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回归开新篇 大公续写传奇“立言为公,文章报国”

2017-06-13 陈达坚 大公网
回归了 开新篇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这一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香港。从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字那天起,香港人就一直在谈论“九七”。有的人曾经忧心忡忡,变卖家产赶在“九七大限”前移民海外,更多的人则对这一天充满期待,憧憬摆脱殖民统治后的崭新社会,甚至为拟订新社会的蓝图争论不休。但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几乎全体港人放下了曾经有过的惶惑和争拗,沉浸在欢乐海洋里,感受到海外赤子重回祖国母亲怀抱的欢欣与自豪。

图:九七年回归夜政权移交最经典的一刻


《大公报》人和七百万港人一起,为见证这一时刻而兴奋、欢欣,全体动员,务求浓墨重彩地展示香港回归这历史性的一天。编辑部预先制定详尽报道计划,每一环节的报道、摄影、版面编辑都细分落实到具体的人。总编辑曾德成更在报馆内部“悬红”:当日头条新闻标题的创意者,总编辑将发予奖金。


七月一日早晨的《大公报》,用十六个版面,从“末届总督”彭定康告别官邸,到香港市民夹雨夜道欢迎驻港解放军进城,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地从不同角度报道香港回归日。最给人留下印象的,是横跨封面封底的全张照片,一图胜千文地刊出回归夜政权移交最经典的一瞬:主礼台上,宾主肃立,五星红旗升起,英国米字旗降下,标题是六个金色大字:“回归了开新篇”。摄影,由《大公报》摄影组组长周章文亲自操刀;标题,出自老报人陈杰文的推敲。



“日不落帝国”在亚洲终极日落



“日出日落,天行有常,但香港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的日落,却绝不寻常。这是中华民族百年期盼的日落,是香港市民欣然面对的日落,也是英国结束在港统治,‘日不落帝国’在亚洲的终极日落。”


这是《大公报》记者盛北星记述港英总督彭定康临别香江最后时刻的特写“余晖尽矣”的开篇第一段。这篇文章追昔抚今,从最后一任港督的伤感和尴尬,闪回到当年英国夺取九龙时的狂妄不可一世,再对比出中国今日恢复行使香港主权时表现出的泱泱大国之风,健笔纵横,堪称香港回归报道中的名篇。而记者何端儿拍下英军在金色夕照下举行告别仪式的照片,与这篇特写的题目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兴奋记录特区第一天



政权交接的盛大仪式之后,又是另一场盛典—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仪式。凌晨一时三十分,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然后是第一任特区行政长官宣誓就职,政府高级官员、行政会议成员、临时立法会议员、终审法院常任法官和高等法院法官陆续宣誓,而在会场外不远处的添马舰军营,解放军驻港部队也完成了香港防务的交接……


回归日的夜晚,《大公报》报馆的灯光通宵明亮。忙了一日一夜的《大公报》记者,转眼又投身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首日的报道工作中。从六月三十日傍晚到七月一日晚,《大公报》在二十多个小时内创纪录地连出四次号外。兴奋使人们忘记了劳累,这是这一代《大公报》人最意气风发、自豪的一天。


大公百年岁月:立言为公 文章报国



《大公报》经历了百年岁月的洗礼,每每在国家民族的重要历史关头勇于发声,赢得广泛的尊敬。作为后辈大公人,回顾往昔,深感自豪,瞻望前路,自知任重。


二〇〇二年,香港回归后的第五年,《大公报》隆重庆祝创报一百周年。社会各界友好纷纷祝贺,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欣然题词:“发扬百年爱国传统,与时俱进开创未来。”


二〇一二年,习近平主席为《大公报》创刊一百一十周年发来贺函,赞扬《大公报》百年来“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立言为公,文章报国”,勉励《大公报》弘扬百年爱国传统,继续作出贡献。


今天,创刊一百一十五周年的《大公报》更加成熟,更加有活力,必不负国家和人民的期许,继续秉持“立言为公,文章报国”的宗旨,为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竭尽绵薄。


