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 新风采 | 2021年兰州理工大学师德标兵候选人



三尺讲台,树起他们高大的形象;

两尺教鞭,挥洒他们无悔的人生。


2021年兰州理工大学

师德标兵候选人产生啦

不一样的风采,同样的致敬

(按照拼音首字母排序)


01

陈伟

陈伟,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2月生,甘肃甘谷人。1995至1999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02至2005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7月至今,在兰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12年9月破格晋升为教授。目前为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 TC28/SC39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电气、电子、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认证与教材建设委员会秘书长,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负责人,甘肃省工业工程先进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 甘肃省新能源电力变换与控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在课堂教学中,他始终勤于钻研教学业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生动,效果突出,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所带领的团队是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团队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势,面向甘肃省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电工电器、文化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在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电工电器、文化装备制造等方向开展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系列创新型成果。他所带领的团队积极投身社会,服务社会,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团队以科技扶贫、产业脱贫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科科技力量,为甘肃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科技助力。近五年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部,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项。承担了各类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类项目40多项,项目总经费超过了1000万。
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他不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在忙碌和充实中完善自我,在宁静中储积生命的动力。


02

冯旺军

冯旺军,男,汉族,1965年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教授,1997年进入兰州理工大学工作至今,现为理学院物理系教师。
教书育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正面教育为主,融入课程思政,树立榜样,学习时代楷模精神。获得兰州理工大学优秀班主任奖2项、兰州理工大学“三育人”奖2项、兰州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突出贡献奖2项、理学院教学先进工作者奖1项。努力促进专业建设(实验室)与学科发展。把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作为物理系发展的最重要的平台来抓,在担任物理实验室主任、系主任期间,负责申报并成功批准财政部实验室建设项目、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和物理学一级硕士专业招生资格,财政部实验室建设项目是按学校的要求物理与力学两个实验室联合申报,通过这次的建设,两个实验室的设备紧张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指导学生就业与考研考博。巩固原有理学院在长风、华天、隆基等大型企业的实习基地,努力开拓新的实习与就业市场。在教学中,指导的本科生获得了国家级创新研究项目,分别获得了互联网、数学建模、创新等校级竞赛的特等奖、一等奖,省级和全国竞赛的一等和二等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被双一流高校录取攻读博士。帮助生活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关注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对家庭困难的同学多次在经济和物质上帮助。
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负责申报并获得应用物理省级教学团队、主持完成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共7项。获得甘肃省教学厅级奖励4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篇,主编教材3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认真指导青年教师。耐心指导青年教师备课,在教案设计、内容分配、重点难点的把握等方面和他们诚恳交流,肯定优点,改进不足。指导的部分青年教师已经成长为教学能手,获得多项教学竞赛奖励。努力做好科学研究,科研促进教学,科研与教学相长。发表科学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60多篇,主持国家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基金项目3项,主持省级项目5项、校级项目6项、横向课题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03

