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苏州,本地人的平江路,外地人的山塘街,园区才是年轻人的?
从北京到苏州有几种选择,携程推荐“更划算”的办法是飞无锡硕放机场再打车前往,还可以飞到上海再转任何一趟路过苏州的高铁,而更直接的选择是高铁直达,班次不多,最短的也就四个小时出点头。我在携程上纠结半天,最后去了铁路12306订了往返直达。
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一个不同的苏州。我曾在苏州的隔壁无锡待过整整一年,也多次到访过苏州,自以为还算了解苏州。这次来,忽然发现一个很尴尬的事情,其实我了解的可能就是个假苏州,因为我居然从来没有真正进入过那些著名景点。比如寒山寺,那首《枫桥夜泊》背的再熟,却连门都没进过,怎么算得上来过?
来苏州的第一天就颠覆了我的认知。在我事前的备课了解中,平江路应该是最代表苏州精致生活的地方,而山塘街则是类似南锣鼓巷那样只有外地游客才会喜欢。而当我实地走过,真实的观感却是:平江路没啥好逛,到处都是丝绸(虽然感觉品质比杭州清河坊的要好些),昆曲好像很多(但召之即来的感觉有点廉价),反而记忆中那高级的隔着层纱的苏州评弹茶馆找不着了;反而夜里的山塘街给了我一些惊喜,起码夜晚的灯光拍起来很有人间烟火气,街上不时能闪现几个有食欲的特色美食,小桥流水之上有人驻足有人徜徉,才是一个旅游城市应有的味道吧?
夜里的山塘街
我问本地做商业的老手这是为何,他说平江路其实是有意整治过,政府嫌低端的餐饮(比如什么鸡脚、臭豆腐)太多,就直接接手成立了管委会,还加入了很多限制条件,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说那从商业的逻辑感觉好吗,他说现在的感觉平江路会更文艺一些更适合本地文青,外地人会更喜欢山塘街,而其实更多的年轻人已经习惯生活在园区(特指苏州工业园),只是为了换个口味偶尔会回到老城的老街。
我不禁联想起北京,更文艺也更受政府认可的是杨梅竹斜街,更受外地游客喜欢的是后海、南锣鼓巷,而本地年轻人更喜欢生活的是三里屯向东泛CBD区,其实不也一样?苏州本地人自嘲说:走出老城才能走出小市民的氛围,是园区给了苏州新的生命。北京人回应说:北京的老城里已经越来越难找老北京人,连的哥都很可能是河北来的,自然老城就没那味儿了,空留着个样子。
看来,城市里的文旅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在时代的巨变中,该怎样才留住城市的记忆?怎么做才不会好心办了错事,劲儿使反了?
晚上,晓兰姐带我们体验了一个很特别的餐厅“马头巷”,场景很特别,味道也很特别。那个老板叫“光头君”,自己说创业八年死了八回,坚持下来就靠着一股子打造极致的劲儿,别人在“去厨师化”,他在坚持每天新鲜的采买,每个菜品亲自的锤炼,所以才有每天十几次的翻台和经常回头的老客,才成就如今常年排队的网红餐厅。
我想他或许给了一个参考答案:回归商业本质,真正的用心客户会感知到,好东西不会被埋没。平江路也好,山塘街也好,园区里的现代商业也好,究竟吸引的是什么样的人不是地域决定的,而是人心决定的,想要改变“宿命”,就“洗心革面”从心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