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2018-02-13 准备打针的知乎君 知乎日报


题图:peels.com


如何看待《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篇文章?


知友:胡远东(900+ 赞同,医学话题优秀回答者)


从今天早上开始,《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以下简称《流感》)一 34 38727 34 13223 0 0 3249 0 0:00:11 0:00:04 0:00:07 3248就刷了很多人的屏,笔者也在腾讯较真平台编辑老师的推荐下读了这篇文章。


首先,作为一个曾经的重症医学科(ICU)医生,笔者对作者一家的遭遇有着非常深刻的同情与理解,而且尤其让笔者敬佩的是,在今天很多自媒体动辄不论是非曲直就往医务人员身上泼脏水的情况下,这篇文章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性与克制,作者诉说自己家庭的种种不易与辛酸时,也没有忘记医务人员的辛苦与坚守。


但是文中本身的一些表述以及各家媒体在转载过程中加上的种种说法,又让笔者感觉有必要从专业角度进行一些补充和探讨。


1「神秘病毒」可能是什么、是不是流感?


文中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到最后姥爷去世也没有诊断出究竟是什么病原体感染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一些媒体还因此在转发这篇文章时用上了「神秘病毒」的标题。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原因有几个方面:


1、任何检验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如文中说的咽拭子标本的甲流、乙流检验就无法检出甲型和乙型流感之外的病原体。


临床检验要么是从宏观层面上给医生提供可能的诊断方向,要么是就某种具体疾病给出是或不是的参考意见,以普通医疗费用水准,很难在门诊筛查过程中就做到既全面又精准;


2、检验本身的效能限制,虽然对于绝大多数符合条件的标本都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但在病原体数量未达到检出阈值、取材部位不是主要病变部位等情况下也有可能漏掉本来存在的病原体(假阴性),具体到每一个技术,获批上市前的临床前研究都会进行检验效能方面的研究,达到一定标准国家才会批准应用于临床;


3、临床疾病的复杂性,例如患者起病可能是因为病毒感染,随后疾病的主要矛盾转为免疫系统对感染的过度反应导致全身「炎症风暴」,后期的主要矛盾又转为器官功能衰竭。


加上我们对人体认知的有限性,上述种种原因都导致很多重症患者有多个描述其临床表现、生理状态的临床诊断,但可能到去世都缺乏一个明确的、归因到某种病原体或某个因素的病因诊断。


在本文中,即使没有确切的病原学检查结果,从临床表现等方面来说,流感病毒引起的重症肺炎也是可能性最大的,最后回天乏术应该说非战之罪。


2在这次不幸中,开窗通风起了什么作用?


网上很多讨论都把老人家执意开窗通风做为两代人之间缺乏沟通导致悲剧的例子。


开窗通风本身是预防流感非常重要的措施,流感病毒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拥挤、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往往成为流感传播的重灾区。


例如当年的非典疫情就是以几家医院作为大规模扩散的起点。


流动的空气可以极大地减少空气中含有流感病毒的气溶胶数量,因此,无论什么季节,开窗通风换气都是有效预防流感的手段。


但同时也要注意,寒冷会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加,低温下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也更长,这些都是有利流感传播的条件。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定时开窗换气的同时做好屋内人员自身的保暖工作,避免受凉。


3为什么有的人得了流感会发展为危及生命的重症病例?


粗浅地说,流感大流行并造成大规模死亡,至少需要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病毒能够和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即病毒具有进入机体内部的「钥匙」;


(2)体内没有能灭活该种病毒的特异性免疫细胞和抗体,即机体的「警报系统」未发挥作用;


(3)未被消灭的病毒能够在体内迅速大量繁殖、破坏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即病毒的毒力足够强。


以 1918 年西班牙大流感为代表的近代几次大型流感疫情中,很多病人早上刚刚出现发热咳嗽,晚上睡过去就再也没有醒过来,瘟疫所及之处,很多城镇的人口锐减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而在现代,流感虽然年年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但再没有引起类似的大规模死亡,这一是因为很多人都是当年幸存者的后代,体内已经有对旧病毒毒株的特异性抗体;