郭铁明

郭铁明,甘肃通渭人,1969年9月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工程系教师。郭铁明老师执教20载,对学生严爱相济,用真爱呵护学生,用真情温暖学生,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也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担任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省级一流课程建设负责人,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1项;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教学优秀奖”2次、“三育人”奖1次,近年来主持并参加了多项校级教研项目;合编、参编了《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等4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参与制作的《工程材料》等课件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3等奖。同时作为主讲教师完成多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科研方面主要从事高性能钢铁材料研发、腐蚀与防护、激光熔覆耐磨耐蚀合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现为《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等多个SCI\EI期刊特约审稿人。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主持甘肃省交通厅首个千万揭榜挂帅项目的产业化应用子项目“极端气候环境下耐候钢锈层稳定化处理技术研究”1项,先后主持并完成横向项目多项,和企业合作研发的“适合西北地区大气环境的高性能耐候桥梁钢”获甘肃省新产品奖。主持省自然基金项目3项,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项,参加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项目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被SCI、EI收录40余篇。
春风化雨,诲人不倦。郭铁明老师一直默默奉献在教学科研一线承担着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上好每一课是她对教师事业的毕生追求。针对本科教学,郭铁明把学术前沿及学术思想融入到知识点中,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针对研究生教学,她除了讲授基本知识,还会帮助同学们着手科研项目的研究,并及时给予指导。“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这就是郭铁明的教学魅力所在。亦师亦母,爱生如子。“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这是郭铁明一直秉承的育人原则,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而育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则,行为示范。为人师表,投身教学润物无声;殚精竭虑,潜心科研著书立说;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兢兢业业。郭铁明老师一直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同事和学生们的尊重与喜爱。无论是老师还是朋友,她都如阳光般给学生们带来了爱与希望。诲人不倦,薪火相传。为了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郭铁明每年都带领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各种科创竞赛,使学生在科创竞赛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有一种教育是严爱相济,有一种态度是兢兢业业,有一种付出是无怨无悔,郭铁明老师以“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为准则,恪守职业道德,坚定理想信念,以实际行动为自己钟爱的事业努力和奋斗!


04

何继爱

何继爱,男,汉族,1969年12月生,中共党员,1993年7月参加工作。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现为计算机与通信学院通信工程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全心全意做好专业建设。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进行通信工程专业认证工作。2017年通信工程专业被评为甘肃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8年获兰州理工大学红柳重点建设专业,2020年中期考核为优秀;2019年12月获工程教育认证受理,2021年6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入校考查;2020获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尽职尽责做好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转变,认真研究先进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并将它们融入教学活动中。所承担的课程《信号系统》《现代数字信号》获学校精品课程,《现代信号处理》获研究生重点学位课及课程思政建设,《通信电子线路》获学校示范性混合课程。承担教育部电子信息类教学研究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2项,甘肃省成果培育项目1项,学校教改项目多项。尽心尽力调动学生创新及科研能力。近年来,何继爱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唐杯”移动通信技术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博创杯”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和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指导的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30余项。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重视学科方向及前沿领域的把握,带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近年来在专业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3项,主持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企业横向项目10余项,在《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电子学报》《高技术通讯》《信号处理》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甘肃情报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并多次获校 “三育人奖” “优秀班主任”“就业先进个人”和“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05

李贵贤

李贵贤,1966年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石油化工学院院长。先后获得“三育人奖”“教学优秀奖”“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工作者”“科研优秀奖”和“甘肃省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现兼任甘肃省石油化工过程及装备行业技术中心主任、甘肃省“化学工程与工艺”特色专业负责人、“化学工程与工艺”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化工原理》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甘肃省“绿色催化与过程工程”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化学会和中国化工学会会员,甘肃省化学会常务理事、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
李贵贤老师始终以德为先,修身养性,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始终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管理工作中。对学生充满无私的爱, 始终争取做同学们生活中的贴心朋友和成长成才的榜样。在专业教师急缺、专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主动承担4-5门专业主干课程、3-4门研究生课程,还要进行专业和学位点建设、教学科研平台申请与建设。
多年来,负责的“绿色催化与过程工程”校企合作省级科研团队,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的“兰(兰州石化)白(白银银光、白银公司)金(金川公司)”科研基地建设方针,主持完成企业委托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30多项,主持完成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4项和国家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1项,除在企业应用的技术改造项目外,成功实现产业化项目4项,其中在甘肃银光成功实现产业化的“新型板换式二硝基甲苯氢化反应器研发与工业应用”、“甲苯二胺(TDA)无溶剂生产工艺技术”和“新型DNT氢化催化剂工程化技术”项目,每年为企业增加产值超过7亿元,在金川公司产业的“活性矿浆治理低浓度二氧化硫技术开发与工程化研究”以废治废项目既解决了金昌市的大气污染问题,又为企业每年节省环保费用近亿元。获得授权专利10多件,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兵器集团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注重工程技术开发中的科学问题,在J. Mol.Catal.A: Chem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50余篇,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同时主编完成《兰州新区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甘肃省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方案》《甘肃省煤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方案》《白银市“十三五”化工产业规划》《白银市精细化工一体化产业规划》《西北永新化工产业规划》及《中国兵器军民融合光气化产业发展规划》等产业规划,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另外,他始终致力于化工学科的建设,从人才引进、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点的建设、化工过程技术与系统工程二级博士点的论证和自设,到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点的申报与建设上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06

