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她们当初嫁得很好,最后还是不幸福?

知乎日报 2019-11-05


题图:《搜索》


如何看待高学历女生成为全职家庭主妇?


知友:学习委员逃课了(1500+ 赞同)


大家还记得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吗?里面陈红演的是一个曾经挺有才华、后来当了全职豪门阔太的角色。


是配角,叫小渝。


挺悲凉的。长期忍受丈夫的冷暴力。


丈夫总是风度翩翩的,看似和善,不会大声说话,其实总是阴阳怪气的。


电影刚开始不久,小渝推开丈夫办公室的门,竟然撞见丈夫跟秘书叶蓝秋抱在一起。第一反应是丈夫出轨了。


其实是个误会。秘书不是小三。



丈夫明明看见秘书追出去找小渝解释,明明知道秘书不是小三,却连解释都懒得解释,直接关上了办公室的门。


任由两个女人在办公室外,爱发生什么就发生什么。任由秘书手足无措地追赶着小渝。


任由妻子小渝继续愤恨下去。


富豪老公回到家里,小渝想搞清楚他是不是出轨了。


老公偏不正面回答。不说是,也不说不是。还说了一句让小渝如晴天霹雳的话:


「我看上的女人,还用偷吗?」


其实他要是说清楚,当时小叶不知道遇到了什么困难正在痛哭,自己是在安慰她,小渝后来也就不会像个复读机一样纠缠不休了。


但他一边解释,一边夹枪带棒地怼小渝,一边抛出「我看上的女人还用偷吗」这种让小渝更不安的话。


小渝的心里反而更没底了。



他一直不正面回答,小渝更加不安。做了很多糊涂事,娄子越捅越大。


她想向丈夫道歉,打算给丈夫买一块表。还准备了一个心形卡片,上面写上「我错了」。


可是手表没买成,因为丈夫把她所有的卡都给停了。


回到家里,丈夫还要告诫她:「你用给我买手表的方式来道歉?你的错误,我来买单?我的钱,不是你想花就能花的。」



一转头,丈夫却又带她出席晚宴,招待一位他很想合作的外国商人。


为了给外国商人留下好印象,他营造出一种夫妻恩爱的氛围,谎称今天是结婚纪念日,还当众送了小渝一套昂贵的珠宝。


小渝也赶紧把那张写着「我错了」的卡片作为回礼,给了丈夫。


这说明什么?说明小渝虽然心里堵得慌,但还是时时刻刻揣着那张道歉的卡片,想找机会向丈夫道歉。活得战战兢兢啊。



小渝记得结婚纪念日不是今天。


丈夫的回应是:我说是哪天就是哪天。



从晚宴上回到家里,丈夫马上翻脸。小渝明白了,自己成了丈夫谈生意时的道具。而且之前因为误会秘书而捅的娄子,丈夫依然在生气,在报复她。


小渝越发郁闷,提出跟丈夫离婚。


丈夫告诉她:「牛啊,敢跟我沈流舒提离婚。离婚得我说离才行,你说了不算。」


既没法好好过日子,又离不了婚。


夫妻就这么僵在这了。



小渝在结婚前是什么样的人呢?会弹钢琴,在酒店大堂里弹(对于我这样的音乐盲来说,能在酒店大堂里弹钢琴真算是才华横溢了)。曾经被丈夫善待过。


丈夫如今这么有钱,当初是白手起家的。为了做生意,喝酒把胃喝坏了。她十几年如一日给丈夫做粥养胃。


但是长期脱离职场,跟社会脱节,丈夫的商业手段她看不懂了,媒体和商家的过招她也看不懂了,丈夫甚至都不屑给她讲明白这些事,反正能把她当道具的时候就拿过来用用。


发生误会之后,也不在乎她的情绪,哪怕她只是想弄清楚,那个误会到底是怎么回事。


「无视你,比有小三更可怕。」



丈夫如愿跟外国富商签约了,喝起红酒。


小渝问丈夫,什么是他最珍惜的。丈夫说:成功。



小渝说,本以为喝着红酒的浪漫时刻,丈夫会说,最珍惜的是自己的太太。


丈夫直接顶回来:「酸。说点儿实在的。」


结果小渝还真说了句实在的。问他和秘书那天到底怎么回事。


丈夫直接摔了酒杯。把那句话又吼了一遍:「我沈流舒看上哪个女人,还用偷?」



这部电影的结局是,秘书在许多误会和压力下,跳楼自杀了。


小渝看见新闻,很崩溃。



一系列事件之后,小渝再次提出了离婚。