二是因为疫苗、消毒隔离等现代卫生学进步;


三是因为现在主要流行的病毒毒株最多只具备以上第(1)点的特性而毒力不强、很快被机体中和。


即使被感染,多数人也只有轻度发热、乏力等不适,一段时间后即自愈,只有少数感染者由于缺乏特异性抗体或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过度应答的「炎症风暴」,导致发展成重症病例。


4哪些人更可能成为流感重症患者?如何有针对性的预防?


根据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高龄、男性、肥胖、吸烟、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都是流感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发生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也越高。


对于高危人群,一旦患上流感,即使不出现并发症,治疗时间也比普通人群更长,发展成重症后的治疗难度更是成倍上升。


因此,不应该等到患病后再治疗,而是应该致力于通过戒烟、减肥、控制血糖等途径减少危险因素减小患病风险,增强机体抵抗能力。


此外,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全人群以及慢性疾病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肺炎患病率。


流感疫苗都是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当年的流行毒株进行定制化生产的,在社区卫生机构接种流感疫苗,费用都在一百元以内,保护时间可以持续一年,是一项性价比很高的预防措施。


5体外膜肺(ECMO)是不是救命神器?如何看待高昂的治疗费用与令人失望的结局?


体外膜肺的基本原理,是将原本由肺部进行的气体交换功能通过将血液引流到身体外部的 ECMO 机中完成。


从本质上来说,应该将其看成一种在肺部功能无法满足机体需要时,为其他治疗争取时间、为患者争取希望的手段,并非用上去就能起死回生的救命神器。


与此类似的还有重症监护室使用的血液净化技术,也是在肾脏和肝脏功能出现衰竭时部分代替其功能的。


但这些技术不但需要在专门的场所由受过高度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来使用和维护,机器本身与运行所需的耗材也非常昂贵。


因此对于很多病人家属希望将机器带回家延长患者生命的愿望,医疗机构确实无法满足。


不仅仅是因为怕机器损坏、丢失引起医疗纠纷,更是因为这些机器没有专业人员和专门场所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更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医疗风险。


人人都天然享有健康权,这项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决定了医疗不能是一件奢侈品。


但生命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又是医疗技术不断追求进步的内在动力,高精尖的医疗技术必然是极端昂贵的。


一个好的医疗保障制度应当覆盖尽可能多的人群,但是疾病谱最严重的那一端如果也要求公共资源完全买单,其代价可能是社会和纳税人无法承受的。


就如同我们要求汽车的安全性不断提高,死于车祸的人也越来越少,但如果硬性要求任何情况下车祸都不能有死者,那生产汽车和修建道路的成本将成指数上涨,最终的结局就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负担得起开车的成本。


对于《流感》一文,不同人可能会做出不同解读,有从金融角度分析购买重疾保险必要性的,有建议平时多进行体育锻炼的,有讨论一个普通家庭是否该不计后果将所有积蓄投入治疗的。


但这篇文章会在朋友圈刷屏,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作者通过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是北京的中产阶级家庭,在突然来袭的重大疾病面前也是非常无力的,对疾病的恐惧,对健康的渴求,都是医务人员乃至所有人都需要思考的永恒命题。


知友热评


的确,重大疾病面前绝大部分家庭完全没有抵抗力,看多了这样的事情之后觉得人生活着真是艰难,完全没有安全感……



离散的矩阵


知友:王郝(2500+ 赞同,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读了,朋友圈转发了,同行的评论,大多数是说,还要再多和家属沟通。