李金平

李金平,男,汉族,1977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飞天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第三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美国UNLV访问学者,甘肃省生物质能与太阳能互补供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负责人。
李金平教授2004年底在甘肃省空白学科领域组建创新团队,长期从事先进可再生能源系统与环境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个人先后得到兰州理工大学首批红柳杰出人才计划、甘肃省陇原创新人才扶持计划、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甘肃省重点人才项目等人才计划资助,获兰州理工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兰州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青年五四奖章、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甘肃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率领的创新团队先后入选兰州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团队、甘肃省委组织部“陇原青年人才扶持计划”创新团队、甘肃省高校协同创新科技团队、兰州理工大学红柳一流学科方向团队等团队计划,先后主持完成国家 “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任务课题、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甘肃省民生科技计划等项目近40项,培养毕业研究生70余名,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专利10余项,开展的生物质能与太阳能互补多联产系统研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一等奖、甘肃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优秀奖各1项。
在本科生《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讲授上,李金平博士不仅尝试使用双语教学、实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同学们分享,教导大家做一个勤奋学习、认真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人。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多名同学参加了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等活动,并取得了多项奖励。他的课程得到了同学和许多老师的一致好评。2010年,《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也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在研究生的培养上,李金平博士始终坚持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强调“学以致用”,通过“理论+实验”手段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近十七来来,李金平博士带领团队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了兰州理工大学校内实验室和魏岭乡绿化村实验基地,不仅让研究生有实验可作,而且要求大部分研究生从基础实验做到中试实验,争取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先进的研究生培养方法已经显现成效。


07

马建忠

马建忠,1963年6月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甘肃省动物源制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理事,甘肃欧美同学会、甘肃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和甘肃省药学学会常务理事,欧洲植物生物学学会联合会官方学报《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编委,兰州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植物逆境信号转导机制以及重组抗体的研发和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15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2部。曾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侨界杰出人物提名奖,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兰州理工大学“三育人奖”“十佳好导师”等荣誉称号。
马建忠老师1983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后师从著名科学家汤佩松研究员和匡廷云研究员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工作。1997年1月,曾赴美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加拿大工作多年。在美期间,因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转录因子激活域和ABA信号转导途径中两个全新的关键调节因子,获批美国司法部移民与归化局O1签证(杰出人物类签证)。2005年8月,应甘肃省委、省政府联合招聘回国工作,受聘为兰州理工大学校学科带头人。
回国以来,马建忠老师始终把本科教学工作放在自己所有工作的首位。结合自己留学海外多年的科研和教学经验,马建忠老师积极倡导并参与了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修订并主动承担了学院新型高难课程的教学。十六年来,任劳任怨、兢兢业业、自始至终围着学生转的马建忠老师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


08

王海霞

王海霞,1965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负责人。1990年1月,王海霞于兰州大学经济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在科研工作中,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级、省级、厅局级项目、横向项目以及教学研究项目10多项,出版专著4部,撰写论文50多篇,坚持以科研促教学。在兰州理工大学执教过程中,曾经获得过甘肃省“园丁奖”、兰州理工大学“三育人奖”。

王海霞老师始终追求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应有精神品质,以立德树人为本、以教书育人为乐、持之以恒地以思政课教师应有的职业品格、职业素养和职业倾心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真诚关爱统一起来,努力争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智者良师。为了能够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王海霞老师在不断探讨提升智慧育人的能力。在教学目标方面,不仅注重讲授理论,也注重向学生传递思想智慧,讲透理论体现的价值立场、理论蕴含的深邃思想、理论彰显的理性智慧,帮助学生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智慧地思考和认识所认知的世界、所生活的国家、所了解的历史以及所处的时代,掌握运用理论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提升教学水平方面,极力向学生彰显思政课的亲和力及其价值意义。


