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周知乎热榜 | 为什么有些年轻人只用 QQ 不用微信?

知乎日报 2018-10-31


本周知乎热榜

(6.4 - 6.10)


「知乎热榜」汇集当下最热的「提问」和「文章」,你将在「热榜」页面看到知乎站内,以及社会中最热议的内容,快速便捷地找到热点话题的相关讨论。


「热榜」入口就在知乎 App 首页的「热榜」标签下,在这里,你可以看专业的人,聊热议的事儿。


戳小程序查看今日知乎热榜。


1


为什么有些年轻人只用 QQ 不用微信?


热榜曝光次数 12,871,168


知友:疯未觉(10000+ 赞同)


我的一个朋友,发现她男朋友貌似出轨了她的闺蜜。


怎么发现的呢?登她男朋友的 QQ,发现他和她闺蜜的聊天记录是空的,但是有几条撤回。


于是打开那个小火花(她男朋友关了),发现他和她闺蜜小火花 13 天。


破案了。


挺简单的一件事,可能凸显出 QQ 与微信在社交上最重要的区别。


隐私性与保密性。


在 QQ,如果你不刻意保密的话,你的很多信息都是公开的,想要获取你的信息极为容易。


标签什么的就不说了,船什么的也不提了,说点比较偏门的,比如勋章功能刚出的时候:



会撩更会撩,如果你的另一半比你早很多拿到这个,那么恭喜你,Ta 有另一 / 多个聊天很嗨的对象。


群聊我最嗨有点接近,但是没那么好用。


抛开这个方面,这些勋章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热爱聊天,热爱群聊,是否热爱出行与运动,甚至还有经济状况——通过红包。


加上 QQ 里各种标签,以及 QQ 空间,你能很快的构建出一个人的基本信息,即使只是脸谱化的。


对了,前段时间那个悄悄话,还记得嘛,看看好友的悄悄话,简直是获取信息的最稳妥的渠道。


转过来看微信。


我加了一个人的微信,我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一微信名,一个头像,一个不确定的地区,一个可能存在的个性签名,一个不一定让看,即使让看你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给你看的朋友圈。


仅此而已。


微信是很适合社会交际的软件,提供,不,应该是创造了一个社会上的交往的基本需求。


让别人看到我想让他们看到的我,给同事看到努力工作的一面,给朋友看到美好生活的一面,给父母看到积极向上的一面,给暧昧对象看到精心设计的一面。


在某些时候,我很喜欢这种交际模式——在面对大多数不怎么熟悉也还没打算深交的人,我并不想被他们获取什么信息,也不想和他们又太多的交流。


而在某些时候,我又不怎么喜欢这种交际模式——在面对关系很好的朋友的时候。


在一个时候,我非常讨厌这种交际模式——在面对喜欢的人的时候。


微信在简洁性上做到了极点,最简洁的注册与登录方式——手机号登录。


最简洁的加好友方式:扫码。


最简洁的好友页面:一个页面拉到底。


最简洁的聊天功能:总共 9 个功能,都是常用的。


最简洁的支付功能:还是扫码。


最简洁的群功能:几乎只提供聚在一起聊天的功能,所有附加功能都依靠第三方。


而 QQ 就是各种百花齐放了,各种新功能层出不穷。


总结来讲:微信更像一个简单的社交工具,提供给人基础的社交功能,是现实社交的延续,微信本身几乎不带有社交属性。


QQ 更像一个复杂的社交软件,有一整套社交体系,是网络社交的开端,具有丰富的娱乐性与社交性。


如果你需要一个和你社会中认识的人通信与交流,微信更方便。


如果你想要在网络上联系一些旧友,或者需要一个社交兼娱乐的软件,QQ 更适合。


长按二维码查看另外 6,241 个回答




2


丧失了喜欢人的能力是什么感觉?


