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挑拨香港与内地关系,蔡政府打的是什么算盘?

2017-07-05 朱穗怡 大公网

“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这是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港人社会的普遍共识。“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施的经验和历史证明,香港的前途和命运同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



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20年,正是中国加快发展的20年。香港支持了内地的发展,内地带动了香港的繁荣,两地经济融合共创双赢。尤其香港回归后不仅巩固和提升了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成为全球主要的离岸人民币中心。


但台当局上周发布所谓“香港研析报告”,说“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提升香港经济风险”云云。这显然是抹黑“一国两制”,唱衰两地经济融合。民进党蔡英文政府以意识形态观点、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两岸经贸合作,视两岸经合为“洪水猛兽”,便也认为香港和内地紧密往来不利香港发展。



正如台湾学者指出,岛内存在对“一国两制”的忧虑甚至恐惧,但莫名的恐慌却易陷入被迫害的虚幻狂想,将使原已难解的两岸关系雪上加霜。看来,台当局是患上了“被迫害妄想症”,难怪其“香港研析报告”不知所云了。


回归20年来,中央惠港挺港不遗余力,成为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重要源泉。香港回归不久,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受到严重威胁。中央政府很快宣布,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有此强大后盾,特区政府果断采取入市干预措施,维护了金融和社会的稳定。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香港再次在中央支持下共克时艰。



2003年上半年,“非典”(SARS)疫情肆虐香港。中央政府及时伸出援手,无偿提供大批抗疫药品和器材;两地随后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促进双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内地居民赴香港“自由行”政策也紧跟着实施。这些都为香港经济摆脱非典冲击、恢复增长注入了“强心剂”。


金融业是香港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大力支持,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以2004年为起点,历经人民币业务扩大、境内外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建立与“扩容”等关键节点,成果丰硕。继“沪港通”“深港通”开通之后,香港与内地“债券通”也于日前开通,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得到强化。



香港和内地的日益融合,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的“一国之利、两制之便”。而与大陆只隔着一弯浅浅海峡的台湾亦本应“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民进党当局去年“520”上台以来拒不承认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导致两岸联系沟通机制停摆,严重影响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合作。


过去八年国民党执政时期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改善两岸关系,两岸开放直航,吸引大批陆客赴台观光,带来一年超过一千亿新台币的商机,惠及不少行业,大至酒店、百货,小至餐饮、夜市。但如今两岸关系恶化,赴台观光陆客减半,业界损失超过百亿:旅社破产、导游失业、旅巴抛售、民宿倒闭。



当局不思改善两岸关系,反倒削尖脑袋搞什么“新南向”,宁愿贴钱给东南亚游客,也不思考如何找回流失的陆客。蔡政府一边“哭穷”、大砍公务员和教师的退休金,另一边却任意挥霍纳税人的钱,如此败家政府怎能不激起民怨?


2010年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惠及不少台湾中小企业。据统计,自2011年以来台湾出口ECFA早收项目中,中小企业出口额就占了近5成。2013年两岸签署服务贸易协议,但由于当时在野的民进党极力阻挠,迄今无法生效实施,让岛内服务业白白错失了布局大陆的先机。


据研究,大陆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台湾出口将增加3.8%。由此不难想像,台当局刻意疏远大陆市场,对台湾经济将带来的巨大损失。蔡政府不好好反省自己的两岸政策,反倒诬蔑香港和内地融合,挑拨香港和内地的关系,可谓居心叵测。

有料

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大公报微信矩阵

大公网丨微香港丨晨读香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