那我这个回答,希望做一个沟通的平台,关于这个病人,想了解点儿什么的,评论里问吧。


我觉得我能回答,是因为完完全全就是我们科的专业范围,我自己主管的病人,也有非常类似的。ECMO 治疗呼吸衰竭,我们科十年前开始,基本上是北京最早的。


一台机器 100 万左右,每个病人上一套氧和器,耗材 6 万,维持费用基本没有,但危重到这个程度的病人,每天花费两万是差不多的。


我们平时都有感觉,中年人,不经历看病过程,完全不了解北京的医院,就不说全国了,文中主人公不知道朝阳呼吸科的能力地位,也不清楚东直门中医院意味着什么。


北京的医疗,根本不能看是否三级,要精确到科甚至精确到某个医生,有个靠谱的内行点拨一下,就会完全不一样。


东直门中医院也是很好的医院!但是,如果严重到要上呼吸机,最终严重到要上 ECMO,肯定还是略显能力不足。


北京能使用 ECMO 抢救呼吸衰竭的医院,十几家是有的,但很多医院病例数少,经验不足,机器也少。


相对经验多一些的,只有 3-4 家,能同时抢救的 ECMO 病人,估计不足 30 个,病人也不仅仅来自北京,这些机器也要服务于至少华北地区的范围。


太热门的话题,越来越不敢说话了。


实名,能在谈论专业时有公信力,但也实在限制了谈问题的尺度。


有很多人问:如何找到靠谱的医院?怎样找到能提供这种服务的人或途径?


我知道,但真不太合适说,而且,这个市场很动荡,目前还没有公认持续有口碑和能力的。


这么说吧,靠谱的医院和专业,请看复旦研究所每年的医院专科排行榜,基本是可靠的。


搜索「2017 最新公布:中国医院专科排行榜」分地区、分专业,可以很容易找到对应医院。


其他有偿医疗服务有很多,互联网平台的,手机平台的,线下推广的,包年服务的,都有,如果给你对接的医生是排行榜里面的医院,则基本是可靠的。


当然,有个靠谱的医生朋友也可以。我们大学同学微信大群,基本每天都是在发红包问病情,同是医生,不同专业不同医院之间也很不了解,但有医学基础有沟通平台,问题相对好解决。


知友热评


同一个城市同一个等级的医院,专科实力各有不同,同一个科室之内医生水平还各有不同。作者其实一直是没有想到「感冒」的严重性。很多人听说过超级细菌,却对病毒知之甚少,甚至感冒吃消炎药,吃一周好了觉得效果挺好。


樱桃


知友:葛巾(4000+ 赞同,时尚话题优秀回答者)


不讨论治疗过程,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提醒各位看了此文章后一定不要条件反射、不问青红地就冲动地给父母买医疗、疾病保险,特别是在网上投保。(特别是在各大微信保险公众号多半会拿着这事来炒一圈的前提下)


现实生活中,50 岁以上的父母身体功能正常,能完全符合医疗、疾病险严格健康告知的,相对较少。而这一块,可能连儿女在日常生活中也并不完全清楚,许多人下意识地以为父母没有问题。


比如原文


我问:「当初为什么没有给爸爸买一份?」


夫人:「他的医保卡给爷爷奶奶开过药,保险公司出险后很可能拒赔,所以就没买。早知道……」


但其实,「岳父」的真实情况很有可能是


患者乙肝携带病史 15 余年,未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肝功能损害。


在身为乙肝携带者,且可能肝功在入院前存在问题情况下,在 2017 年前,这位岳父就算没有因肺炎入院,能投上重疾险和医疗险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而不是「夫人」所说的因为用社保卡开过药才没有买上保险。


(以上资料来源于疑似岳父的病例分析完整视频 | 詹庆元:从经典病例看重症流感治疗的大原则和小细节)