离开丈夫的小渝,给自己涂了比以前鲜艳的口红,开着车走远了。



当初在电影院看《搜索》的时候我还很年轻。看完了,印象最深的竟然不是高圆圆演的女主角(倒霉的秘书叶蓝秋),而是这位配角小渝。


因为她让我看到了曾经有才华的女性变成全职太太之后,可能面临的风险。


除了丈夫之外,她没有别的经济来源。连向丈夫道歉都只能用丈夫的钱。


就算能天天上网、天天看新闻,可这些毕竟跟真实的社会隔了一层。她的心智还是跟职场脱节,跟丈夫脱节。


年轻漂亮的女性如果天真懵懂,会让大家觉得很萌。但是人到中年,如果依然很天真,会让大家觉得哀其不幸,又不知道该怎么帮她,甚至觉得她蠢笨,觉得她惹人厌烦。


白手起家时期的陪伴,在丈夫心里不值得一提。


十几年如一日亲手做的粥,在丈夫心里不值得一提。


安全感无处安放,情绪更无处安放,不然只会把事情越搅越糟。


好像变得只会做错事了。成就感越来越少。整个人越来越没自信,只能任由丈夫一个脏字都不带,就把自己嘲讽到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我真的不建议明明有那个才华独立生存的女性去当全职家庭主妇。如果学历很高、才华异常横溢的,更不建议。


知友:Serena Locke(1600+ 赞同,法律话题优秀回答者)


1963 年,Betty Friedan 的《女性的奥秘》出版。这本书迅速引发了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


Friedan 在这本书中,试图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家境优越、婚姻美满的中上层阶级家庭主妇过得不幸福?」


这种不幸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成为了这些家庭主妇的一种心理传染病。Friedan 把它称为「那个没有名字的问题」。


当时美国社会认为真正女性化的女人不想要事业、高等教育或是政治权利——这些东西已经过时了,只有那些老牌的、在铁桶里烧胸罩争取权利的激进女权主义者们才会想要。


二战之后的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而美国的中产阶级白人家庭主妇成为了全世界女性嫉妒的对象——至少当时的美国人自己是这么觉得的。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家庭主妇女性形象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比如说《广告狂人》中的 Betty Draper。



她们健康、美丽、受过良好教育、大把时间可以用来自由支配;她们可以去学习马术、乐器、阅读大量的书籍;而且她们不需承担繁重的家务,因为有黑人帮佣和各种现代化的家庭电器。


她们每天唯一需要关心的事情只有她的孩子、她的丈夫和她的家。


当时美国中产阶级的年轻女性们活在一个美丽的梦中——她们会在大学里找到一个丈夫,婚后他们将住在美丽豪华的郊区大房子里,生几个孩子养一条狗;她们每天早上都会在门口亲吻丈夫送他去上班,把家里布置得像家居杂志一样,做好晚餐等待丈夫的归来。


更致命的是,当时这种关于女性的迷思说:「女人和男人是平等,她们只是和男人有着不一样的使命。」


而对于女人来说,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做丈夫的好妻子和孩子们的好母亲——让男人去改变世界,而女人只要改变男人并培养下一代改变世界的男人。


于是,美国女性们为自己的女性身份感到骄傲和庆幸——是啊,比起尔虞我诈、无比残酷的职场和真实世界,温馨安全舒适的家几乎带着永恒的玫瑰色滤镜。


只要做一个「好女人」就可以得到这样子舒适的生活,又有谁愿意去职场上早出晚归辛苦工作受老板的气呢?


