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过敏怎么治?他钻研了18年,在这个领域 “痛并快乐着”
张维溪,1977年10月出生,苍南人,温州医科大学毕业,博士学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儿童变态反应(过敏)与免疫科主任,儿童内科学系副主任,国内首家获得国际认证的儿童免疫治疗中心主任,全国儿科呼吸青年组副组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青联委员,温州市青联常委
“面冷心热”是一位挚友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儿童变态反应(过敏)与免疫科主任张维溪的评价。说他“面冷”,其实是与儿科门诊忙碌有关,讲话语速快,是张维溪的特点,高效诊断,呈现出一种看似严肃的状态。
个人经历
张维溪(右一)在教师表彰大会上
张维溪是温州医科大学培养的第一位儿科学博士,是学校临床一线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从研究生开始投身儿科一线,刚过不惑之年的他已经在儿童健康领域耕耘了18年。
张维溪(右五)与科室同事合影
“我长着一张娃娃脸,就适合干儿科”
儿童变态反应(过敏)与免疫科开科仪式揭牌
张维溪出生于1977年,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来自苍南县的一个农村。高考填报志愿时,受老师的教诲,张维溪就想着今后要踏踏实实做点事情、对社会有所贡献,于是他的第一志愿一并填报了温州医科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和儿科专业,最终被该校临床医学专业录取。临就读研究生时,张维溪当时考的是肺心病专业,按照这个路子以后应该是往成人心血管或成人呼吸科方向发展,同时也被妇产科专业导师相中,然而在匹配导师时,正好被儿科李昌崇教授(目前担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曾任温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副院长)相中,问他是否愿意来儿科。张维溪说,当时选择成为一名儿科医生,说实话,是对孩子有所喜爱,是对儿科有种懵懂的情怀,又恰是机缘巧合,便与儿科结缘了。
如今,他再回过头来想,本科抑或是研究生的选择,成为一名儿科医生,或许有点“命运使然”的味道,张维溪回忆道。长年累月下来,在接触儿科方向的过程中张维溪逐渐地投入越来越多的情感,积淀了越来越多的情愫,越来越爱自己的儿科事业。”有人说我长着一张娃娃脸,就适合干儿科!“对于自己的“命中注定”,张维溪还爱这样调侃自己。
看病还要会点心理学,与患儿家属成为朋友
18年前,因研究生课题,张维溪不经意间进入“过敏”领域,确立了研究方向。2007年,张维溪被医院选派赴美国进修学习,开阔了“过敏”国际化视野。他的指导老师赵伟,如今已是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儿童医院副院长、儿童变态反应与免疫专业科主任。谈起赴美进修的收获,张维溪说:“过敏免疫当时在国内是完全新鲜的东西,与美国大医院的临床专科有着十年到二十年的差距,对照之下,可以明确自己将来要怎么做,可以看到过敏与免疫以后的发展趋势。”
2009年,在一次学科建设会议上,张维溪提出将儿童呼吸学科拓展为儿童呼吸变态反应与免疫学科。没想到,时隔7年之后,儿童变态反应(过敏)与免疫科成为独立科室,张维溪接过接力棒,被任命为科室主任,同时也是温州地区综合医院唯一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儿童呼吸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儿科主任医师、教授。他不断在儿童变态反应(过敏)与免疫科技术上进行改良和创新:在省内率先开展儿童食物过敏激发试验;率先牵头开展儿童哮喘合并鼻炎联合门诊;其领导的“免疫治疗中心”是国内儿科领域第一家获得国际质量认证的中心。
张维溪接诊的儿童过敏性疾病、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和免疫缺陷病患者大多为慢性病患者,长期被哮喘、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特应性皮炎等疾病困扰。相较于普通的儿科患者,张维溪往往要花上甚至两倍时间和功夫在接诊的慢性病患者上,一个上午接诊30个患者就让他口干舌燥、筋疲力尽。