所以,请看清条款和健康告知再为父母投保,如不符合,转智能核保,如还有问题,线下核保,就是别在冲动下没看清条款和健康告知就盲目投保。


否则,很可能会出现出险后不能理赔的情况,到时候,只怕会雪上加霜。


另外,除市面上少数提供直付服务的高端医疗险,99% 的保险都不能解决此文中出现的这种「病人在 ICU 里一天花两万,家里很快就撑不起」的这个问题。


因为大部分的重疾险都不是如一般人想象的那样,确诊了是这个病,几天就能拿到赔付金的,医疗险也大多是出院后才报销,大多数医疗费用,需要家属在住院期间自行垫付。


报案、理赔都需要时间,且必需符合保险合同的相关约定——本文岳父出现的这种重症肺炎,在网红重疾险同 X 多倍中是无法赔付的,因为达不到条款中「持续 3 个月或以上没有改善」的理赔条件。


华 XXX 树倒是可以赔付,因为其在终末期肺病中没有规定持续三个月以上。


但是,这一切都必需办理出院及社保报销后、提交资料给保险公司进行事后理赔,流程时间大多会在 7-30 天以上。


有些保险,如 X 安,提供了「垫付」服务,但是跟据其承诺,走下整个流程最快也需要 3-4 个工作日,正常一般起码是 7 天以上。


且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足够多的实践案例,特别是在非北上广的中小城市 ,作为一个在全国没有分支机构和分公司服务人员的的纯互联网公司,你觉得一切要通过外判服务的的效率会有多快?


至于其他大型保险公司的「提前给付」,也根本不是许多人误解的「确诊了在没治疗前就提钱给你一笔费用去交医药费」的意思。


本文之中,「岳父」从住进 ICU 插管,到弥留,仅有 15 天时间。(每天 2 万元的费用起发生在使用人工肺后,大约是 10 天)。


所以,在类似的这种重大急症的情况下,大多数保险是起不了救急作用,或者救急作用相对有限的。


因此,不要因为此案例而盲目地着急投保!


另外还有其他建议:


1. 是不是说重疾险和医疗险就没用了呢?


当然不是。


对于不是那么紧急的重大疾病,比如癌症,再凶险也有几个月的时间,这个时候重疾险对于家庭经济是有很大缓解作用的。


但是如果是心肌梗塞,马上需要搭桥这种情况,大多数保险的救急性就要差一些。


(重疾赔付中,最多的是癌症占 70% 左右,接下来是心血管疾病和脑中风,这三项就占掉了重疾赔付的八成到九成以上)


2. 为了尽可能减少「1」情况的出现,父母年龄已然不小的你,如果手头有些存款,请慎重考虑是否要先放在买包买车买厨师机旅行游或给小孩子交才艺班费这方面的支出上。


如果可以,请尽量准备好一笔充足的医疗周转金,可以放在 7 天循环的理财中。


如果可能,申请 1-2 张大额信用卡,紧急的时候可以做医疗费用的周转——这一点,不但你父母用得上,你自己也用得上。


如此再结合保险的报销、垫付功能,在大额医疗支出时,就能多一些子弹。(父母社保在异地,随子女长住的,请尽早开通医保异地直接结算功能)


3. 比起冲动买保险,80 块一针的流感疫苗,200 块一针的 23 价肺炎疫苗,先给父母们打上,是更有效又省钱的做法。


虽然今年的流感疫苗有脱靶,然而还是有一定的防护能力。


如果中日医院的那个案例对应的确实是这篇文章,那么「岳父」所患的甲型流感病毒肺炎,其实是有很大可能通过这几十块的流感疫苗防护成功的。


4. 也请不要对保险失望,保险从来只能抵御生活的一部分风险,而不是全部。


正如疫苗,也是如此。


多了解各种相关知识、多储蓄,多做好风险预案,多结识人脉。网越织越密,能抵挡的风雨就越多。


知友热评


确实,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切忌追随网络舆论一哄而上。


刘致远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每天晚上 10 点,我们将提前公布会在次日闯关中出现的 10 道难题,关注「知乎日报」公众号,回复关键词「知识之王」即可抢先查看!


知乎热门文章

现在的小鲜肉,和当年的「四大天王」有什么区别?

这 10 条广为流传的谣言,很多人听了无数遍还会中招

《西游记》这 4 个细思极恐的细节,99% 的人不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