与祖国同行



中国在时代中前行,香港在时代中前行,《大公报》也在与时共进中时时思考自身的定位和使命。如果说回归前《大公报》的定位可以用为民代言、持节报国来形容,那么在香港回归后,《大公报》的主旋律则是立足香港,胸怀祖国,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宣传中国发展的宏图大略,增进香港同胞对祖国的了解、推动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回归二十年来,《大公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断扩大影响,作出自己的贡献。


选爱国爱港者做特首



二〇一七年,特首选举再度成为香港政坛建制派与反对派的对决焦点。这次斗争的焦点在于,香港政治舞台的反对派势力集结一起,企图成为“造王者”,以选票诱使特首候选人在“反占”、“反独”、政改、维护基本法权威性等大是大非问题上作出让步,全面否定前任特区政府的政策方针。《大公报》以稳定香港大局为重,呼吁建制力量团结一致,不给反对派以可乘之机,支持获得中央充分信任的爱国爱港人士任特首,坚定投林郑月娥一票。二〇一七年三月二十六日,林郑月娥高票当选新一届特首,反对派的“造王”幻想完全破灭。


反“占中”撑警执法



二〇一四年,香港社会卷起一股“港独”逆流。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利用港人期待早日实现真正民主普选的心理,打出“公民抗命”的旗号,公然鼓吹“占领中环”,以瘫痪社会的违法方式表达政改诉求。


在学联与学民思潮发起罢课,并煽动学生率先冲击政总广场后,“占中”发起人戴耀廷于九月二十八日凌晨宣布正式启动“占中”。警方维护公众秩序,当日傍晚奉命施放催泪弹欲驱散人群,而“占中”者则以雨伞抵抗,集聚不散。在双方对峙下,“占中”演变成持久战。


政客的这些政治图谋,与近年两地民间摩擦酿成的激进本土意识一拍即合,煽惑了相当一部分思想偏激的市民。“占中”历时七十九天,是香港回归以来最严峻的社会事件。它撕裂了香港社会,给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形象带来重大伤害,亦令警方承受很大的压力。


《大公报》在这场斗争中旗帜鲜明,揭露“占中”搞手的真面目,号召民众表明反“占中”、反“港独”的民意,坚决支持特区政府拨乱反正,支持警方执法,让香港回复法治秩序。


奥运明星访港



谈到香港与内地的民间交流,人们必定想到中国金牌选手的香江行。从一九八八年汉城奥运开始,四年一度,从不爽约,每次金牌选手到来,港人都欢乐如同节日。


奥运情结是港人爱国情怀最直白的流露,港人对国家体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是真挚的。国家也深知这一点,因此第一时间把金牌选手送来香港,让港人分享自豪和快乐。


早在国家经济尚不发达之时,香港爱国商人霍英东、曾宪梓等就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慷慨解囊。霍英东首先设下亿元体育基金,奖励在奥运会上夺得奖牌的中国选手。二〇〇八年北京奥运会的游泳场馆“水立方”,港澳台和华侨捐资建成的。所以国家体育总局说,奥运金牌健儿访港这一“特殊约定”,也是国家对港人的答谢和回报。


杨利伟旋风



二〇〇三年五月,中国神舟五号首次成功载人航天飞行。同年十月三十一日到十一月五日,特区政府邀请到杨利伟来访香港,并同时借来神舟五号太空舱等实物在香港展出。藉着这股热潮,《大公报》和教统局合作举办“神舟五号升空徵文比赛”,收到来自大、中、小学的逾一千二百篇参赛作品,许多参赛学生都在参赛徵文中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对中国科技成就的欣喜与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救灾血浓于水



香港与内地,同根同源,心意相连。二〇〇八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六万九千二百八十二人死亡、三十七万四千六百四十三人受伤。特区政府派出了专业拯救队驰援救灾,义工和慈善团体组织物资送往灾区,包括《大公报》在内的港媒记者走进震区,报道灾情和救灾状况,全港掀起捐款救灾的空前热潮,多年后回顾,当时情景仍历历在目,令人热血沸腾。

有料

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大公报微信矩阵

大公网丨微香港丨晨读香江丨公仔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