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仁肃勤朴”到“求是奋发” | 跨越110年的风华


时光荏苒,百十转瞬,日新又新,风华更盛。为纪念学校传承文脉一百一十周年,官微推出“跨越110年的风华”系列报道,用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形式,讲述学校历史的变迁、前行的印迹、激荡的梦想和历久弥新的传承。今天推出关于“校训”背后的故事,通过讲述其由来、传承和发展,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弘扬其所蕴含的内涵,使“校训”精神进一步成为引领和激励师生奋进的正能量。

往期推送:

回望110年,我们从这里走来

致敬钱礼腹部外科学!温医大附一院成立钱礼外科学院

征集!温医大的故事,由你来讲述

重览一遍温医110年的芳华,留下你我的青春


翻开1935年10月15日出版的第一期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校刊的扉页,蜡黄的纸张上,清晰的记载着这所学校的校训——“仁肃勤朴”。这四个字,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底蕴,凝结成学校的精神和灵魂,纵使历经百余年,仍然是最亮的那束光照亮天空,指引后人在信仰和坚守中前行。

仁肃勤朴,字虽简短却意蕴深远。“仁”代表关爱、帮助、体恤,在中国几千年医学长河中,仁心仁术、救死扶伤一直是最看重的品质,在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国,“仁”还包涵着强烈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做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于水火。“肃”有恭敬、严正、认真,是一名医者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勤朴”是当时整个社会倡导的美德,要求师生勤勉刻苦、保持朴实。

从学校早期的办学历程中,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仁肃勤朴的精神力量。开创浙江病院,只申请了8000元的拨款,经费极其拮据,校长韩清泉身先表率,不仅自己不领工资,还把在外兼职所得的收入用于医院的开支,医生也仅领取最低生活费,但医院对于“贫病无力缴费者”,则“所有号金、药费,不取分文”。创办学校,也只是多租借了几间民房,还没有正规医学教材。但学校教风学风优良,教师尽学相授、学生克难苦学,即使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年代也是如此,培养出了一批杰出毕业生,温医大对数视力表发明人缪天荣教授和妇产科专家吴性慧教授等,都是浙江医专门学校的优秀校友。

仁肃勤朴的精神,一直延续传承。无论遭遇如何的困难的环境,学校始终用行动诠释着最初的办学初心。

建校初期的筚路蓝缕

满腔赤诚在温扎根

1958年,省委决定从浙江医学院分迁一部分教师和仪器设备到温州办学。那时的温州交通不便、贫穷艰苦,与杭州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相比,无疑是天壤之别。但是,65位怀着像创校校长韩清泉那样的报国理想,翻山越岭来到瓯江之滨,用青春和热情点燃了浙南医学事业的燎原之火。在这些创校的前辈中,有放弃了两层小洋楼、时任浙江医学院教务长的王维松教授,有变卖了刚刚装修好的婚房的王务迪、寿芝娟教授夫妇,有带着妻子儿女一起来温的黄达枢教授,还有只身一人来温的钱礼教授……

创业艰难,一切都从零开始。没有教室,先是与温州卫校合用校舍;没有宿舍,教职工就住在附近的寺庙和教堂里;缺少教材仪器,老师们就利用课余时间自编教材;解剖课标本不足,师生一起去山上收集材料,回来自制……一年后,师生们开始肩挑背扛,和建筑工人一同辛勤建设。在荒芜的田野上建成了两幢两层的宿舍楼和两幢教学楼、一幢礼堂兼饭厅,这,就是温医最初的“家”。

尽管条件极其艰苦,但是温医人发扬“仁肃勤朴”的精神,攻坚克难、严谨治学。解剖学王维松教授课余时间编写《人体解剖学图谱》,他的妻子、国画大师潘天寿的弟子张霄鹏一幅幅地绘制,出版了《人体解剖学图谱》一书,填补了我国人体解剖彩色图谱之空白;钱礼教授在陋室中写出了《腹部外科学》,成为一代外科医生的“枕边书”;缪天荣教授用一把尺、一支笔,发明了《对数视力表》,后来成为国家标准;黄达枢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的命名,同时拟订了防治病毒感染的方案,后来在全国推广,编写的《围产期新生儿学》是国内第一部有关围产新生儿的著作……

