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铁肩担道义健笔为家国 百年大公启我同胞聪明

2017-06-05 陈达坚 大公网
编者按

今年是《大公报》创刊115周年。


1902年,清光绪28年。当时的满清内忧外患,八国联军已占领天津两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也签订一年。面对列强四逼,朝廷昏庸,国家衰败,在旗人中声名卓着的英敛之忧心如焚。出于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责任,激发他在天津创办《大公报》。115年来,在“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的信念下,一代代大公人,“铁肩担道义,健笔为家国”。


配合6月14日至16日举行的《大公报》创刊115周年大型图片展,我们精选了若干故事,今日起连载九天,敬请留意。


大公,“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在一一五年中,《大公报》和大公报人以文人论政、文章报国为己任,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最高原则,每在重要歷史关头,挺身而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危如悬丝,势若累卵。出身满洲正红旗的教育家、思想家英敛之,苦于报国无门,遂与三五知己商议,决定通过办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


经过一番紧张筹备,由英敛之担任第一任社长,又自任总理兼撰述和编辑,主要股东包括资本家柴天宠、王郅隆、朱志尧、主教樊国梁、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主办严復等一九〇二年六月十七日,《大公报》在天津法租界应运而生。彼时中国,南北纵横,报馆仅有二十余家,南居二十,北得余数。


《大公报》旧址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和平路169号


在清廷的直接钳制下,北方新闻界死气沉沉,内容多为阿谀献媚之词,发行量仅为数百份至上千份。万马齐喑之时,《大公报》横空出世,创刊第一天发行量就超过五千份。此后报纸又发展至日出八页十六面,刊登上谕电传、中外近事、路透电报等,除国内大中城市外,还行销南洋、美洲、日本等地,成为当时北中国最引人注目的一份报纸。


以“敢言”文风著称



生于一八六六年的英敛之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后经自学成才,写得一手好文章。成立《大公报》后,他便总揽言论和经营之全权。创刊第五期,《大公报》就刊出英敛之亲笔撰写的《论归政之利》一文,公开要求慈禧撤帘归政,伸张民权,反对封建专制。他还直斥慈禧的亲信、军机大臣....“刚毅国贼,祸国殃民”,将那些拥护慈禧的大臣称为“谄媚小人”。特别是那个以出卖戊戌维新志士起家,后来成为慈禧手下炙手可热的新贵袁世凯,《大公报》与之连续顶撞多年,始终不屈。从英氏起,《大公报》便奠定了“敢言”的文风。辛亥革命之后,大清皇朝倒下,不满时局发展的英敛之对办报兴趣索然。


《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名华,字敛之,出生于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天主教徒,是中国近代报刊出版家。英敛之办报宏愿: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


一九一二年,他忍痛将《大公报》转手出售,自己回到了北京,此时距离他创办《大公报》已整整十年光景。英敛之先生取杜甫诗中“水流云在”四字,嘱工人刻在北京西郊温泉的一座山壁上,抒发自己失意的心绪。


英敛之取杜甫诗中“水流云在”四字,刻在北京西郊温泉的一座山壁上。此乃北京地区最大的摩崖石刻。


独家报道巴黎和会



一九一六年,英敛之出让《大公报》,王郅隆接手后聘请胡政之为经理兼总编辑。这是一代报业宗师胡政之与《大公报》结缘之肇始。早年留学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胡政之,称得上新闻事业的全才,在恶劣的办报条件下,既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又能在关键时刻披坚执锐,奋战在第一线。


胡政之,名霖,字政之,笔名冷观,四川成都人。1911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


一九一九年,他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到会的唯一中国记者,这标志着中国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之始,亦使他成为采访国际新闻的先驱。一九一九年一月十八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获胜的二十七个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但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提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三项提案竟不被认可,甚至被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当时亲赴巴黎和会采访的胡政之,不断发回独家消息,披露帝国主义列强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利用巴黎和会进行“分赃”的实质,引发国内各界人士的强烈义愤。


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获胜的27个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资料图


在舆论推动下,同年五月四日,北京大学等十三所学校三千多名学生发起集会游行,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合约签字”等口号。此即着名的“五四爱国运动”。巨大的民意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随之,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其精神的核心内容亦被概括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影响极其深远。


《大公报》风云人物 “并世无两”胡政之




一九二六年,《大公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办的新记公司接办。


胡政之作为报人,他有“在旧中国新闻界并世无两”的经历。一九一九年,他身为采访巴黎和会的唯一中国记者,开创中国媒体报道国际新闻风气之先;一九四五年四月,他又以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出席在美国三藩市举行的联合国成立大会,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1945年6月26日,全世界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三藩市(旧称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宪章》签字仪式,宣告联合国的诞生。中国代表团共有10名代表,其中包括《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后排左二)。


作为报业管理奇才,他以一系列别具风格的办报理念,带领新记《大公报》创造了中国报业史上一个难以跨越的高峰。另外,他还不遗余力延揽、提携、培养了范长江、徐铸成、萧乾、朱启平、金庸等一批名记者名编辑,为中国新闻事业贡献了大量优秀人才。在其六十年人生岁月中,为《大公报》服务长达27年。新闻史家评价他与《大公报》“渊源最深、贡献最大”。


坚守“四不主义” 报人铮铮铁骨



“报界宗师”张季鸾著名的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这四不主义,就是《大公报》的报格。有了这样的报格,大公报人就能坚守原则,虽是文弱书生,但有铮铮铁骨。


《大公报》报头谁人手笔?



报头“大公报”三字为严复手迹,寓意“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严复是中国首批出国的留学生之一,他是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翻译家,他是引进西学“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有料

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大公报微信矩阵

大公网丨微香港丨晨读香江丨公仔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