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温医 | 温医大60周年,他们最怀念铝饭盒、小白宫、校门口的小吃街……你呢?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浙里温州 Author 王艳琼
今天是
2018年10月24日
距10月28日校庆日
只有
4天
——好时光,最忆年少时。
即使离开校园多年,我们仍深深怀念。
本周日,温州医科大学迎来建校60周年纪念活动。薪火一甲子,奋进新征程,莘莘学子,热闹重聚。
温州医科大学,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1958年由浙江医学院从杭州分迁至温州,初名浙江第二医学院,后以校址所在地改名为温州医学院,2013年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
70年代 温州医学院北大门
现如今,温医大拥有3个校区,设有15个二级学院、27个本科专业,下属5所附属医院,19所非直管附属医院,培养学生超过20万人。
60载春华秋实,
这期间,
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你是否,
也和他们一样,
有着同样的怀念?
【庞惠娥】
1958年考入温医大医学系甲班,原乐清市妇幼保健院院长
我
是温州医科大学首届学生,今年母校60周岁,我也已经年过八旬,想来甚是怀念校园时光。记得那年,学校初创时没有独立校址,设在温州卫生学校内部,两校得共用一幢教学楼,当时我们就在二楼上课。那个时候,温医大仅有一个医学系,全校学生就一百多人,大家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学习氛围很浓。
1958年6月19日浙江日报报道设立浙江第二医学院
不像现在,我们那时生活条件艰苦,学校很小,图书馆也很简陋,里头的书都不能外借。因为学医,课业任务重,我们每周基本课满,大家没有其他事情,就是挤在一起读书。
建校初期,学校暂借原温州卫生学校办学
最让人难忘的莫过于师生情,老师对我们既严厉又温柔,上课一旦讲话,老师就会让学生站起来;但是每次食堂放饭,老师都会让学生先吃……仁爱、坚毅、勤劳、奋进,温医大培养了我,做温医大的学生很幸福。
班级六组全员
【李维平】
1977年考入温医大临床医学2班,现就职于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我
是恢复高考后温医大的第一届学生,那时,温医大已经搬到学院路,校园特别简陋,从前门可以看到后门,里面教学楼都还在建,学校周边都是农田。我们那届学生200多人,分4个大班16个小组,我是二班六组的一员。
李维平(左一)和同组同学合影
现在想来,当时的生活特别有趣,你们可能想不到,那时我们吃饭都是自己买米的,放到食堂蒸笼里蒸,每个学生下课后去吃中饭,得自己找饭盒,还不能认错。一组十几个人围着一张大桌同吃一盆菜,我对那道菜印象还很深,是敲鱼炒卷心菜,因为味道淡,人人都备着一瓶辣椒酱。
那时读书也很有趣,因为新教学楼在建,我们得在大礼堂上课,这也是我们吃饭的地方。有时候上着课,还会听到猪叫声,一看后面,猪在跑。
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每个学生读书都很认真,大家都有各自的复习方法,我当时和学友王振文在学校角落用桌子搭了个小房间,没事就到里头读书。一旦考完试,我就到市集上买盒午餐肉犒劳自己。
当然同学情谊最难忘,那时咱班男生女生间友谊特别纯洁,女生冬天还会帮男生洗被子,双休日,大家还会结伴走路到茶山郊游。79年那年迎新晚会,我和同学们互相合作创作了部话剧《警察与小偷》获得一等奖,很凑巧的是我现在的爱人就是那届的新生。
【钱培鑫】
1983年考入临床医学4班,现任浙江和康医疗集团董事长
毕业
离开温医大至今整整30年,潜意识里,我总觉得自己还是温医的学生,还在温医读书。
印象最深的是学校图书馆。那年,我茫然学医,对医学并不感兴趣,刚开始两年“不务正业”,碰到不喜欢的专业课,就在课上看课外书,图书馆里的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类书籍都被我借了遍。记忆里的图书馆虽然简陋,但藏书算多,我一待就是一下午,当时的几个图书管理员和我都很熟。
80年代,学生在学院路校区晨读。1983、84年,学校参加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业务统考,分别排名第三和第二。(王曙 摄)
后来,母校的大度和包容,彻底改变了我,让我担任学生会宣传部长,还让我入党,于是我幡然醒悟,发奋学习。老师们对我很好,88年我毕业回乡,没有路费,当时的校团委书记陈福生老师给我买回乡车票还给我盘缠,他寄语我“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而后,还有老师多方打听来看望我……这些我一直都深深记得,是温医培育了我,感恩温医!
