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习特会”未聚焦台湾问题:无声胜有声 | 台湾

2017-04-12 杨立宪 大公网


刚刚闭幕的“习特会”,确认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方向和原则,规划了双边合作优先领域和机制,宣布建立外交安全对话、全面经济对话、执法及网络安全对话、社会和人文对话等4个高级别对话机制,加强了就国际和地区事务的沟通和协调,其成果正如王毅外长所说:“达到了相互结识、增进了解、建立互信、凝聚共识的预期目的,不仅完成了中美关系的平稳过渡,也实现了新时期中美关系的良好开局。”


不过令很多人意外的是,台湾问题没有成为此次“习特会”的重点。特朗普一当选就接受了台湾领导人蔡英文的“祝贺电话”,并公开质疑中方视为核心利益暨中美关系基础的“一中原则”,打破了中美建交38年来的禁忌,引起中方高度不满和两国关系的紧张,以及举世对两国将如何化解紧张局势的高度关注。首次“习特会”淡化台湾问题自然令人好奇。


一种观点认为,特朗普个性张扬,想法另类,敢于挑战既有规则和秩序,从其竞选到当选都引起很大争议,因此,两国元首首次会晤,重点应放在相互认识了解对方,交流彼此所思所想所欲,坦诚就分歧部分进行沟通,从中积极寻找“双方利益的汇合点、政策理念的共鸣点、互补合作的契合点”,进而制订出与其打交道的对策方为上策。因此,将首次“习特会”定位为认识、沟通、寻求理解谅解与合作共识之旅,打基础、搭框架、建机制、开新局之旅,比较合适。若一开始就纠缠于一时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只能治丝益棼,没有必要。



另有观点认为,之前特朗普与蔡英文通话和质疑“一中政策”等,是在他刚当选尚未正式上任时的举动,表明商人出身的他对国际政治现实和通行的国际关系准则知之不多,对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及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但随着他正式上任,开始直面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获悉大量之前不曾掌握的信息,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和体制机制的掣肘,已意识到挑战一中政策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其言行举止自然作出调整。如习特第二次通话时,特已表达了坚持一中政策的态度;上月国务卿蒂勒森奉命访华时再次重申坚持一中政策,以及愿意“本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发展美中关系,表明双方在一中问题上的冲突已经缓和,“习特会”自无深究的必要。


还有观点认为,“习特会”没有就台湾问题和一中政策发表共同看法,表明中美之间在此问题上分歧依旧,美国依然在玩弄“以台制华”的两手策略,美国内的亲台势力仍很强大,台湾方面想方设法对特施加了压力,等等。


显然,上述观点均有一定的道理,加以综合方能反映全貌。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趋势管小趋势,大格局管小格局,实力决定一切。


特朗普在“习特会”后乐观表示,对华关系已取得“巨大进展”,两国可以“共同办成一些大事”,“许多潜在的很坏问题会消失”。蒂勒森认为,峰会产生的“化学反应”是积极的,为工作层面的正面会谈定了基调,“尽管没有宣布具体成果,但双方均看到积极的框架和新的关系。”


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美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习特会”无声胜有声。有了互信、尊重与合作的态度,中美共同管控“台独”风险应是可期的。


“台独”势力若因“习特会”没有将台湾问题定为重点而高兴的话,肯定是错判了形势。


(作者为资深台湾问题专家)

有料

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大公报微信矩阵

大公网丨微香港丨晨读香江丨公仔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