热榜曝光次数 3,811,870


知乎机构号:KnowYourself(200+ 赞同,知乎编辑推荐)


一位答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与其说是丧失能力,倒不如说是感到害怕。」诚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们之所以无法开始一段新的关系,可能正是因为他们在过去的感情当中受到过伤害,从而对新的亲密关系心生畏惧。这样的一种伤害,我们将其称为「依恋损伤」(attachment injury)。


在这里,我们就将探讨留在我们身上的「依恋损伤」的具体表现,以及它对亲密关系所造成的影响。我们将会看到,它是如何妨碍人们建立起新的亲密关系,造成人们「无法喜欢他人」的错觉的。


当依恋损伤发生时,人会有怎样的一种感受?


学者们认为,在亲密关系中,当一方破坏、违背或达不到关系中的「预期」时,就会给另一方造成情感或心理上的创伤, 「依恋损伤」就出现了(Johnson, et al., 2001; Steffens & Means, 2009)。


虽然依恋损伤可能并不像肉体上的创伤那样清晰可见,每一个人对依恋损伤的感受也并不那么一样,但人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主观的感受,来识别自己是否遭受到了依恋损伤。


总体而言,当依恋损伤发生的时候,人们的感受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种:被欺骗


比如,关系中,对方从未像当初承诺的,或者社会主流默认的期待那样关心你、在乎你,Ta 总是不能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予你支持;又或者在做一些关于你们两人的重大决定时,对方不够尊重你的意见,你很容易会有一种深深的「被欺骗」的感觉。


第二种:被背叛


比如,当你们彼此承诺会互相支持,不离不弃。尽管对方没有出轨,但 Ta 先主动提出了分手(「不离不弃的期待」被破坏),你也会有被背叛的感觉。就像英文中,「Be(彻底地),-trayal(交付)」,背叛指的是:当那些我们以为可以彻底交付的、值得信赖的人,做出了破坏了双方的承诺的事情时,我们会有的感受。


第三种:被辜负


比如,你总是单方面付出,对方很少给你回应,甚至把你的付出当做理所应当,对方的所作所为都让你感到失望;又比如,你总是在对方需要你的时候第一时间出现在 Ta 身边,但当你需要对方的时候,Ta 却总是遥不可及或无动于衷。在这些情况中,你就会(隐隐的)有一种被辜负了的感受。


第四种:被否定


比如,觉得自己对对方的信任、为对方所做的妥协与付出都好像错付了,人们还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找到真正对自己好的人,是否有能力在一段感情里获得幸福,是否有人会愿意善待自己(还是自己终究不配被善待)?而这些对自我的怀疑,都可能给人带来一种被否定的感受。


当这些感受出现时,有些人会清楚地知道它可能给彼此的关系带来的影响,从而努力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正面地去解决问题。


也有些人却并不了解这些感受会对自己与双方的关系造成什么影响,因而选择不主动处理这些感受、听之任之。


于是,那些未解的心结,在不知不觉中持续地影响着这些人的亲密关系,甚至在原有的关系结束之后,还持续影响着之后的关系——甚至会让他们感到害怕,从而选择不再开始一段新的感情。


依恋损伤为何会让人害怕开始一段新感情?


依恋损伤之所以会让人害怕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会改变我们对于他人、自己或是关系的认知。


当那些令我们感到被欺骗、被背叛、被辜负、被否定的事件在亲密关系中发生时,它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不愉快的感受(Johnson, et al., 2001; Beder, 2005),还有安全感的丧失、自我怀疑等等更为深层的改变。


1. 依恋损伤会直接威胁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


Beder(2005)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世界的设想(the assumptive world),这是这个人所相信的真实世界的样子,也是 Ta 在这个世界上说话做事、与人交往的行动依据。但当依恋损伤发生之后,这个人的这些设想就可能被颠覆,而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 Ta 的安全感。


比如,一个人原本认为,相爱的双方都会关心对方,在乎对方的感受,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另一半不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但当 Ta 的另一半反复做出伤害 Ta 的事时,Ta 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与 Ta 所想象的不一样,就连深爱的人都在反复伤害自己,更遑论他人,那这个世界还会是安全的吗?还有什么人是 Ta 可以相信的吗?