当这样的想法成为了美国社会的主流,两件事情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第一,女性逐渐对于在家庭之外发生的事情和那些被认为不够「女性化」的事物失去了兴趣。


政治?与她们家庭生活有直接的关联吗?如果没有,那么不好意思,没有兴趣。


旅行?丈夫孩子都在这里她无法也不想抛下家庭背上行囊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物理、数学、天文?不好意思,太男性化,恐怕未来会找不到丈夫。


晦涩难懂的书籍?不好意思,读了又能有什么用;不如去帮孩子看看小学四年级的数学题。


而这种失去的兴趣成为了自我实现的预言——在那段时期内,主要面对女性读者的杂志不再讨论任何严肃的政治问题,而成为了这些家庭主妇真实生活的写照:


Jane 如何挽回花心的丈夫;

Ann 如何给丈夫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Betty 如何巧妙地应对了孩子青春期的反叛。


第一次女权主义浪潮中女人们得到了投票的权利,她们要求被平等对待,在更大的世界中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梦想;但是到了五六十年代,她们走回了家,锁上了门,决定以家庭作为自己生活的边界,活在这个小世界中。


第二,更为严重的是,对于女性的教育逐渐与对于男性的教育产生区别。


既然女性与男性有着不一样的使命,那么自然对于她们的教育也应当有所不同。女性的使命在于做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如果有个女人对于自己的这种角色设定感到不满意,那么一定是对她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和偏差。


于是,教育者们开始为女性设置各种课程为她们的家庭生活做准备。女性去上大学不再是为了成为科学家、医生、律师、作家,她们的目标是在大学校园中找到一个好丈夫,而自己受教育不过是为了能和丈夫(以及他的同事们)聊得上天,能把孩子教育好。


既然最终的目标不过是找到一个好男人,为什么要花费大量心思在图书馆中寂寞地去读、去想、去写呢?


于是所有人都不再对女性在学术上有高要求,课程设置也形成了男女之分。而这其实离我们的生活也并不遥远,前几年还有大学教授建议为女生取消第一节课,「抑或将其改成与女性相关的通选类课程,如化妆课程等,以供女生自主选择。」


而且,二战结束之后,大量男性劳动力的回归和职场对于女性的不友好让这一问题更为严峻。想要逆流而上的女性必须付出比男人多许多倍的努力,经历各种歧视和困难。


这种女性的奥秘给了当时的女性们一个最简单的人生选项——结婚生子。


成为了家庭主妇之后,她们不再需要去经历残酷的职场,不再需要去经历职场中的性骚扰和歧视,也不再需要去反抗去斗争去体会一次次的失败。


选择了这个简单的选项,你便成为了你丈夫的妻子、你孩子的母亲,从此家庭美满,岁月静好。于是年轻的女性们决定不再长大,她们从父母家中直接搬到丈夫家中,家庭以外一切的麻烦都将有人解决。


但是,Friedan 追问道,如果你永远都是你孩子的母亲或者你丈夫的妻子,那么你何时做自己?你又是谁?


《女性的奥秘》其实想说的主题很简单,做一个家庭主妇,最难的问题并不是我的丈夫是否爱我, 也不是我家是否有足够的钱想买什么都可以——最难的那个问题是:


当我不是妻子也不是母亲的时候,我是谁?我爱什么、恨什么、有着怎样的野心和梦想?


《冰与火之歌》第一季中,Arya Stark 问她的爸爸 Ned 她未来是否也将成为一方领主。Ned 笑着告诉她,你以后的丈夫会是领主,你的儿子也会成为一方领主。Arya 失望地低下了头,说:「不,但那不是我。」


《老友记》里的 Rachel 决定离开她的未婚夫追求独立的时候,Monica 告诉她:「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It sucks. You're gonna love it.」真实的世界糟糕透顶,但是你会爱上它。因为这是属于你自己的世界。


这个关于「我」的追问,是对于人性最根本的追问。


成为家庭主妇或者职业女性,不过是个人的人生选择。在个体的尺度上来说,并无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


但当这个问题被放在一个社会与文化的大尺度来看,高学历女性做家庭主妇就不再是「个人选择」那么简单的问题了。


诚然,女性职业选择的局限和在职场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客观存在,但不再抗争只会让情况变得更坏。而当高学历女性做家庭主妇成为一种默认的人生选项,这将意味着女性人格的矮化、视野的缩小,最终女性高学历也只会逊于男性同等的高学历。


如果女性这一群体只留存了性别/家庭相关的作用时,她也只能接受社会对她物化的凝视。



家庭主妇如何得到家人的尊重?


