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亲戚」?

2018-02-08 思考的知乎君 知乎日报


题图:《家》


所有人——不管是在哪个阶层——他们都将只有和自己同属一个阶层的亲戚,城里的孩子不再能见到乡下的来客,乡里的孩子也再难找到血缘的纽带作为进城的理由。


那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价值观产生激烈碰撞,主要靠血缘关系维系的同一群人,伴随着阶层通道的封闭,变成了彼此井水不犯河水的好几群人。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亲戚」这群人?


知友:李森达(10000+ 赞同)


这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大门短暂开启的「并发症」。


目前各答主提到的各类「聊不来」、「观念落后」、「价值观向左」等问题,尚属于表层原因,其根源都在于此——由于时代原因,你的亲戚和你不属于同一个阶层。这个「问题」,会随着社会阶层的逐步固化而得到「缓解」甚至趋于消失。


但当阶层流动的通道重新关闭,年轻人们再次只能接触到和自己同一阶层的亲戚,也不知道究竟该替那个时代中不须与「讨厌的亲戚」相处的年轻人们感到高兴,还是该替那个阶层间泾渭分明的整个时代感到叹息?


我一度是一个典型的「讨厌亲戚的年轻人」。


父亲的人生如同开挂一般,靠着近乎非人的拼搏,从一个深山里砍柴为生的农家娃,一步步走到现在成为每年全球各地飞的学术大拿,我们全家也定居在了某一线城市。


但他的兄弟姐妹们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好一点的在当地县城开了店,差一点的还留在深山中耕田。


于是乎,从小「亲戚」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不那么友好的词汇。


打小在我记忆中,他们就隔三差五来到我们家,扯着嗓子说着我难以听懂的家乡话,每次来不一定会带来礼物,但一定会带来一些诉求:要么是借钱,要么是要帮忙找工作,要么是在家里白吃白喝好长一段时间「来城里玩」。


这些「亲戚」们来自尚不发达的地区,和你聊起来除了问你成绩怎么样,工作怎么样,就是和你诉苦,让你多回家看看。


更差一点的,还会粗暴过问你的个人生活,毫不尊重你的私人空间,任由孩子把你的房间搞得天翻地覆,自己在客厅里啃得一地瓜子壳…


我相信,「讨厌亲戚的年轻人」中的大多数,都和我有或多或少相似的家庭背景。


我曾经深深不解,凭什么他们可以靠着「血缘绑架」,将各种要钱要好处的行为,做得如此自然而然?凭什么他们这样一味索要,父亲还是只能尽可能容忍?


更不用说,我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在大街上大呼小叫,为什么要随地吐痰,为什么要粗暴地对待我的玩具和文具,为什么每次走之前都要「不经意」地带走我们一些东西…


长大了一点才稍微有点明白,「亲戚」和「我们」之间的冲突,小了说,是「谈不到一块去」,大了说,是「文明矛盾」在这个急剧变化的中国的缩影。我单单去责怪他们,倒显得苛责了。


在某个特殊的年代,无数文明在血色骤雨中湮灭,但这片国土上的阶层上升之门却也在一片混乱中被悄然砸开。


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凭着智慧、汗水和机遇,一部分人「飞上枝头变凤凰」,在时代变革中脱颖而出,在拔地而起的一座座现代化城市中扎了根,他们的后代也生长在现代文明的光辉下。


于是产生了这样的两拨人:


一方是还保留着农耕时代作风,抱持熟人社会中「人多力量大」、「血缘高于一切」思想的人群,但他们和实现阶层上升的人仍保持着亲缘关系。


他们认为家族里先富带动后富天经地义,因此但凡有点血缘牵扯,他们就会过来找到你,以亲缘关系为筹码,遵循着你看起来不可理喻,但在中国乡土间却其实已经施行了数千年的规矩,他们看起来市井而短视,依然在为现实计较,问你为什么不考公务员,不快点结婚生孩子。


另一方是早已浸泡在城市文明中,信仰「规则至上」、「感情优于血缘」的新生代年轻人,他们往往是阶层流动的得利者。


他们重视朋友远胜亲戚,认为不论是什么关系,其基础都应该是互相尊重。他们肯定多元文化,追求有着同样价值观念的群体认同,不明白为什么要善待除了有血缘关系之外,只会带来绵绵不绝麻烦的亲戚们。


这两拨本应相差一两个世纪的人群,却被中国的高速增长拉到了同一个时空当中。矛盾,自然也就无可避免。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痒。


说句实话,时至今日,我也依然对我的那些亲戚们喜欢不起来,我相信你们中的不少人也会是如此。话说的再通,问题想得再透,依然无法避免的,是每年过年回家乡的尴尬不堪,是每次亲戚按门铃时的不胜其扰。


但有时我会反躬自省,说到底,我也只是恰巧有了一个好父亲,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得利者。


更进一步地说,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每一个讨厌亲戚的年轻人,其实背后站着的,都很可能是一个沉寂了数百年,却终于随着共和国的崛起,成功实现了阶层流动的家族。


这个家族还带着黄土的气息,但终于捧出了一颗掌上明珠,整个家族都渴望着狠狠抓住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


这样一看,如果付出的代价仅仅是家族中新生代和守旧亲戚们的矛盾,我们又还忍心去苛责什么呢?


