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壁虎断尾”到“临床用药”,“生长因子”三十余年探索中的家国情怀
“人生是长跑,不是短跑,盯牢一个目标,不受质疑的干扰,到最后才能分出赢家。”
“上坡路都是越走越费劲,坚持、坚持再坚持,你就能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不能把科研成果锁在抽屉里。”
……
11月23日,与校长同行——李校堃校长“科研探索之旅”沉浸式思政课在中国基因药谷开讲,课堂共分为《科研初心:与“生长因子”的不解之缘》《桃李成蹊:“生长因子”先锋队的生长故事》《医学善举:“肤生工程”的故事》《产业报国:科技赋能成果高效转化》四个篇章,以“演”“讲”结合、情景互动的方式,将李校堃校长与“生长因子”背后的奋斗历程娓娓道来,立体化呈现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实质,一幕幕时空交错、鼓舞人心的场景,让师生课堂“动”起来,让探索之旅“活”起来。
“壁虎的尾巴断了,为什么能再长出来?这是因为有一种因子能促进它再生长。人体内也有一种神奇的细胞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治疗溃疡和加速损伤组织再生,让损伤的皮肤得以较完美修复。我们把这种因子做成药物,用于重大灾害性创伤、国防战伤等的救治。”李校堃校长从壁虎断尾开始和同学们介绍了什么是生长因子,生长因子的应用领域。
“铃铃铃……”,现场几声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将同学们带回到三十年前校长骑车摔倒的场景——图书馆回寝路上在工地水沟处摔倒,沟里锋利的石头导致半边脸多处挫伤和穿透伤,李校堃“大胆”将原本送去动物实验的几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喷雾剂用在了自己脸上。“你看我这差点毁容的脸,现在是不是看不出什么异样?”
“以身试药”逐渐揭开了“生长因子”的“半遮面”,这次经历也更加坚定了李校堃加速研制新药的决心。通过展厅一张张老照片,在主持人的介绍下,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校长及其团队从没有项目没有经费,到毅然“下海”组建市场化运营科研中心,到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生长因子药物上市,再到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再到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再到实现临床广泛应用……的科研之旅,经历重重困难,拨云见日,把冷门研究变成了国际领先。
在第二篇章,活动邀请了李校堃团队陈高帜老师以及黄臻同学来到现场。
两位嘉宾通过科研求索过程中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带同学们一起重温了团队攻坚克难,团结协作,多次获得创新成果的动人瞬间。“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总是不厌其烦告诉我们‘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他们用校长曾激励自己的话给现场的同学加油打气,科研之路不会一蹴而就不会一路高歌,更多时候是苦累相伴,面对着诸多的困难、纷扰与诱惑,唯有始终保持赤忱的初心,有“滴水穿石”的执着和“愚公移山”精神,才能行稳致远,不负青春。
“不管多晚,只要校长有时间,他都会来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坐下来跟大家一起讨论”,陈高帜说,“李老师常常跟我们说,站位要高,思路要打开,不要觉得在什么样的平台就只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是先想好要解决什么问题,再去找平台。有了他的鼓励和支持,很多时候我们团队成员也会放开手脚去做更多的尝试,没有后顾之忧。”师生间彼此成就的故事,梦想和激情碰撞的故事,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同学。
课堂现场还有一份特殊的“惊喜”——藏族同胞德措从海拔4500米,距离温州4193公里的西藏嘉黎县而来,为李校堃献上洁白的哈达,表达对他和“肤生工程”团队最诚挚的感谢。2020年8月,李校堃带领团队在西藏医疗公益行爱心活动中救助过德措。
“肤生工程”团队的三位代表陈善亮、陈忠、王健分别从“肤生工程”走近西藏、建立“千村千点”和助力“一带一路”三个方面与同学们分享了团队用科技成果惠泽百姓,为全国各地深受创面问题困扰的弱势人群提供慈善救助服务的故事。
李校堃说,不能把科研成果锁在抽屉里,科学研究成果要惠及百姓,要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学校也希望通过“肤生工程”等各类公益行动培养医学生的医者仁心和家国情怀,未来成为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乃至对整个人类有价值的人。
“药品刚上市的时候面临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各种质疑,初创企业回答这些否定的声音需要大量财力人力精力,李校长那时候鼓励我们只管沉下心来做好自己手上的事,用科学、用事实、用时间去应对质疑。”在最后一个篇章,上海腾瑞制药总经理倪鸿海向同学们介绍了“生长因子”相关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推向市场,形成解决创面修复的中国方案的故事。
校长勉励同学们,要保持热爱、保持创新,耐住性子、俯下身子,保持定力、锚定方向,勇敢而坚定地前行,努力成为一名“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生物医药专业的英才,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健康中国”。
“学医、做科研……都一样,都需要执着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悬壶济世的爱心。”这堂不一样的沉浸式思政课,在校长的暖心寄语中落下帷幕。在场的师生领略了科学家精神磅礴力量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使命感、责任感与紧迫感。课堂最后,同学们由衷地表示被圈粉,纷纷化身“小粉丝”争相和校长留下成长路上的珍贵纪念。
同学们课后体会
1
第二临床医学院 临床医学专业 陈宇佳:
李校长用他亲身试药经历告诉我们,科学家亮丽成绩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与执着拼搏,这对于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启发很大,我将努力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为我将来工作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药学院 临床药学专业 赵欣雨:
进入大学后,我参与了各类创新创业比赛,面对备赛的压力和复杂的课题,我也曾感到困惑,也曾犹豫未来是否要从事科研。经过这次活动,我看到了校长与生长因子团队三十多年的日夜兼程,感受了以身试药的科研精神,回想自己所经历的困难、迷茫,在此刻好像不值畏惧。正如李校长所说,走着走着,自己也会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继续坚持科研的想法在这一刻更加坚定。
3
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王方昕:
通过校长的分享,感受到了科研背后的压力与挑战。这不仅是一份工作职责,更是对人类健康的使命担当。校长的经历告诉我们,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并非人人都要冲“热门”,只有坚守初心、不畏艰险,才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4
阿尔伯塔学院 临床医学(中外合作) 章奕颖:
从小小的壁虎断尾,到如今应用于临床的生长因子,我们跟随校长的生动讲述,走入了这三十多年的探索之旅,深刻体会到了“长跑”精神在科研道路中的重要意义,它将指引我们坚持、坚韧,为我们在至暗时刻指明方向,引领我们不断前进。
推荐阅读
温州医科大学
文字|娄贝贝 陈小英
来源 | 学生处 药学院 阿尔伯塔学院
初审 | 温彬彬
终审 | 周恩红
排版 | 叶诗琳
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提供原创图文、音视频素材或线索
投稿邮箱 | wmunews@wmu.edu.cn
官方微博 | 温州医科大学
官方抖音 | 温州医科大学 WMU_1958
官方网站 | http://www.w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