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港漂北漂两地升学齐筑梦 港生:来了才知道祖国有多美

2017-06-20 凌琰、马静 大公网

北京高校云集,不乏清华、北大等一流学府,但在北京长大的邹浩翔,看中香港“英语教学”、“国际化平台”、“视野开阔”等优势,选择了来香港科技大学求学。他更担任了香港科技大学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邹浩翔认为,香港教育更注重“应用”,围绕理论开拓思维,又指香港学术氛围浓厚,大一就可能参与学术研讨会、导师项目等。他希望香港的学校可以增加与内地学术交流、交换的机会,让港生更了解内地。


图:邹浩翔看中香港多方面优势,选择了到科大求学/受访者提供


即将升入大二的邹浩翔,高一时科大到邹浩翔所在的北京四中进行宣讲,之后又有学长学姐来分享经验,不同的教学方式令他印象深刻,因此决定来港升学。来港之前,为了适应英语教学环境,浩翔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从课前资料准备、预习,到小组作业,都有所了解。可是到了香港,浩翔发现自己还是有点天真,“香港的作息比内地至少推迟两个小时,没有人监督,全凭自觉,如果生活习惯无法适应,学习很难跟得上。”


港看重实践 内地关注理论



香港金融业发达,各大院校的商学院培养了不少人才。身为科大商学院学生,浩翔认为,香港的教育更看重实践,而内地更关注理论。“第一节课,教授就告诉我们,书本上许多理论是没有用,你需要尽快接触市场,接触金融信息,考虑经济圈如何在社会运作。”他说,教授除了要求学生多关注《金融时报》等最新资讯,亦会请学生做研究助理,不少学生大一就有机会跟随导师出席学术论坛,“尽管听懂的有限,但会帮助扩展思维。”


邹浩翔看中香港多方面优势,选择了到科大求学/受访者提供


教授如此,香港学生更加看重实践。浩翔介绍,不少商学院学生,大一只上公共课,接触不同知识,以发掘自己兴趣点,到大二才选择与兴趣相匹配的专业。大二下学期,他们开始申请做教授的研究助理,“尽管专业知识比较薄弱,但只要感兴趣,教授非常乐意教你。”


冀港生了解内地反哺香港



香港高校交换机会亦非常多,只是大部分学生倾向到欧美交换。但浩翔曾经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香港中华总商会主办的内地联谊聚会,他十分认同会长的发言,“回归20周年以来,香港与内地合作愈来愈多,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对香港来说意义重大。”


回归20周年以来,香港与内地合作愈来愈多。


“两地融合是大趋势。”浩翔认为,香港起步点很高,但发展受限;内地虽起步晚,但是有不少“新点子、新人才。”希望内地“跳跃性”思维可以帮助香港走出瓶颈。他又希望,港校可以增加与内地交流机会,让更多港生了解内地,之后反哺香港。


“融合是时代要求,对抗无法长存”



出生于1997年的邹浩翔,笑称有幸与香港特区同龄,自小对香港回归有一种自豪感。但之前他对于香港的了解,只限于历史课、政治课上所学。来香港读书之后,他发现不仅是学术交流,校园的社团活动也在朝着多元、融合方面发展,“融合是时代要求,对抗无法长存。”


图:邹浩翔参加学校活动与导师合照/受访者提供


邹浩翔说,新学年开始前,科大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简称“内协”)有举办各种各样迎新活动的惯例,由内地学长学姐担任“组爸、组妈”,带领新生熟悉学校学习、生活,之后亦会举办一些活动,如学粤语、感知香港不同文化,但受众群体都是内地生,“官方语言”为普通话。


“社团活动不能只局限于内地生,这不仅是学校要求,更是发展的必然。”邹浩翔介绍说,去年曾经举办一个名为“回味旧‘食’光”活动,参与者组成不同团队,深入香港大街小巷,寻找地道本地美食,从而感知香港的文化。活动以英语进行交流,吸引到不少香港、国际学生参与。


香港科技大学


“我们正在筹备今年迎新活动,不同于往年,今年计划加入新元素。”邹浩翔指,为了体现“多元化”特色,受众群体为包括台湾在内所有以普通话为母语的新生,除了内地“组爸、组妈”,亦有不少本地学生加入,相信可以帮助新生减少疏离感,更快融入香港社会。