其实,不会用多久,年轻人们就将不再反感亲戚。因为阶层流动的大门,从来就不会开启太久,它目前正在不疾不徐地关闭中。


等到我们的下一代,或再下一代。在城里生活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们,会像今天西方的孩子们一样,玩着高科技玩具,打小享受着通识教育,有着一群和他们价值观相同的亲戚。


在关键时刻,会有一个富有的阿姨或一个位高权重的叔叔站出来,写上几封推荐信,介绍几个好工作。


在乡间,人们依然讨着自己的生活,家族里曾经出现的「凤凰男」已经成为了遥远传说,读书依然能够改变命运,但申请大学和找工作时,却不知究竟该如何与小学就开始编程,初中就通晓经济学常识的城里孩子竞争。


寒门之下,再难出现贵子。


若干年后,年轻人和亲戚们彼此不再互相排斥,而是相谈甚欢,保持着紧密稳固的联系。


所有人——不管是在哪个阶层——他们都将只有和自己同属一个阶层的亲戚,城里的孩子不再能见到乡下的来客,乡里的孩子也再难找到血缘的纽带作为进城的理由。


那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价值观产生激烈碰撞,主要靠血缘关系维系的同一群人,伴随着阶层通道的封闭,变成了彼此井水不犯河水的好几群人。


文明社会的规则,也一步步转变为固化阶层的黄金枷锁。


说到这里,我不知道你会更喜欢哪一种状态?会否为题主提到的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亲戚反而感到一丝庆幸,至少这说明流动的通道还未关闭?


而此刻,听着窗外还带着浓厚乡味的鞭炮声,听着楼下依然高声喧闹的家乡话,我的心里突然有了一点五味杂陈的感觉。


在评论区碰到一些值得交流的观点,这里也统一说说我的看法:


1、是不是亲戚本来就令人生厌,跟时代背景和阶层无关?


不是的。亲戚从来就不是天生令人讨厌的。


曾有一篇发到顶刊的经济学论文论述过,如果把一群人随机放到一个环境中,他们会自动趋向于找和自己相似的人抱团,很快就会自然变成好几群人。这个「相似的」标准,可以是肤色、血缘、价值观等等。


如果不是由于价值观和地理位置的割裂,人们会自然亲近自己的亲戚,也会自发维护自己的族群。家族绝不是只有农业社会才重视的陈陋遗产,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同样重视血缘。


很多西方国家,早已进入到「家族竞争」的时代,不说别的,布什、摩根、肯尼迪,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站立的都是上流社会中长盛不衰的权势家族。


等到中国的阶层大幅度流动结束,新一代年轻人和亲戚们之间不再有价值观冲突,血缘就又会重归人群划分的重要标准,家族的重要性将重新提上台面。


2、在互联网这么发达的年代,哪怕阶层固化,难道阶层间就做不到互相理解么?


遗憾的是,做不到。


互联网曾经给过我们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阻止阶层固化或消弭阶层对立恐怕就是其中的一个。


早已有社会学论文证实,互联网的出现,在多数情况下只会让上网的人群变得更加极端,因为人们更倾向于在网上和自己价值观类似的人交流,而不是理解意见向左的人的价值观。


很多时候,网络让我们抱团取暖,互相攻伐,却没有让我们做到真正和解。「互联网让我们能看到相同的东西,从而有类似的想法」最后只能是一个幻想,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大家最终还是选择性地看自己喜欢的东西,巩固了自己原有的价值观。


3、阶层真的会固化么?


这可能是最令人伤心的一件事了,会的,而且几乎无力阻止。


社会地位高的人后代通常掌握更多资源,更有可能继续保持高的社会地位。一代之差尚不明显,百年之差、十代之差呢?中国人上数三代多数都是农民,但现在差距就已如此巨大,可见一斑。


怎么才能阻止?高额遗产税和绝对公平的教育可能是比较是可靠的途径,但前者会打击经济活跃度,后者则极难实现:君不见素质教育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最终的得利者,是从小看彭博的富家子弟,还是家里电脑都没有的农家娃?显然易见。


以上是一些个人想法,再次谢谢大家。


最后,对一些说我不懂得尊重亲戚,说我优越感太过的人提个建议:请先把我的文章看完。


知友热评


80 年代 我读小学的时候 我们那个三线城市 我们班上:公安局局长的外甥、工厂厂长的儿子、菜市场买菜半边户的儿子(夫妻双方一方有城市户口)、公交车司机的儿子坐在同一个教室读书,今天学区房、学位房市场经济的手段,菜市场买菜子弟连跟局长厂长子弟做同学的机会的没有。


石头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知乎热门文章

关于护肤,这 6 条谣言不知道骗了多少人

女儿开房被父亲打骨折,问题出在哪里?

白素贞飞行时,为什么一只手要往前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