知友:小转铃(2600+ 赞同,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科学博士在读,收录于知乎圆桌,知乎编辑推荐)


家庭主妇如何得到家人的尊重?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直觉,其实还蛮……深刻的。


似乎比较常见的回答是「不要从垃圾桶里捡老公」、「嫁人嫁对了怎么都会尊重你,嫁人嫁错了怎么都不会尊重你」,「靠眼光」,「要想被尊重,自己先自重」等等带有宿命论、社达意味和赌博偏好的回答。


但实际上,人的道德水平和情感强度是正态分布的,与其说婚姻是赌博,不如说,活着就是一场持续不断的谈判事件的总和,而且随着婚前和婚后的角色改变,人和人的谈判角力也会发生改变。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婚前百般追求来的美貌妻子在当了几十年家庭主妇后被抛弃,当年绝对的话语权,变成毫无话语权。难道是她们看人不准吗?我不这么认为。


家庭主妇的地位问题,应该说是一个比较经典的女权问题。经典自由意志主义女权的看法是,女性(就和所有人一样)是自己的主宰,女性必须有选择的自由。


但是在种种社会、文化、经济的约束条件下,凭空说选择自由显然是比较荒谬的——就像让一条鱼选择是红烧还是油煎一样。


因此,经过修正的自由主义女权追求的目标,是让女性不但有选择的自由,而且是她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共同作者,也就是说,她不但可以参与游戏,还可以参与游戏规则的设定。


那么,何为尊重呢?


尊重这个词,虽然让人感觉是一种权利,或是一种对方的道德自律或者爱意的衍生结果(在这个语境下,也就是一位「理想的」、「不是来自垃圾桶的」、「靠谱的」的丈夫/丈夫家庭,所给予妻子的认可和地位保证)。


但是,尊重,和爱,或者道德自律,都只有轻微的重合,而不能必然的互相推导。尊重的拉丁语:respicere 有审视,回顾,细看之意,也就是说,尊重,是给予某个对象以特别的,非平庸的关注和审视。


而尊重之所以区别于爱护,实质是有义务性的一面,我们尊重一个人是因为我们必须尊重之,而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想要尊重之。


而这种尊重的义务,又是来自于尊重的主体(家人)对该对象(家庭主妇)身上某种值得/要求尊重的特质或美德的辨认和认可。


这一(尊重主体的)义务性和(被尊重对象)的权利性,使得尊重和上述自由主义女权者追求的「成为其身处的环境及条件的共同作者」这一目标,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家庭主妇」这种身份,就像美国社会中受人尊敬的「老兵」,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老师」,「医生」一样,受不受尊重,来自于社会规范中对该身份「可被尊重性」的认可,而不在于个别案例中丈夫是不是从垃圾桶捡的,婆婆是不是不要脸,他是不是真爱我,是不是对我好等等个体因素,尤其是偏好性因素,因为尊重无关偏好。


按照 Feinberg 的对尊重的分析,尊重需要有三个面向:


第一,被尊重者自身权威和权力(在某些层面)凌驾于尊重者之上的而带来的恐惧元素;


第二,被道德化的正当性;


第三,被尊重对象能带来一种让人感到谦卑又神圣的感觉 。


大家可以按此比对一下,在中国当个家庭主妇,是否满足以上三元素?离开这三个元素,你或许可以获得爱护,但尊重却无从谈起。


中国,真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当我们谈论家庭价值的时候,对家庭主妇(夫)的制度性/文化性认可,却是零。


