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纵览】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2024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材”系你我
“化”梦远航
你知道国家对于“新材料”、“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专业是怎样布局的吗?
你知道材料科学和化学学科在全球ESI排名前1%意味着什么吗?
欢迎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材化学院,在这里我们一起领略材化的魅力!
学院概况
01
历史沿革
02
高师资队伍及高端人才
学院现有教职工147人,其中专任教师13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9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15人。现有博士生导师75人。学院拥有国家级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龙江学者”特聘教授,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等国家及省部级人才10余人,7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野依良治教授为荣誉教授,诺贝尔化学奖提名者冈本佳男为特聘教授,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杨飘萍、曹殿学、王贵领、闫俊、张密林、范壮军、魏彤7位教授先后多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03
科研教学平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海洋特种材料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省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工程材料与器件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省重点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先进材料及制造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海洋新能源与防护材料黑龙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协同创新中心>
先进海洋材料黑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
博士后工作站>
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材料科学与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黑龙江省先进碳材料及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04
学科专业支撑条件
学院建有分析测试中心,中心下设微结构与晶体结构平台、光谱平台和理化平台三个分析测试平台,设备配套齐全,拥有高分辨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高分辨率CT检测系统、5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原子力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等大型分析测试仪器设备。
05
学术论文情况
学院瞄准材料和化工科学国际前沿,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我校“三海一核”办学特色,注重学科交叉。“十四五”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95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8项,省部级项目125项,横向项目237项,累计科研到款超过1.2亿元;获得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行业协会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专利银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0余项;2021年以来学院在Chem.Rev.、J.Am.Chem.Soc.、ACS Nano、Adv.Mater.、Adv.Funct.Mater.、Chem.Commun.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我院材料学科和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一批科研成果助力国防现代化建设。
全校唯一在2023年实现两大超一流赛事满贯学院。近三年,在各级各类科创竞赛中取得了国家一等奖9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24项,省级一等奖20项,二等奖35项,三等奖9项,省部级奖项百余项。
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奖114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 34 项、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篇(2篇影响因子超过10)、校级创新创业立项 429项、五四杯获优胜杯优秀组织奖、创新获奖 12 组,创业获奖 8 组、创新赛特等奖 1项、创业赛金奖 2项。学生科技创新普及率100%。
专业介绍和学生培养
学院围绕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4个优势领域和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重点发展具有“船、海、核”鲜明特色的优势专业。学院按材料类、材料物理(中外合作办学)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招生,材料类下设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属于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三个专业。
PART1 材料科学与工程
该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2020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依托国防特色学科和“十二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培养系统地掌握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等专业理论及技术,能够在能源、信息、制造业、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化工及生物医药等行业,尤其是在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核工业、国防科技相关的材料科学及材料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质量控制、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并成为该领域的技术骨干或中坚力量。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为船舶、航天以及核工业等领域的生产制造企业及材料加工企业。
PART2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2021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在化工、能源、材料、环保等相关行业,尤其是在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从事与化工相关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质量控制、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并成为该领域的技术骨干或中坚力量。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具备化工过程及设备、化工工艺、化工新产品及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知识和能力,毕业生就业于中船重工、中船工业以及中核、中石化等国有大型企业。
PART3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同专业国内专业排名第一,同专业国内第一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培养“思想品质好、辨识能力强、掌握核科学与技术知识”的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领域的卓越工程师与一流专业人才。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是集核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专业,采用“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相关的国家级设计、科研和生产单位培养急需专业人才,从事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和运行生产工作,涉及铀的提取、铀纯化与转化、铀浓缩、核燃料制造、核电站运行、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等领域。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于中核、中广核、国家电投、华能核电、中船等单位下属研究院、设计院和运营公司。该专业是与核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招生,学生大一在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进行统一管理,大一后分班并入核科学与技术学院。PART4 材料物理(中外合作办学)
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能够熟练使用英语开展材料物理专业相关工作及进行国际交流。培养能够适应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系统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材料物理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社会交往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在材料和相关功能器件的设计、合成、改性、加工、测试、分析、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材料选用、工程应用、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与英国斯旺西大学合作教育专业。通过中外两种教育思想的融合贯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借助斯旺西大学及材料学科的工程优势,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进行国际领先、兼具本校和斯旺西大学特色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英语开展具有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性质的材料领域的研究、工程设计及开发、技术改进等工作。毕业去向:(1)国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2)“三海一核”领域的生产制造企业及材料相关企事业单位。
PART5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该专业由配置优秀师资,面向新工科建设,突出行业特色型专业发展理念,持续改进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打造一流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校企双向需求,培养方案制定、双师型教师、课程与实践基地建设、学生质量评价等由校企共同完成。所有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实践教学资源,同时将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处理及新兴技术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能够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和领域,尤其是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核工业、国防科技相关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质量控制、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科技创新
全校唯一在2023年实现两大超一流赛事满贯学院。近三年,在各级各类科创竞赛中取得了国家一等奖9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24项,省级一等奖20项,二等奖35项,三等奖9项,省部级奖项百余项。
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奖114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 34 项、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篇(2篇影响因子超过10)、校级创新创业立项 429项、五四杯获优胜杯优秀组织奖、创新获奖 12 组,创业获奖 8 组、创新赛特等奖 1项、创业赛金奖 2项。学生科技创新普及率100%。
学院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升学率保持在 93%以上。同时实施个性保研、本硕博学位连做政策,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本、硕、博毕业生。
社团活动
社会实践
暑期实践活动
缅怀黑土英魂
湖北中学行
金晖行动
文体活动
国际交流
学院广泛加强和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与俄罗斯、乌克兰、日本、新加坡、美国和英国等多家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建立了实质性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交流关系,进一步加快了学院高水平的国际化办学进程。
-ZHIMINGXIAOYOU-
知名校友
1.郑玉峰:1989级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研究院会士。
2.刘克松:2003级材料学博士研究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发表论文30余篇,被Nature,Nature Mater.等期刊引用11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用230余次,H因子17。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主题报告或邀请报告。
3.郭二军:2002级材料学博士研究生,哈尔滨理工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承担)、机械工业科技发展基金、黑龙江省基金重点项目等共计29项。曾获省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合编教材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
4.张 义:1997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咨询领域首席专家。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总监兼任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家科技部绿色制造专家组成员,曾在国际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担任行业专员和高级咨询师职务。
5.郑 磊:1999级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德国洪堡学者,霍英东基金获得者,担任多个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先后承担国际级、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1项。共发表论文104篇。3项专利。其论文奖获得多个奖项,先后录入北京市科委专家库,教育部专家库。
6.应国兵:2001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评审专家,世界陶瓷科学院国际陶瓷奖推荐专家,“材料快讯”电子文摘副主编,多个期刊审稿人。参编书籍5本,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
7.张鹏飞:1999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产品发展部副部长。负责10余项预研和型号课题,获集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5次、三等奖1次。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授权专利4项,发表论文6篇。
8.朱刚:1994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毕业生,中船重工712研究所副所长,主持中国水下空间站能源箱设计建造等多项国家重大型项目。
9.陈怀浩:1989级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南京佑天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企业法人,公司在锆铪提纯领域拥有多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并参与制定了锆铪领域多项国标和行标,现已成为在国际上负有盛名的锆铪材料制造商。
“材”系你我,“化”梦远航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化学院
欢迎你的到来!
编辑 | 赵英杰
责编 | 王云峰
审核 | 李峻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