久而久之,即便是 Ta 已经离开了这段关系,Ta也很有可能在新的潜在对象出现时产生迟疑,担心 Ta 还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有些人甚至会因此而宁可留在一段伤害自己的关系当中,也不愿去开始一段新的关系。


2. 依恋损伤会直接威胁人们对个人自我的看法


除此之外,依恋损伤还会威胁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与看法(Johnson, et al., 2001; Gerlach, 2014)。它让人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对世界和他人做出准确的判断?甚至开始否定自我的价值,认为可能是由于自己不够好才不被珍惜,是自己不配被人温柔以待。


例如,一个因为过去经历而怀疑自己的人可能会觉得,即便是对方愿意与 Ta 开始一段亲密关系,Ta 也没有能力去给予对方「足够好」的关系。因此,Ta 很有可能会选择拒绝进入一段关系。而就算是 Ta 选择进入了这一段关系,Ta 可能也会对伴侣的一举一动疑神疑鬼,担心伴侣有一天会突然离开自己。这最终也往往会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


可以说,很多时候,当在一段新的关系中,即便在对方并没有做出任何欺骗,我们仍然对对方持续地不信任,归根结底,其实是我们对自己失去了信任。


最终,这些认知上的改变,不仅使得我们对关系、对对方不再信任,也让我们不再相信自己。于是,我们不知不觉地带着未修复的过去——这些痛苦的感受和扭曲的认知,以应对过去的方式来面对现在情境中的人和事。


这样一来,我们似乎再也难以进入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我们可能会否定自己发展亲密关系的可能,将自己孤立起来,独自承受因此而可能会产生的寂寞孤单感。即便是选择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我们也可能会选择那些较为困难的关系,一遍又一遍的将过去的创伤重演。


那该如何应对依恋损伤呢?


要应对依恋损伤,你首先需要知道,自己是否正在被这种损伤所困扰。其次,你需要分辨这种损伤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了你,你对于世界与自我的看法是否已经因为过去的一些创伤事件而发生改变。


在这里,我们就为你提供一些依据,帮助你判断你的「依恋损伤」是否由来已久(Harvey, 1996;Johnson, et al., 2001):


在回忆过去的时候,你无法对自己的想法与情绪拥有主动权,甚至有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会不由自主地反复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有一些过去的人事物,可以轻易挑拨你的神经,使你陷入情绪的旋涡,变得敏感多疑,坐立难安;


你常常感到莫名的愧疚、羞耻、自责,觉得自己配不上现在的伴侣或是觉得自己得不到真爱;


你非常害怕新恋情,也会在新恋情开始的时候感到强烈的不安与担忧;


对于过去的经历,你在自己现有的人生框架里找不到它的位置或意义,你总是感到困惑、愤懑、仇恨。


如果你觉得以上这几条都是你目前的状态,那么很可能你有一些未被解决的来自过去的依恋损伤。


对于那些来自过去的依恋损伤,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痛苦、难过、悲伤。只有承认而不是否认这些情绪,你才能从中寻找或了解到让自己感到痛苦、难过、悲伤的事情,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关系中去提前声明,尽力避免这些事情的再度发生。


同时,只有直面创伤,才更有可能找到过去创伤对于你人生的意义,才可能在你人生的框架中找到解释创伤的方式,和它存在的意义。


不仅如此,从依恋损伤的影响机制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还需要在新的关系中去解决它,去重建我们对世界与他人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去重建我们对自己的信任,而不是仅仅把它当做是情绪困扰来应对。你可以通过其他支持性关系来帮助你,不要试图把自己与他人隔绝开来,一些健康的关系可以给你信心。


面对依恋损伤,我们要做的是拨开他们,看见最本质最核心的自己,给自己时间和勇气去感受痛苦、释放悲伤,给自己始终如一的信任,不要否定自己的种种可能。等到一种深刻的链接终于建立,你会发现过去的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


长按二维码查看另外 3,586 个回答




3


 洗碗机被妖魔化了吗?


