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归20年,香港新地标不断涌现,你知道的有哪些?

2017-06-24 曾敏捷 大公网

中西荟萃的建筑特色、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绘画出香港独一无二的城市面貌,回归20年来,新的地标建筑涌现,为香港添上新妆。设计作品屡获世界各地奖项的本地著名建筑师罗健中认为,香港建筑质素在20年来不断提高,真正改善社会环境。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陈沐文指出,港人对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要求提升了,旧区活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将成为香港城市发展及建筑业界的新挑战。



图:陈沐文指出,香港正面对楼宇老化问题,旧区活化将成新挑战。大公报记者林良坚摄


楼高百层的环球贸易广场(ICC)刷新香港建筑高度纪录、西九文化区化身繁嚣闹市的静土、中环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活化为创意新地标“元创方”(PMQ)……回归20年,一个又一个新建筑地标,见证香港城市面貌的变化。


环球贸易广场,2011年落成,楼高490米,共有118层,是目前香港最高的建筑,大楼100层设有观景台,能360度俯瞰香港景色。


资深建筑师罗健中执业逾30年,他在北京的三里屯太古里、香港的域多利拘留所与中央警署古迹保育等设计项目屡获殊荣。他形容香港回归以来的建筑发展取得“好大进步”,“不是建筑外形有多特别,而是质素提升。”举例矗立维港两岸、两幢全港最高建筑 ICC与IFC(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将铁路站、商场及办公大楼组合在同一建筑物,环环相扣的管理及运作才是最大考验。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2003年落成,成为当时全球第五高、大中华地区第二高及香港第一高的建筑物。


保留历史建筑赋予新用途



他认为,香港建筑在这20年来,最可贵的不是硬件发展,而是内涵提升,市民对城市规划、环境保育的认识增加,有助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活化歷史建筑正是例子之一。他参与的“元创方”项目,将三级历史建筑物活化为创意文化中心,保留建筑历史并赋予新用途。


罗健中执业逾30年,不少设计项目获殊荣。大公报记者曾敏捷摄


“地标从来就不是只看外表,更重要是历史、文化及人的故事。”他认为,近年落成的大型建筑固然令人眼前一亮,但他更推崇富有香港特色文化的社区,例如中上环一带有独特历史及文化,不少地方保留完好,值得推介;正在施工的西九文化区,除了硬件上瞩目的地标新建筑,他更在意软件配套,让市民有更多空间参与及进行创意活动,“起楼可能只是我们工作的十分之一,更重要是将规划做得更好,令社会环境得到改善。”


西九文化区,拟议建造集世界级的综合文化场地,核心设施包括剧院、博物馆、演艺场馆、剧场及广场等,并设有两公里长的海滨长廊、占地23公顷的公园。


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陈沐文指出,香港地少人多,造就独一无二的高密度发展,香港建筑师擅长在有限空间地尽其用,近年新落成的建筑,除了外观与功能达国际级水平,更难能可贵是环保及可持续发展,“一个建筑物,若只有经济贡献,我觉得是不够的,应该还有文化、人文等方面的关注。”


持续发展愈来愈重要



他认为,香港很多地标建筑虽未必是本地建筑师设计,但不少项目全赖本地建筑师在背后默默付出,包括将建筑大师的抽象设计概念,落实为具体而可执行的方案,成就香港多元化的建筑,“未来20年,肯定还有更多的发展,我们(香港建筑师)有能力做世界级的建筑。”


香港特区政府总部,2011年落成,由香港建筑师严迅奇设计,是添马舰发展工程三组建筑之一,其东北为立法会综合大楼,其西北则为行政长官办公室,三组建筑之间为添马公园。


陈沐文又提到,香港和很多已发展城市一样,正面对楼宇老化问题,旧区活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将成为香港城市发展及建筑业界的新挑战,“下阶段发展是城市更新,市民的保育意识提升,怎样保育歷史建筑、怎样进行旧区改造,都是要面对的课题,可持续发展亦愈来愈重要。”



