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6年前,大陆记者首次入台采访为何轰动全球?

2017-11-20 朱穗怡 大公网

“在桃园机场短短一两百米的走道,我们在人群的簇拥下竟走了近一个小时。大批记者为了争夺最佳拍摄位置互相推挤,有人流血受伤,现场一片狼藉。”香港中评社社长郭伟锋回忆起26年前他和范丽青抵台的轰动情景仍历历在目。


那是自1949年两岸隔绝近四十年后,首次有大陆记者入岛采访,开启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大潮流,在两岸交流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因而吸引了全球媒体的目光,大批记者蜂拥而至,见证历史。


1991年8月时任新华社记者范丽青(左一)和中新社记者郭伟锋(左二)在基隆夜市遇到热情的台湾民众,并合影留念/受访者提供


1987年9月15日,台湾《自立晚报》记者徐璐、李永得取道日本进入大陆,首开台湾记者采访大陆的先声,后来岛内各大媒体也纷纷派出记者登陆。而台湾方面直至1991年5月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后,才开放大陆记者赴台,但却制订了一系列苛刻的条件,使“开放”成为一句空话。这时,一起偶然事件为大陆记者打破台湾方面的坚冰制造了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


1991年7月21日下午3时,福建“闽狮渔2294号”和“闽狮渔2295号”正在台湾海峡作业,不料台湾“三鑫财号”渔轮从大陆渔船的布网处穿过,使大陆渔船的渔网受损。大陆渔船船长及船员随即登上台轮,并拿走定位仪等物品作为抵押,但当发现渔网受损不大时原物奉还。台轮则赔偿了5700元新台币。


原以为事件就此落幕,但台轮竟以“遇上海盗”为由向外求救,台湾军舰赶至,开枪射伤了一名大陆渔民,并把18名大陆渔民押到台中港。台中地检署以“海盗罪嫌”起诉了其中7名大陆渔民,其余11人送到金门,遣返大陆。


在台湾被判“海盗罪”,最重可判死刑。原本只是一宗普通的两岸渔民纠纷,但在台湾军方的插手和政界小题大做之下,演变成一起复杂的政治事件。


红会人员一度遭拒入台



为了保障大陆渔民的安全,为了澄清事件真相,大陆方面当即提出派遣红会人员及新华社国内部港台编辑室副主编范丽青、中新社港台海外部主任郭伟锋等两名记者随行。


郭伟锋对于自己当年中选并不感到意外。他说,范丽青和他是当时北京媒体圈推动两岸新闻交流的骨干,而且都具有在香港采访的丰富经验。香港在舆论环境和采访模式方面与台湾很接近,也经历了1987年台湾老兵经香港回大陆探亲的热潮。加之范丽青是闽南人,他是客家人,囊括了台湾两大族群,又是一女一男,刚好互补。


郭伟锋说,事后证明两人的祖籍背景在台湾采访时起到意想不倒的效果。由于他和范丽青说话分别带有客家口音和闽南口音,让台湾民众备感亲切,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那时台湾方面虽然同意大陆派人入岛对在押的大陆渔民进行人道探视,但却在人数、停留天数及探望方式等方面诸多刁难,甚至在大陆人员准备赴台前一天晚上声称取消大陆红十字会副秘书长曲折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庄仲希的入台证。


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但曲折、庄仲希、范丽青和郭伟锋抱着推动两岸交流的决心,依然如期于8月12日前往香港,再转飞台北。


一如所料,在香港机场曲折和庄仲希被告知不能入台。郭伟锋回忆说,当时他和范丽青之所以决定依然前往,主要是觉得即使只有记者赴台,也能起到澄清“闽狮渔事件”的效果,而且大陆记者赴台的机会千载难逢,不容错过。


报道真相为渔民伸冤



郭伟锋和范丽青都是身经百战的资深记者,但当他们到达桃园机场后,仍被那轰动的媒体阵仗吓了一跳。郭伟锋说,下了飞机,穿过空桥,已看到了三、四排密密麻麻的媒体记者架好摄录机在等待,他还和范丽青说“今天可能有大新闻,你看记者都在等主角呢”。