热榜曝光次数 1,680,992


知友:大侠(100+ 赞同)


入手洗碗机已有半年。


未装修时候就设计好了买洗碗机,所以在厨房预留了插座和位置,做了一个半嵌的。当初是整体设计了厨电的功能配套,所以烟机的滤网,以及烤箱的烤盘等,包括锅,锅盖等一切都能放进洗碗机洗。现在谈谈感受。


关于价格


价格略贵,是原装进口的。考虑到整体预算并未超标很多,所以也没有多少肉疼。用金钱买时间,还是用时间省金钱,这个没有结论。


关于省事


对于二人家庭来说,真的是鸡肋。平时早中午上班,晚上回家偶尔开开火这种情况是十分不适合用洗碗机的。偶尔用一个两个碗不值得洗,然后要冲洗下放着攒攒一起洗。这就造成很尴尬局面,顺手就洗了的事情,为什么非要攒攒?而且不洗的碗放着太久会不卫生,滋生细菌和气味。


现在造成的局面就是:吃饭做饭尽量多用碗,争取一天用满一个洗碗机的量。或者不做饭。神尴尬。


对于人口比较多的家庭,真的是好东西。基本上一套十几个碗筷一次用完,放在洗碗机里用,再准备一套备用,简直完美。这也是很多使用者大力称赞的原因。


关于省力


刚开始用洗碗机,真是好一番折腾。当初为了洗碗打架,所以一致同意买洗碗机;现在洗碗机买回来了,我们又为了谁往里放而掐。要说省力么,真的不省。我洗过碗,我也摆过碗。每次摆碗的时候都是感叹为什么要买洗碗机。


洗碗机摆放真的很复杂。不同洗碗机结构不一样,不同家庭锅碗瓢盆各有尺寸,再加上杯子锅盖等,要摆进去更多东西需要好好研究,所以第一用能折腾半个小时以上。关键还要冲洗残渣,这个最让人受不了。有冲洗的功夫,也就把碗洗了。我本是懒人,何必怪碗筷。


关于省时


面对一大堆碗筷,那么快速冲洗下熟练摆放进去,对比挨个洗,是绝对省时的。至于洗的过程,就不要去计较了,虽然耗时接近3个小时,但是全称自动操作,可以解放自己去干别的。


关于效果


洗碗机有些东西真的洗不掉。筷子等都需要再冲洗下。不过我现在能用洗碗机就用,重点在于高温杀菌,一个理由足以。


总结


妖魔化?没有的。洗碗机会慢慢成为一件正常的家电,和烘干机洗衣机一样普及和普通。我们可以不用洗衣机,可以用洗衣板;亦可以不用烘干机而用晾衣架。但是我们不能阻止科技进步给大家带来的便捷。解放了双手获得更多时间,与付出的金钱对比,自己觉得值得即可。


长按二维码查看另外 236 个回答




4


 为什么我们能从「踩」别人中得到乐趣?


热榜曝光次数 94,985


知友:熊希灵(300+ 赞同,中山大学基础心理学博士在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这个现象在社会心理学里被描述为「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更准确一点说,是一种「向下的社会比较(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


人是少有的拥有自我意识的动物,而自我意识让我们不得不经常思考「我是谁」这种折磨人的问题,一个社会人在定义自己的社会特征(如能力、智力等)时,显然很难找到纯粹客观的标准,只好通过与周围他人的比较,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意义。社会比较的概念由此而生。


而具体到题主所问的「通过踩他人获得快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的早期被认为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也就是当个体遇到挫折的时候,通过降低个体自我评价的参照体系,以维持积极的自我评价——看到别人过的比我还惨,也就心安了。


不过新世纪的研究发现,同样的社会比较也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效应: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


所谓对比效应,简单说来就是看到比自己好的人会自我感觉糟糕,看到比自己差的人会自我感觉良好。而同化效应则相反,是看到比自己好的人会想努力成为跟他一样好,看到比自己差的则想进一步堕落算了。


那么重点来了,什么时候会产生对比效应,什么时候又会产生同化效应呢?有几个比较重要的调节变量:


1. 比较目标是否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比如我们向上比较的目标是身边很努力的学霸,那很可能产生我要向他学习努力的同化效应,而如果是王思聪这样的富二代,那可能就会觉得人生了无生趣;