09


王鹏

王鹏,男,汉族,1980年12月生,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在读。现为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兰州理工大学红柳特色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兰州理工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包装工程》杂志论文评审专家,担任丝绸之路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理事,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总干事,兰州工业设计创新服务联盟副秘书长。
在2011年被学校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2015年获得兰州理工大学“红柳骄子年度人物”奖。2016年兰州理工大学“三育人”奖,2011年、2018年获得兰州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所负责的教工党支部获得“2019-2021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2020年获得兰州理工大学“教学优秀奖”,2016年,被兰州理工大学授予“就业工作突出贡献教师”奖。
工业设计系连续五年在学院考核中位列第一,2014年专业被列为兰州理工大学分类建设专业,2014年被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015年被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唯一的“甘肃省工业设计行业技术中心”,2016年工业设计专业被评为“甘肃省特色专业”,“首批省级创新创业试点改革专业”,2020年工业设计专业获得“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2019年所负责的工业设计专业获评甘肃省一流专业建设,在2020年度兰州理工大学红柳一流专业建设中期考核中获得优秀。专业举办的甘肃省省级、市级工业设计大赛受到了社会的好评,扩大了学科的影响力。
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科研实践,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核心以上论文8篇,申请外观专利12项、参编教材2部。主持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兰州市科技基金项目1项。获得“甘肃省教育厅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一项,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2项,负责学校一流课程建设一门。个人获得甘肃省首二届、第三届“创新杯”工业设计大赛金奖;多次指导学生获得工业设计专业赛事的奖项,其中在教育部竞赛项目“2020第八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指导学生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并获得优秀指导教师。主持完成了兰石集团、长城电工集团、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等省内外数十家企业的产品研发项目20余项。参与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1项,参与完成省级精品课程《人机工程设计》《产品系统设计》的课程建设工作。以第二项目人、第三项目人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连续多年学院考核优秀。


010

周凤玺

周凤玺,男,汉族,197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注册国家土木(岩土)工程师,甘肃省“飞天学者”青年学者,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基础设施防震减灾青年委员会委员。2007年兰州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任教至今。2009-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旱区与寒区工程研究所进行博士后工作。2015年和2017年分别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
先后主持了兰州理工大学《土力学》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2016年)、《土力学》一流课程建设(2020年)、《高等土力学》研究生重点学位课程建设(2015年)、《高等土力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和《高等土力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2021年)等多项教学研究项目,主持编写本科生教材2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在教学工作中先后获得兰州理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2011年,2012年,2016年),兰州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2014年)和兰州理工大学“三育人奖”(2016年)等荣誉称号,入选2017年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2018年获得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是全国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骨干成员。周凤玺一直致力于岩土力学以及复合材料结构力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承担20余项科研课题,其中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在土动力学、非饱和土力学以及新型复合材料结构力学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依托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的资助,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2008年度和2014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获2017年甘肃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获2019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18年入选甘肃省“飞天学者”青年学者,获得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优秀青年人才工程奖以及兰州理工大学科技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经过多年的合作,团结了一批志趣相同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与课程组的成员一起负责完成了本科课程《土力学》(2016年)和硕士研究生课程《高等土力学》(2015年)的校级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并承担了《土力学》在线课程的建设项目(2020年)。
在科研团队建设方面,突出地域研究特色和地区建设需求,形成了一支长期稳定的科研团队,造就了多学科相结合、人才梯队合理的研究群体,完全具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的能力。自参加工作以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始终把立德树人贯穿在工作中,多次获得兰州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


来源:人事处编辑:潘宝钰主编:王一淳审核:刘文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