除了夫家的保障,没有别的保障,而在文化上,「家庭妇女」绝对是个贬义词,会让人联想起「没见识」,「泼妇」,「黄脸婆」,「小气」等等一系列让人不愉快的词。


在国际上,和当前中国所通行的维生工资体系相对应的有一个概念,叫家庭工资。


维生工资是付给劳动者一个人的,家庭工资则是付给劳动者以及其家庭的,换言之,家庭工资系统认可那个在劳动者本人背后默默付出,维持劳动者日常生活的家务劳动者,认可有薪劳动者的家人,也是使劳动者得以正常提供劳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然,因为现在家庭形式越来越趋向多元,劳动者在资本面前话语权越来越少,全球都在慢慢舍弃家庭工资这一体系,而采用面向个人的维生工资。各有利弊,不展开了。)


所以我们在美国,经常会看到,职场对雇员配偶的支持,关注和各种福利,包括但不仅限于,医疗保险,搬家/团聚费用,有时甚至包括搬家后配偶的再就业……


获得一份新工作后,雇主(HR 代表)往往会关心雇员配偶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不会把这些事情当作跟公司没关系的事。


更重要的是,社会福利体系,也认可家庭主妇(夫)的重要性。


举例子:


在美国,一位有薪劳动者,在工作时需要缴纳社会保险金,供退休后支取使用。如果这位有薪劳动者死去,那么 ta 的配偶,只要本人活到退休年龄,就可以领取 100% 配偶的社会保险金。


同样,如果离婚时两人结婚时间超过十年,到退休年龄后,也可以领取 50% 的配偶的社会保险金(哪怕前配偶已经再婚)。


如果该劳动者既没有死亡也没有离婚,那么两人到退休年龄后都可以按照劳动者的社会保险金领取福利,劳动者领取 100%,配偶领取 50%。


这个系统的设计,就是非常直白的对那个在劳动者背后默默奉献的人的认可劳动者的投保金中,也有你们的一份付出。


事实上,也保障了大量终生的家庭主妇的基本生活,当我遇到七十岁以上这一代(婴儿潮之前)的老太太时,很多人都会很自豪地说自己当了一辈子的 homemaker,她们的家人也都觉得她们很伟大。


对于双薪职工来说,假设女性一方收入较少,她可以比较「按自己薪酬计算的社会保险金」和「按配偶薪酬计算的社会保险金」,选择比较高的一种计算方式进行领取。


此外,离婚时,有薪劳动的一方通常要支付给无收入或低收入一方一定的赡养费,比例和计算方法各州不同,但大致理念和目的是恢复性的,即减轻婚姻中止给其中一方带来的损害,直到该方能够独立为止。


计算方法经常和其中一方在家庭中的牺牲和付出,以及婚姻持续时长有关,因为婚姻持续年限越长,家庭主妇退出职场的时间也越长,损失越大,赡养费能帮助家庭主妇更好地恢复成职业女性。在中国,似乎只有对子女的赡养费一说。


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都有对家庭主妇有制度性的保护,从财产管理权,到家务津贴,不一一列举了。除此之外,家暴、出轨、其他不当,都会使得财产的判罚大幅度向无过错、弱势方倾斜。


所以,家务和育儿劳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开淘宝店也好,写公众号也好,这些都是副业,是 gig economy 下的产物。


当然做这些没什么不好,但如果是家庭主妇非要做这些才能获得「尊重」,那么并不是家庭主妇本身的劳动得到了尊重,而是「淘宝店主」,「营销号运营者」这些职业性的身份得到了尊重。


在中国,家庭主妇有什么谈判能力呢?从制度到文化,都没有,全凭有薪劳动者对你的怜惜。


谈何尊重?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用爱维系的类似「尊重」的表象,爱情消失之后也就不复存在。


这样的制度设计,对婚姻市场当然会有影响,结果就是大量理智的女性恐婚,反婚,而对亲密关系有特别渴求的人,不得不跳进火坑,酿成种种悲剧。对整个社会而言,婚育率下降……


你问我中国的家庭主妇如何得到家人的尊重?不存在的。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问题:





这些被代购吹捧的「神器」,都是在骗你花冤枉钱

装修最应该注意的 16 件事,真后悔没早点知道

你见过的情商最高的行为是什么?

被国人诟病的海外中餐馆,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伟大

30 岁前补钙最有效,但只吃钙片可不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