史料记载,鲁迅在北京有十五年之久,在这十五年里不用问也买了很多像碑帖之类的拓片。买来那么多碑帖之类的拓片怎么办呢?那个时候鲁迅住在南半截胡同七号,也就是人们非常熟知的山会邑馆补树书屋,即绍兴会馆。这个会馆于道光六年,即一八二六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目的之一是接待来自山阴、会稽两县的同乡官僚、缙绅和科举之士。据说这个会馆的布局前面是仰级堂,后面有是希贤阁,鲁迅当年则是住在靠南的一间屋里。


鲁迅是浙江绍兴人,这间屋既是鲁迅的睡榻之所,又是鲁迅的读书写作之地,当然也是鲁迅抄碑的地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鲁迅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鲁迅在回忆山会邑馆补树书屋生活的情景时,曾经在小说集《吶喊》里动情地写到:“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在这样的夏夜,鲁迅就抄起古碑文来了。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其实,鲁迅也把别人欢度除夕的时间也用在了工作上。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忙着辞旧迎新,欢聚一堂吃年夜饭,客居北京的鲁迅呢?似乎早已忘记除夕之夜的热闹和喜庆,而是独自一人在山会邑馆补树书屋就着一盏煤油灯,心无旁骛地又忙着录碑。鲁迅是在哪一年除夕之夜忙着录碑呢?“晚许季上(同乡好友许寿裳)来,并贻食品。旧历除夕也,夜独坐录碑,殊无换岁之感。”查鲁迅先生在北京时写下的日记,鲁迅是在一九一七年的除夕之夜录碑的。


在北京录碑,在北京的除夕之夜录碑,意在研究金石和校勘碑文。当然,这为以后的鲁迅成为学问大家、杂家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料


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本期编辑:马赛克兄妹

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大公报微信矩阵

大公网丨微香港丨晨读香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