同样,假如我们向下比较的对象无论如何都达不到自己的层次,那我们容易产生优越感,提升自我评价感受,假如我们向下比较的对象努把力就能与自己平起平坐,那优越感可能就会转化成竞争性的危机感了。


2. 心理的亲近性:根据自我延展理论(self-expansion theory),我们更容易把亲密的人看作自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跟这些重要的人进行比较的时候会想跟他们在方方面面靠的更近,因此也更多的是同化效应;


反之,那些不那么亲密的人,我们仅仅是将其作为自我评价的参照,对比效应也就应运而生——假如我们开始对自己恋人品头论足的时候,或许就该反思一下这段亲密关系了。


3. 竞争与合作:这点不赘述了,很好理解,吃鸡游戏里我们开心地嘲讽菜鸡一般也是嘲讽对手,至于嘲讽自己队友的嘛,嗯,显然他并没有跟队友合作的意愿。


最后回到题主的疑问,题主希望得到的不是「显得我比别人强」或者「能获得优越感」这样的回答,但很遗憾,现有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去踩别人的心态多半还就是为了获取优越感以维持自尊这么简单。


所谓「不要把人划分三六九等」这种价值观当然是我们倡导的,却并不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富人为什么要买奢侈品就是最简单的例证。


长按二维码查看另外 84 个回答




5


《创造 101》:女孩身体消费的新高峰 


热榜曝光次数 35,372


知友:龙窝里的倪纳(5400+ 赞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性别学博士在读)


在消费主义社会中,身体一直是最好的商品之一;身体的种类中,女孩身体(girl bodies)又是最热门的一个分类。


最近被《创造 101》刷屏,太多人在用「粉丝和偶像」的角度来分析这个现象,我偏偏想从性别学的角度来聊聊「女子团体 & 女孩身体」的社会意义。


「女孩身体」(girl bodies) 是重要的工业产品


身体,一直是一种产业类型。外观,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表象」(appearance),是身体产业中最重要的文化资本。


最近 10-20 年,韩国偶像文化已经席卷了整个亚洲,甚至衍生到了欧美市场。特朗普女儿访问韩国的时候,和韩国总统文在寅套磁说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很喜欢听 K-pop 音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韩国偶像团体已经发展成一个成熟的工业体系,男团和女团都是标准工业流水线下包装精美的商品。然而,当消费者不仅消费、同时还崇拜这件商品,那么,就不再是消费者去定义商品了;我们作为消费者,也在被商品所定义。


这就好像奢侈品牌效应,一个年轻少女背上香奈儿包包,不仅是她消费了香奈儿,她也在被香奈儿定义。


所以,当女孩身体成为引领时代的商品时,我们有必要去分析这种现象所带来的社会意义。


女孩身体的商业种类


在韩国偶像产业中,女孩身体被设计成以下几类(分类和举例都是引用了韩国学者 Kim, Y. 的学术研究,粉丝要撕去撕他):


以 Wonder Girls 为代表的「情欲女性性征」(erotic femininity),目标消费群体为成年男性;



以少女时代为代表的「人造美」(artificial beauty),使用强调不同女性特征的制服作为卖点(性征特点明显的军装制服、学生装等等),目标消费群体为各个年龄段男性;



2NE1 为代表的「女孩力量」(girl power)是一种近些年在亚洲新兴的女性性征,主打独立和强悍的女性风格,吸引了一大批 20 岁左右的年轻女性粉丝。



相比较起来,90 年代的女子团体基本都是走单一化的「女性柔美」路线,现在的女子团体风格越来越多元,这也是因为市场越成熟,产品战略就会越注重市场细分。还有很多的女子团体会特别挑选不同的「表象类型」进行混搭,这样可以尽可能抓住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而确保市场份额。


「女孩性征」(girl femininity or girl sexuality)是如何生产的?