【金婉卿】
1992年考入温医大眼视光专业,现就职于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
大学
里记忆犹新的事物很多,但最难忘的是我们的213寝室,我把她们称呼为8朵浪花,浪花是班里的活跃分子,什么活动总少不了她们的助兴。有她们,平静的海面才有波澜。
记得去参加文化宫的交谊舞培训,我们全员出动,回来后每晚在寝室里苦练三步、四步等,甚至一人既会走男步,又会走女步;每周周末,我们必定全员出动参加多功能厅的舞会活动;当然,也还记得我们的医学院操场,我们在运动会展现矫健身姿,没事就到草地上聚谈。
八朵浪花
都是美好回忆,虽然浪花们如今步入不惑之年,但我们内心青春依然,借着校庆契机,我们会再相聚,一起来为母校喝彩。
黄丽素(中)
【黄丽素】
2000年考入温医大儿科系,现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感染科
想着
小朋友简单美好,所以我考进温医大学习儿科,儿科系学生个个单纯善良,确是少年。
那个时候,温医大对面就是育英儿童医院,相较临床医学系,儿科系生源更广,大家天南地北来到一起,从四川带来辣椒,从海南带来椰子。记忆中,有一群上进的少年,迎着晨光在图书馆门口的时空长廊读英语,披着晚霞去自修室抢座位。那时候还没有兴起发朋友圈晒运动,但操场上总是热热闹闹。我是一个不太活跃的胖子,经过操场,听着广播,也不由得跟上步伐。
温医大1998 年的学校南门
毕业后我去上海工作,十几年来忙得没空回忆,回温也是匆匆讲课。老同学也很少再见。校园生活纯粹美好,心里总是有一个角落,珍藏着在温医大的时光。
【郑科科】
2008年考入温医大第二临床8班,现就职于宁波市海曙区鄞江中心卫生院
初到
温医大,宽敞的校区,欧式的建筑,让我感受到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心、同德、同仁三幢教学楼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做一个有爱心、有品德、有仁心的人。
作为一名医学生,记忆最深的是我们的解剖课。无论是骨架标本还是人体标本,都是我们最崇敬的,也是最需要我们去珍惜的。当面对人体标本时,我们会向他们深鞠躬,以表感谢。初学时,我们稚嫩、茫然、不知所措,但是我们下的每一刀都需要格外小心,解剖时需要时刻去关注每一个细节,参照书上的讲解,把文字转化到“实践老师”的身上,最后转化为大脑中深刻的记忆。
学医生活忙碌又疲惫,但也最幸福,看着痛苦而来的患者,出院时面带微笑地向你道别,那一刻我们无愧学医。
【Percy阿达】
2010年考入温医大国际教育学院就读,现就职于温医大附一医
感谢
温医大给了我一个如此好的读书环境!2010年11月28日,我永远记得那一天,因为签证关系,我没有按时到温医大报到,但学校考虑实际情况,还是让我顺利入学,我感动不已,温医大的确是个国际化的学校,温州是个有爱的城市。
在温医大七年,我没有因为自己的“肤色”感到格格不入。大一,我参加社会实践,认识了很多中国学生,大家都会热情地帮助我,教我中文,以及中国习俗,甚至温州话,老师也会耐心地指导我。因此,我很快习惯了中国的读书环境,和大家就像兄弟姐妹。
2013年9月3日,学校举行新校名揭牌仪式。(余帅帅 摄)
因为热衷唱歌,我代表国际教育学院参加过较多演出,受到同学认可,甚至校外的人也开始关注我。这一切都是温医大带给我的,感恩。
(前排左一)
【胡渊博】
2014年考入温医大临床医学7班
还没
离开,我就开始怀念了。忘不了刚进入温医大时的军训,我们白天顶着烈日站军姿、走军步,晚上在寝室和新认识的室友谈天。那时,时不时会有学长学姐们溜进我们寝室招新,各自宣传社团生活的丰富。夜晚,寝室楼下还时常传来外卖小哥的吆喝声。
关于吃的记忆很多,食堂的菜丰富,但校门口的小吃街总让我们“流连忘返”:东北菜馆是班级聚餐、社团团建的最佳去处;路口的排骨年糕,一直都是我们的夜宵首选;大榕树下的东北饺子馆,让我第一次知道干捞蘸醋才是水饺最正宗的吃法。还有那蛋包饭、肉夹馍、煎饼果子……
到了考试月,一座难求的图书馆和夜夜灯火通明的4号楼通宵教室是我们医学生艰苦与不易的体现。身边也从不乏刻苦奋斗的例子。记得一次迷迷糊糊从睡梦中醒来,已是凌晨1点,我看到一室友刚从教室回来,准备睡觉?不,他是肚子饿回来吃东西,等会儿还要再去教室战斗!
胡渊博(右二)和同学们聚餐
同学们夜跑的操场,图书馆后河畔的座椅,连接新建科研大楼的希波克拉底桥,还有太多太多无法忘记的校园场景,值得每一个温医人细细品味,慢慢回忆。
推荐阅读
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王艳琼
来源 | 浙里温州
责编 | 周旋乐
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提供原创文字 / 图片 / 视频 / 音频素材及线索
投稿邮箱 | wmunews@wmu.edu.cn
官方微博 | 温州医科大学
官方网站 | http://www.w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