也正是通过长期相处,张维溪与不少慢性病患儿及家属成了老朋友。甚至有一个二胎家庭的两个孩子,熟悉了以后胆子大了,往张维溪旁的板凳一坐,用稚嫩的声音说着要像张医生一样,以后成为一名医生给人看病。
“干我们这个,看病还得会点心理学。”张维溪说,当好儿科医生第一要学会了解家长心理,建立患儿及家属的信心。有的家长易焦虑,有的家长易纠结,有的家长是个“马大哈”,家长的情绪会影响到患儿对医嘱的执行力,所以患儿和家属进诊室的前五分钟内,就必须设身处地地揣摩。
开展科普讲座20余场,发表科普论文30余篇
哈佛医学院全球儿科领导力培训班结业典礼
张维溪不仅仅是一名医生,他有着多重角色。给患儿诊疗,缓解病痛;为学生授课,解惑释疑;指导研究生,修改论文;开展儿科青年学术沙龙;阅读文献,了解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处理科室行政事务;实践推动“温州医科大学振兴儿科计划”;推动温州医科大学儿科学与国内外的合作交流……这些都是他平时的例行事情。既为人治病,也为人师表,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能看到张维溪为儿科医疗、科研、教学、管理与学科建设工作忙碌的身影。
张维溪热心做公益,近年来开展科普讲座20余场,发表科普论文30余篇,在全国范围协调组织推出科普项目“优苗计划”,构筑机体防火墙,预防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积极响应浙江省人民政府“双下沉、两提升”工程,赴贵州省织金县、黔西县和省内青田县、洞头、平阳等地开展医疗支援,以尽其医者之心。
说起自己这些年来最难熬的时光,张维溪清晰地回忆起,2009年、2010年、2011年那几年,当时他三十出头,正值打拼的年纪,一边忙于攻读全日制博士,一边仍要忙于门诊、学科建设材料、国家级课题申报、帮助学校成功申报临床医学一级博士点(学术型)等等,成天在各种角色中转换。一天下来,可能早上看完门诊,中午就要赶材料,下午继续看门诊,晚上再做实验,那几年家中孩子刚出生不久,忙得连孩子也没怎么顾得上。
他的“微信运动”平均每天13000步
现在的张维溪是个大忙人,在多重身份中迅速切换,他学会了时间管理,让自己有序地施展“三头六臂”。张维溪说,他曾读过博恩·崔西《吃掉那只青蛙》一书,每个人都有头等重要的事情,有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终极目标。如今,张维溪一到医院,就习惯性地拿出一张纸,将要做的事情罗列出来。他每天早上7点起床,晚上12点多睡觉。还有个不午睡的习惯,因为中午能独自一人静一静,思考一些重要的事情。
张维溪说,他的“微信运动”平均每天13000步,他习惯于走路下班,时常去江边跑步,一周去一两次健身房。“曾经最忙的时候我胖到160多斤,那时我就报名去参加半程马拉松和徒步越野,这就强制自己调节时间去锻炼,减了20斤。”根据张维溪的经验,如果保持同一个节奏一直忙,效率会很低下,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每天坚持运动半小时到一小时,也是减压的一种方式。
谈到家庭,张维溪很感谢妻子和长辈,由于夫妻二人都是医生,家中事务让长辈多操心。张维溪每年抽出一周左右时间陪伴家人旅行,“只有更好地调节才能更好地投入”。
张维溪认为自己最为重视、最在乎的就是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怎么把病看好,为儿童健康服务;作为导师,如何培养好研究生,做好医学传承。
张维溪(右五)荣获温州市第十五届十大杰出青年奖
他对温州新青年的理解
我们从事各行各业的新青年要在特色之中求生存,创新之中求发展,合作之中求共赢。要有理想,有抱负,有家国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我们新使命,使命呼唤担当,奋斗开创未来!
推荐阅读
打造健康扶贫的标杆工程 四川省小金县—温州医科大学联合眼视光中心揭牌开诊
温州医科大学
文字| 朱婳婧
来源 | 温都网 温州都市报
责编 | 黄小健
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提供原创文字 / 图片 / 视频 / 音频素材及线索
投稿邮箱 | wmunews@wmu.edu.cn
官方微博 | 温州医科大学
官方网站 | http://www.w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