其实,那“大新闻”正是大陆首批记者赴台,而媒体等待的“主角”当然就是郭伟锋和范丽青。但有趣的是,当郭、范二人经过“媒体阵”时,台湾记者竟没有觉察。


事后有台湾记者笑说,那是因为他们以为大陆记者都穿着绿色军装和背着黄色书包,没想到郭、范衣着时尚大方、气度不凡。后来终于被认出是大陆记者,郭伟锋和范丽青又被送回到“媒体阵”前接受采访。


在抵台第二天,郭伟锋和范丽青即奔赴台中看守所,探视遭拘留的7名大陆渔民。其实,在赴台前,郭、范就已对“闽狮渔事件”进行了深入了解,如今加上大陆渔民的口述,更加证明大陆渔民并非海盗。当晚两人即发出通讯稿,向外界传递了不同于台湾方面说法的“闽狮渔事件”来龙去脉。


范丽青和郭伟锋在台中看守所采访遭关押的大陆渔民。受访者提供


8月20日,台湾终于批准曲折和庄仲希入岛。双方也达成了把金门11名渔民送回大陆的共识。至于被关押在台中的7名大陆渔民,于1992年1月27日在岛内分别获判无罪、缓刑等,并取道香港回大陆与亲人团聚。


两岸实现新闻双向交流



对于“闽狮渔事件”,郭伟锋感慨地说,历史总是充满着偶然性和必然性:若不是发生“闽狮渔事件”,大陆记者不知何时才能打破台湾对大陆媒体入岛的种种限制?


其实,随着两岸交流越来越密切,各种活动以及突发事件都需要两岸媒体及时报道。两岸新闻双向交流是大势所趋,谁也挡不了。1992年1月台湾海基会邀请大陆13家媒体访台。此后,两岸新闻从业人员总算是有来有往。


“小人国”蕴含丰富中华文化



郭伟锋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派驻香港数年,所以在1991年8月首次去到台湾后,对于当地热闹的商区和繁华的市面并不感到新奇。在12天行程里,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台湾保持着浓郁的中华文化,台北故宫的每件展品都被精心保护,街上的茶艺馆很多。


香港中评社社长郭伟锋是当年首批入岛采访的大陆记者。朱穗怡摄


他表示,台湾许多企业家善于把企业经营与弘扬中华文化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往往因此获得了成功。当时他和范丽青前往桃园县,参观一度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小人国”,惊讶地发现“小人国”里有许多中国历史名景,包括长城、故宫、天坛、拙政园、龙门石窟、观星台、安济桥等。创办人朱钟宏对郭伟锋说:“台湾的小人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充满中华文化特色的,一定能成功。”


在台湾采访时,郭伟锋结识了不少同行朋友。台湾记者古文修养之高让他相当佩服。他说,若不是他大学时念古汉语专业,在与台湾记者讨论古诗词时,便无法对答如流。可见,台湾那时的教育相当重视文言文学习。


现在民进党当局大幅删减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比例,目的就是要“去中国化”。郭伟锋指出,这根本就是痴心妄想。台湾民众说汉语、写汉字、用汉姓,过中华民族节日,中华文化的根是刨不掉的。


两岸差距缩小 迈向“实力统一”



郭伟锋笑称自己是“狂热的对台问题研究者”。他自1991年首次赴台后,多年来频频奔走于两岸,积极促进两岸新闻交流,致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因此于1997年在香港创办中评社。


他说,当年首次访台的最大感触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大陆必须先发展起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也曾强调,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


郭伟锋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岛内生活水平很高,许多媒体人都有私家车,大陆记者多是骑单车;台湾新闻机构主管的月薪甚至高达一、两万。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大陆实力强盛,也获得越来越多台湾民众认同。


这次十九大在岛内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舆论都给予了积极评价,主要是因为大陆的强大、大陆领导人的气魄,让台湾人信服,刮目相看。


郭伟锋说,大陆如今进入了“实力统一”的模式,通过综合国力的提升,完成统一进程。“实力统一”也属于和平统一的范畴,但这不是说“大陆强、台湾弱,大陆就很高兴”,而应是两岸共同提升,实现双赢。


精彩推荐

NEW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