看好业界在内地发展前景



香港建筑师多年积极参与内地的城市发展,由昔日的“高”楼“大”厦到今日的“绿色”建筑,因应国家发展需要“见招拆招”。两位不同时期走进内地发展的建筑师陈沐文及罗健中都认为,两地交流给了香港建筑师不同机遇及挑战,有信心香港建筑师未来可以继续在内地大展拳脚。


位于北京朝阳区的亮马河大厦是陈沐文在内地参与的第一个项目。网络图片


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陈沐文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踏足内地发展,30多年先后参与过大大小小不同的项目,位于北京朝阳区的亮马河大厦是他在内地参与的第一个项目,上海崇明岛及大理洱海总体规划亦有他的一份贡献。亲歷内地不同时期的发展,陈沐文认为,内地发展机遇多,以他为例,因为参与内地项目才有机会规划数百公顷的大规模用地,但他亦坦言每个时期都有不同考验。


要求提高 竞争愈来愈大



“早年我们代表先进的建筑理念,设计基本会被全盘接收,但怎样设计最符合当地效益的建筑就是考验,例如曾经有业主要求将本来两幢40层的楼叠成一幢80层高的大厦,但这未必符合效益,我们要将利弊说清楚。”陈沐文续指,随着内地对规划要求提高及近年愈来愈多国外建筑师进军内地市场,香港建筑师在内地发展的竞争亦愈来愈大。


PMQ元创方,前身为香港三级历史建筑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活化后成为创意中心,2014年开幕。


另一香港建筑师罗健中在2000年后才开始参与内地的项目,凭藉环保及保育理念打响名堂,在北京、成都、昆明等城市都见到他的作品,他认为香港建筑师的优势是具备国际视野,在环保建筑、古蹟及文化保育,以及室内设计等方面都具备优势。他看好香港建筑师在内地的发展前景,“(香港建筑师的优势)如果以前是起高楼大厦的技术,现在就是文化及内涵,(对于前景)我很乐观。”



提升创意 迎接“一带一路”



香港建筑师在过去20年把握机遇走出去,凭藉“一条龙”的全方位专业服务,在内地及中东等地,为当地打造地标建筑。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陈沐文认为,香港建筑师应提升创意设计,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我们有能力设计及建造世界级的优秀建筑,需要的只是更多的机会”。


启德邮轮码头,位于前启德机场跑道末端,由建筑大师霍林明(Norman Foster)设计,2013年启用,大楼顶层设有全港最大空中花园。


香港的建造业发展与经济息息相关,陈沐文称,回归后,香港经历97年亚洲金融风暴、03年沙士、08年环球金融海啸等三大经济困难时期,而香港建筑师凭藉“一条龙”的全方位专业向外发展,转危为机,建筑设计作品遍布世界各地。


“我们的设计善用空间,而且能够提供由前期研究到工程监督的全个过程服务,协助解决很多实际技术问题。”不过,陈沐文指出,香港建筑师的技术优势正被追贴,内地建筑经过多年发展,人才辈出,香港建筑师若要保持竞争力,需不断自我提升,包括提升创意设计水平。



“社会发展一定要创意,亦要鼓励大家有向上竞争的心。”他认为,政府应为更多公共建筑举行设计比赛,培育本地创意,“比赛不一定是香港建筑师会赢,但比赛过程中,大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助扩阔思维,鼓励创意。”


国家近年倡议“一带一路”发展,鼓励专业服务输出,陈沐文认为,香港建筑师在参与“一带一路”发展上,具有国际化视野、两文三语等优势,但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条件未完善,香港企业单独走出去的诱因相对不大,特区政府需向中央政府要求给予更多支援,先协助香港企业走出去,专业服务亦自然会跟随输出。

有料

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大公报微信矩阵

大公网丨微香港丨晨读香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