在中国版的《创造 101》中,主题曲的画风是这样的:



其中,「女孩性征表象」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应该是吴宣仪。毕竟是韩国成熟工业流水线出来的产物,举手投足都已经是一个很成功的偶像产业成品。



很对人以为只有成年女性才有「女性性征」,但实际上,女孩有自己独特的「女性性征」。中国版的《创造 101》成功复制了韩国版,把「女孩性征」不断夸张、放大、复制。


具体方法包括:


  • 大量使用充满少女感的粉红色、蝴蝶结、蕾丝、迷你裙

  • 不断强调「天真甜美、无辜懵懂」的微笑

  • 夸大女性的无助和娇弱,把「独立和干练」从「女孩特质」中删除。比如,女孩往墙上钉个钉子,她就被称为「爸爸或者汉子」;这直接定义了「这种能力不属于女孩特性,这个女生能做是因为她像男人而已」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女孩性征」,就是极度的「自我克制」。这从 101 的编舞就能看出来,在舞台上展示出来的女孩们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角度和速度完成极度整齐划一的舞蹈,这和自由奔放的欧美舞蹈设计有极大区别。就算对比亚洲最成功的女子团体之一 S.H.E,她们的舞蹈编排也很不同,都在突出 3 个人的自由动态。


这种自我克制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如果我们观察的仔细,不管是 Erotic, Cute, Sexy, Hip-hop,以韩国女团为首的女子偶像产业链始终遵循着一个大方针:容易驯服的 (easy to tame).


不论你走的是甜美路线还是野性路线,舞台音乐结束的一刹那,你必须重新回到「女孩特征」的身份里,并且臣服于主流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弯下腰对消费者致谢。这是商品对消费者应有的感恩(毫无贬义)。


Nicki Minaj 这种「你愿意听听不愿意听别 BB」的「老娘气场」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在女团身上的。的确,Nicki Minaj 本身是商品,但更重要的是,她也是生产者,她的商品:音乐性很高的唱片作品。只要消费者认可她创作的作品,她本人的「老娘婊气」并不会影响她的商品贩售。


王菲的音乐作品同理。王菲早期不仅是商品生产者,也同时是商品。但后期已经褪去了商品的身份,成为了完完全全的商品制造者了。



女孩身体消费主义抬头的意义?


我们要担心吗?


或许不用担心:这是资本主义消费升级的必经之路。女色消费存在,男色消费也同时存在,性和色相的消费主义一直都是各种社会的不可逆路径。我们看到时尚杂志上漂亮的模特、衣服广告里面帅气的男模,然后被刺激了购物欲,这些都属于身体消费。


但看了创造 101 后,我还是避免不了庸人自扰一下。


101 后的时代,「女孩特质」将被重新定义。如果我们消费的是良性、积极的「女孩特质」,比如「独立、勇敢、真诚、努力」,如果还能附带作品艺术性,那么这个消费行为也会是良性的,延伸出的社会影响也会是积极的。比如影响了一代 R&B 音乐趋势、鼓励了一批优秀的女性歌手(Rihanna, Meghan Trainor, Ariana Grande...)的 Destiny's Child。



如果我们消费的「女孩特质」是负面的,比如「容易被驯服的、不劳而获的、对主流资本无条件臣服的、走捷径的」,那么她们影响的那一个时代的女性群体,会发展成什么样?


不上图了,不想直视。


《创造 101》还在继续。资本市场不可能放弃消费主义,但我希望资本市场最起码能守住底线,打造良性和积极的消费品。


牛奶健体,毒奶害人。


长按二维码查看完整文章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知乎热榜」汇集当下最热的「提问」和「文章」,你将在「热榜」页面看到知乎站内,以及社会中最热议的内容,快速便捷地找到热点话题的相关讨论。


「热榜」入口就在知乎 App 首页的「热榜」标签下,在这里,你可以看专业的人,聊热议的事儿。


戳小程序查看今日知乎热榜。


知乎热门文章

加了微信对骂群,我知道大家为啥「拉群互喷」了

如何正确去除脸上的痘印和痘坑?

高考的人每年都有,但有些故事,只有一份



为什么现在人宁愿听八卦,不爱读传记?

听八卦一时爽,但读传记,却能持续拓展生命的边界

香港著名作家马家辉,作为新知青年 013 号做客「新知青年说」


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中更大

有好奇心的人,总是比其他人走得更远


扫码关注「新知青年说」

这里,有和你一样的「新知青年」在等你

一起发现更大的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