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你来看!兰理工学子公益环保手工比赛作品展
为了践行“绿色校园、创意生活”的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新风尚,增强同学们的环保节约意识。由校团委主办、校研究生会承办的“爱校周”系列活动之“触手生秋”公益环保手工比赛在彭家坪校区集贤楼104报告厅成功举办。同学们利用生活中的闲置物品或生活废品进行二次手工创作,变废为宝,打造出一件件主题鲜明、实用精美的手工艺品。代表作品如下: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赵楠团队以“一路生花”为主题,选用塑料水瓶为主要原料,通过原料裁切、热熔、粘结及拼接等方式,制作了集日间装饰和夜间照明为一体的环保手工作品。
土木工程学院的龙朵团队以“废弃纸板的华丽变身”为题材,收集废弃包装箱、闲置手捧花外包装及报废手提袋为原材料,辅助专业性力学知识结构,形成以正六面体为基础的稳固成品,加以底面防水层粘贴,最终形成极具稳定性、美观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手提纸凳作品。
《手提纸凳》
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的柯娜团队以“人间朝暮、叶落惊秋”为主题,选用废弃纸壳箱、掉落的秋日花草树叶为原材料;以彭家坪校区标志性建筑的西校门为灵感来源,搭建出温暖、舒适、安全的心灵家园,她们认为,手工作品的意义在于“我们留不住秋天,却可以用作品将其具象化”。
设计艺术学院刘蕙团队以“创意仿生花盆”为主题,主要选用旧牛仔布料、水泥及饮料水瓶材料,首先选取合适大小的瓶子剪成想要高低的圆柱形式,底部掏小洞,将牛仔布浸湿混合沾染水泥,附着在饮料瓶上捏出想要的仿生木头形状,晾晒数天后,在表面涂上想要的水粉颜料,得到最后成品。
土木工程学院周文丽团队以“深蓝”为主题,海之神秘谓之深,海之和谐谓之蓝。本作品通过回收塑料瓶及废弃吸管等制作而成,呼应了环保的主题。利用透明与蓝色塑料瓶描绘海洋的颜色;采用烧、弯、剪、扭等加工方式制作了一只在深海里散发蓝色光芒的水母形象,虽未必光芒万丈,但始终温暖有光。通过它感受大海的深邃和宁静,激发人们对海洋生态关注和保护意识的同时,传递对海洋美丽与脆弱的思考和呼吁:海洋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设计艺术学院的吕信淼团队以“永生花-胸针”为主题,制作这些胸针的材料,就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弃塑料矿泉水瓶。收集各种颜色的瓶身,尤其选择颜色纯正的瓶子。用打火机从瓶底向上烧,慢慢转动瓶身,保证受热均匀。原本透明的瓶身经过烧制,便变成粉嫩诱人的乳白色半透明质感,犹如一块晶莹的凝脂。
机电工程学院的安军锋团队以“中国空间站”为主题,收集了废旧纸箱以及快递盒子,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模型设计,制作出简易的中国空间站。主要包括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核心舱、节点舱、实验舱一以及实验舱二。创作此次作品的意义是:希望可以发扬载人航天精神,激发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用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勤俭节约,加强大家的环保节约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新风尚。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胡欣怡以“Jerry的小屋”为主题。整个小屋采用防水咖啡杯建材,房间里有各种精美的壁画地毯,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谁不想拥有一个哈尔的移动城堡呢?从一层进来的时候记得关好门,门口还有Tom在虎视眈眈。来到二层是享受的空间,从冰箱里拿出来生椰拿铁,坐在餐桌前配上芝士和小蛋糕,鼠鼠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梯子爬到三层是温馨的地方,瘫在纱布床上柔软舒适,冬有棉被夏有风扇,又去迎接一个美梦。
外国语学院的杨逸琳团队以“创意手工编织包”为主题,用废弃打包带编织了一款“菜篮子包”,说到包,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包都是采用动物皮制作而成。当初被人戏称为“菜篮子”的编织包,早已成为了时尚单品,也成为朋友之间互赠的DIY礼物。这样的编织包不仅好看,展示出一种另类的时尚,同时实用又环保。
能动学院的胡飞燕团队以“发光鸟”为主题,用可乐瓶剪裁出鸟身,破损的纸袋剪出翅膀的形状,用废弃了的经过消毒的一次性口罩作为鸟翅的羽毛,用裁剪过的废纸模拟鸟身的羽毛,体现对病毒、疫情的反抗,也是对疫情过后的欣喜,打开灯,“发光鸟”就会闪闪发光,是夜间的一盏“指路明灯”。
《发光鸟》
理学院的周鹏斐团队以“电动赛车模型”为主题,将废弃儿童玩具车轮子、马达和家具厂的边角料木板等作为主题材料,运用电学知识和框架结构稳定性等知识,将以上材料组装为一个带有环保特点的全新电动玩具车,同时电动玩具车也响应我国提倡”低碳生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理念。
《电动赛车模型》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舒萱团队以“蝴蝶瀑布灯”为主题,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根据奶茶杯消耗量大的校园现象,将废弃奶茶杯与废纸完美结合,用手工制作把废弃物改造成美丽的瀑布灯,这对校园环保又提供了新的思路。
《蝴蝶瀑布灯》
来源:校团委
编辑:胡瑞轩
主编:刘亚红
审核:刘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