老师们潜心教学,学生们学习热情也很高涨,有时教室不够用,学生就在食堂上课,上着上着经常有外面养的猪跑过来,让大家哭笑不得。晚上九点多熄灯后,很多同学还会躲在传达室、厕所等地方看书到很晚,有时候最晚睡觉的同学都能碰上最早起来读书的那批。解剖课学习骨骼的时候,大家把骨头都搬回宿舍放在枕头旁边,睡觉之前还拿出来看看。1983年和1984年,温医两届毕业生参加全国医学本科院校统考,在全国40多所院校中,第一次统考并列全国第三名,第二次并列全国第二,温医一下子就在全国出了名。

办学历程中的蓬勃发展

协同创新谱新篇

自从在温州这块土地上落地生根,温州医科大学便烙上了鲜明的温州印记。根植于这片充满创新和生机的热土,“敢为天下先”“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温州人精神也开始融入温医的血脉,与“仁肃勤朴”的传统融为一体,以“求是奋发”的精神向前迈进。

“对数视力表”发明者缪天荣教授曾说:“像我们这样的省属高校,处于温州这样的地级市,既不是省会,也不是大都市,就要扬长避短,做出特色。” 1978年,缪老以前瞻性的眼光,创建了眼科光学研究室,他的眼科和光学相结合的思路使得学校在眼科光学方面独树一帜。在此基础上,缪老的弟子——瞿佳、王光霁等人进一步将传统眼科学和视光学进行有机整合,创新性地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眼科学与视光学之间的学科壁垒,实现了对西方已有100多年历史传统视光学的超越。形成了被国际上称为眼视光学高等教育的“中国温州模式”,确立了学校在眼视光学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地位。如今的眼视光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医院形成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产业、公益、推广为一体的眼视光体系。

在眼视光学科的示范引领下,药学、临床医学中的儿科、骨科、妇产科等均从中得到启发,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我们就要坚持差异化发展,从小切口特色入手,做到全国乃至全球领先。”李校堃院士领衔的药学学科聚焦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研究,在全球首次发现并阐明了FGF家族与代谢疾病相关机制。”加拿大健康科学院宋伟宏院士领衔的老年医学研究,在老年病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已经处于全球顶尖水平。全科医学形成了“国标、省统、县管、乡用”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向全国推广。为打造一批品牌医学学科群,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学校构建了“大临床”“大药学”学科一体化发展体系,打造眼视光学科群、急危重症诊治与器官再生修复学科群、脑健康与脑疾病学科群、泛儿科学科群、肿瘤学科群,进一步凝练方向、突出特色。

新纪元的接续砥砺奋进

不断弘扬校训精神

近年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国家级平台建设相继落地。与地方政府共建的瓯江实验室、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等服务地方创新发展的高能级科创平台陆续启用,形成了科技创新与人才集聚同频共振、双轮驱动的校地协同创新格局。

“火腿走路、筷子发芽”的创新精神不断鼓励、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学生心中种下“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创新种子。这些年,在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盛会的全国“挑战杯”竞赛中,温医学子连续六次捧得“优胜杯”,涌现了林贤丰、陈弟等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科研拔尖本科生。

奋斗的过程就是精神留存的过程。回望温医发展的每一步,不难发现,支撑着温医一路茁壮成长的,正是传承百年的 “仁肃勤朴”校训和植根于温州土壤“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2015年6月29日,温医大七届七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书面审议并全票通过《温州医科大学章程(草案)》,将“仁肃勤朴、求是奋发”确定为学校校训。从此,“仁肃勤朴、求是奋发”的精神逐渐内化为温医师生的精神坐标,心心相连。

进入新时代,新的发展命题摆在眼前。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秉承着“仁肃勤朴、求是奋发”的精神,温医大正不断在历史积淀中凝练发展特色、汲取精神力量,走向更加美好的无限未来。

推荐阅读

今天,温医大这三位教师受到表彰!| 致敬教师
温医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网络安全宣传周来了!还有知识竞赛等你来参与~
新学期过去一周了 你“早八”了吗
@温医大新生,再看一遍“安全第一课”,按下大学安全教育启动键!

温州医科大学



来源 | 新闻中心

作者 | 卞成德等 

初审 | 高拓

终审 | 周恩红

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提供原创图文、音视频素材或线索

投稿邮箱 | wmunews@wmu.edu.cn

官方微博 | 温州医科大学

官方抖音 | 温州医科大学 WMU_1958

官方网站 | http://www.wm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