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倍“突然”出现在中国驻日大使馆 释放什么信号?

2017-10-02 张敬伟 大公网

安倍首相突然出现在中国驻日大使馆举行的国庆68周年暨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招待会上,既突兀却又很正常。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国庆68周年招待会上致辞。人民网滕雪摄


突兀的是,中日关系交恶已久,安倍第二任期的这五年,要负主要责任。安倍首相“突然”现身的确令人意外。但正常的是,毕竟这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45周年庆,安倍到会祝贺也合乎逻辑。何况,15年前日本首相也这么做过。


这一举动,确切地讲也可以视为安倍的善意。中国政府也给予积极回应,外交部长王毅称这是好消息。但是,王毅也强调,希望好消息之后不要跟着坏消息。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安倍多次对华释放善意,中国都认真对待,但是随后这些善意又被安倍的反华立场沖得烟消云散。


难以相信的安倍政府



中国看到的是一个难以让人相信的安倍政府。安倍释放的善意在中国看来也都成了机会主义的外交把戏。可以说,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当美国放弃了亚太再平衡战略之后,日本成为纠集反华地缘政治同盟最积极的那一个。


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日本也是最顽固和最忌惮中国的国家。在特朗普政府和中国达成诸多贸易共识,对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和“一带一路”表现出兴趣的时候,日本依然对中国怀有深深的猜忌,对新经济周期全球新秩序的来临有深深的恐惧,对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秩序中的作用,充满怀疑、担忧、迷茫而且排斥的复杂心态。


安倍“突然”出现在中国驻日大使馆,希望这次的善意是真的。希望安倍对中国对其提出的深化中日两国互惠关系的建议也会倍加重视。安倍提出了很多愿望:希望今年年内举行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谈,实现李克强总理访日,希望明年自己能够访问中国,邀请习近平主席在明年下半年访问日本。


他认为,日中加强合作不仅对两国自身具有重要意义,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也不可或缺。今后愿基于战略互惠关系的思路,为推动日中关系发展作出努力。


安倍的上述愿望,对中日关系而言并非结构性难题。因为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到1990年代中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日关系在面临历史、领土、台海等诸多矛盾时,都能求同存异,将两国关系推向深入发展。


只是近两个十年来,伴随着中日两国国力的此消彼长,日本这个曾经的亚洲老大对中国的崛起不淡定了。不仅没有了“老大”的底气,反而有了成为“小弟”的落寞与不服气,反华成为日本的主旋律。


以安倍2012年第二度任首相为标志,钓鱼岛主权之争成为恶化中日关系的导火索。历史问题再次激化,攀附美国的安倍政府也急速右翼化,以修宪为基础的日本“正常国家化”,迎合了日本社会的右翼思潮,安倍也坚定了右翼意识形态,并成为配合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忠实急先锋。


美日针对的对象都是中国,安倍时代的中日关系迅速演变为建交以来的最差。2014年,安倍出席北京APEC会议时,中日两国达成“四点共识”,中日关系开始缓慢回稳。中日两国领导人开始在国际多边场合进行不那么深入的交流,但中日关系又屡屡被安倍的不友好言行所伤害。


日本需摒弃机会主义



安倍的愿望要实现,特别是实现中日两国领导人互访,关键在于安倍得让自己的善意变得更真诚和笃定,才能愿望成真。


值得一提的是,安倍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难题。在日本国内,安倍为了摆脱两个“学园丑闻”带来的消极影响,利用改组内阁提升的民意宣布解散众议院。


9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解散众议院,并于10月份提前举行大选。


此举引发了在野党的严重反弹,一方面是批评其违宪和为了权力而不顾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则是促使了以右翼新星小池百合子为核心的在野党联合。10月22日举行的大选,安倍能否保住自民党和公明党的联合执政权,还面临着变数。


在外交上,美日关系虽然还是同盟,但相比奥巴马时代已今非昔比。而且,朝鲜核导危机的发酵,让日本国内陷入前所未有的核恐慌中。在此情势下,安倍“突然”现身中国驻日大使馆,向中国发出改善关系的积极信号,自然有为自己解困的意味。


安倍“利用”中国纾解内外交困,中国并不介意。中国希望的是,安倍首先不能说一套做一套,给中日关系带来更多信任赤字。安倍说得再好也没有用,日本需要摒弃机会主义,才能让中日关系登高望远。(作者为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新闻资讯

NEW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