串胡同,登长城;喝豆汁,吃烤鸭;看京剧,抖空竹……正在北京求学的两千多名香港学生北上生活丰富多彩。待了一年以上的学生都已经成为地地道道“北京通”,一口流利普通话,骑着单车穿行在各大院校,熟知北京城各种美食,这些香港学生与内地学子几乎无异。“现在还有一些香港青年对内地存在误解,我们北上不只是学习这么简单,还要为北京,为内地正名。只有来了这里,生活在这里,才会知道祖国有多美。”

胡玮茵:来内地读书,真正深入内地生活,无疑是了解国家、了解内地最好方式。


记者遇到的几位港生无一例外,每个周末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北京城内旧胡同,城外各个景点,是这些学生们最爱去的地方。“我们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外出,游玩、聚会,或参加一些活动。寒暑假期,大家还会去其他省市玩。同学们都希望更多地了解北京,了解内地。”


北京政法大学大四学生胡玮茵告诉记者。内地求学四年,她已经成了香港学生圈里有名的“北京通”和“内地通”,同时身兼北京高校香港学生联合会理事长,“最近几年,来北京求学港生愈来愈多。我们也会尽量多组织一些新生活动,与他们分享在北京的生活经验。”


学科多选择 港生兴趣大



陈崇权(右)与同学在北京郊区游玩。


记者与北京体育大学大一学生陈崇权联系时,这位去年特意北上攻读体育教育专业的港生正在郊区景点古北水城游玩。


陈崇权告诉记者,自己北上求学主要是因为北京体育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211工程体育大学,学校设备和师资世界一流,这样的大学和专业在香港很难遇到。


王慧敏(左)参加学校包饺子活动。


北京外国语大学大二学生王慧敏两年前北上学习泰语。她说:“在香港很难找到一个系统化教授语言的学校,但在北外就有各种各样语言课程,来了之后发现这里有好多东西可以学。”


胡玮茵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北上求学的港生在专业方面开始多样化,不再局限于过去金融、商学和法律,还有港生开始攻读中医药、语言等专业。她还举例说,内地航空航天专业在香港是没有开设,但许多港生都对这个专业很感兴趣,希望更多港生可以来内地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


余曦(左一)在林郑月娥四月进京接受国务院任命时与她交谈/受访者提供


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三学生余曦说,他非常享受在北京的求学生活,最喜欢骑着单车穿行在北京各个城区。“北京是一个特别丰富和立体化的城市。朝阳区可谓是一个‘放大版中环’,在这里能感受到国家繁荣昌盛;骑行在老城区时又感受到北京历史的厚重。一路的风景彷佛穿越古今。”


最大收获增对内地了解



谈及内地求学感受,几乎每位港生都认为最大收获是增进了对内地、对国家的了解。“我们这些来北京学习的香港学生应该多为内地正名,因为还有很多人对内地有很多误解。我们来京求学不只是读书那么简单,我与香港的朋友每次交流都是一次观念的传输,他们对北京的印象可能就会因为我而改变,愿意去认识、去了解北京和内地的美。”王慧敏说。


胡玮茵也认为:“来内地读书,真正地深入内地生活,无疑是了解国家,了解内地最好方式。希望中央继续增加港生来内地学习的机会,让更多人到内地感受国家发展速度,感受这里的美。”


清华园是清华大学标志。


在京港生珍惜学习时光



学习勤奋认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是内地学生对在京港生最深印象。在京港生都极为珍惜学习时光,许多同学连续多年获得学校专设的港澳台学生奖学金,胡玮茵更是连续四年获得奖学金。


在京港生是推动内地与香港青年交流中坚力量,许多两地交流活动上都可以见到他们身影。候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四月进京接受国务院任命时特意与在京港生座谈,余曦、胡玮茵等都与这位候任特首亲密交谈。


林郑与在京港生合影。


“其实,在内地求学这些年,我们与港府官员交流的机会也增多了,这在香港也是很难有的机会。之前特首梁振英和许多司局长都曾经与我们有过沟通。前段时间梁振英宣布在内地学习法律的港生可以回到香港参加暑期实习活动,这个意见就是我们在内地学习港生之前反映过,也足见特区政府对我们内地求学港生的诉求极为重视。”胡玮茵说。

有料

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大公报微信矩阵

大公网丨微香港丨晨读香江丨公仔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