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飞 2500 年,换 1 个太阳,这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写出的故事

知乎日报 2019-04-04


图片:《流浪地球》


大年初一,国产电影的春节档如期拉开序幕,如之前大部分人所猜测的,《疯狂外星人》、《飞驰人生》、《新喜剧之王》和《流浪地球》分别占据了首日票房的前四名,贡献了 14 亿票房中的 80%。


图片来源:猫眼票房专业版


其中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是票房暂居第四的《流浪地球》,在上映当日,它的评分就来到了 8.4,作为一部国产科幻电影,这个分数意味着什么,不用多说。


《流浪地球》改编自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有趣的是,春节档中的另一部电影《疯狂外星人》,也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同一个春节,两部大卖的电影都改编自他的作品,刘慈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创作者?



知友眼中的刘慈欣



知友、科幻作家 @陈楸帆 说刘慈欣是个甘于寂寞的人:


很低调谦和的一个人,说起许多科幻军事的东西滔滔不绝,有点嗜酒,曾经在阿坝的四姑娘山下喝到半夜(似乎每次都要喝到半夜)。


他的脑子里似乎装着无数宏大神奇的创意,但同时,又极其矛盾保守精明,这从他接受一些采访可以看出来,他不太愿意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哪怕再多人用金钱诱惑他,唯一可能性是给他女儿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早年曾发表过「科幻怎么可能是文学」的论调,但同时又会一再强调科幻需要走向市场,获得更多的商业价值……


他是个甘于寂寞的人,至少现在看来,他还是那个娘子关发电站里的工程师。


另一位知友 @Leon 觉得刘慈欣给他的感觉是矛盾的。


大刘给我的感觉,像极父辈那个年代的工程师,低调、朴实、有些体制化,带有略显沉重的时代烙印,又蕴含着鲜活的追求和执着,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大刘的思维清晰而敏锐,逻辑缜密,善于联想和归纳,思考问题很系统,比现在很多职业的科研工作者都要强——现实中,很多科研人士有多年专业知识的积累,但思维能力并没有达到很高水准。大刘的这种能力,我想一方面得益于常年的写作训练,另一方面和他曾在娘子关电厂从事技术工作也有关系。


知友、导演 @宁浩 说刘慈欣老师是一个色彩比较多的创作者:


他有很多种的味道,他有天真的部分,也有黑色的部分,也有荒诞的部分,还有那种史诗式的悲情浪漫的部分。


刘慈欣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创作者,我们很难从旁人的只言片语中获知,不过好在创作者用作品说话,我们可以读读他的小说,看看根据他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


有人说口碑爆炸的《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元年」,真的是这样吗?时间和观众,会给我们答案。(戳「阅读原文」查看原问题)



我看过的最好的中国科幻电影



如何评价刘慈欣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流浪地球》?


知友:逝水(2500+ 赞同,航天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我本人是科幻迷,一名现实世界的航天工程师,业余科普作家,也试着想写点科幻文学。下面就从一个看电影的科幻迷和专业角度两重身份出发,写一些看了这部电影的一些观感,以及自己听到和想到的琐碎想法。


观众视角


电影两个半小时,我是一点没走神的看完的,全程无尿点。总体评价:好看!


整体制作水平,在好莱坞中等水平以上,我认为可以打 8.8~9 分,我会给自己所有认识的朋友推荐这部影片。


在中国科幻电影中,毫无疑问是我自己看过最好的,当然中国科幻片也没几个,《霹雳贝贝》当年好像挺火,现在看来差距太大;《珊瑚岛上的死光》我在中学时代读过小说,故事不错,改编的电影就没看过了,听说很一般。


即使不说科幻电影,就拿中国电影来说,这部电影也能排在前面,故事讲得真不错,情节总体上很紧凑,几条时间线穿插叙事,不胡编乱造,没有大家担心的自 High,毕竟大刘故事的内核在那里撑着呢。


相比较而言,今年的几部大片,《邪不压正》、《影》我觉得都不如《流浪地球》好看。和好莱坞大片对比的话,个人觉得不如《星际穿越》好看,和《火星救援》差不多,比《湮灭》《全球风暴》这些要好。虽然我喜欢变形金刚,但最近上映的《大黄蜂》也一般。


当然,和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之类的史诗巨作,还是有差距,主要是差在电影的深度上。虽然电影」流浪地球「是个好故事,但内核其实还是英雄拯救地球,父子亲情、希望与坚持,并没有涉及更深刻关于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再讲下去就要剧透了,先写到这里。



刘慈欣的作品我基本都读过,个人最喜欢的是「球形闪电」,和「三体」,后者在中国已经无人不知,前者好像还真的不那么出名。


我一直以为这两部作品会先改编成电影,至可惜《三体》电影的制作过程似乎不那么顺利,作为科幻迷,虽然期待,却写希望真的不要糟蹋了这么好的一个大 IP,如果拍不好,宁肯晚一些拍出来。


《流浪地球》的故事当然也很好,只不过我没想到这个故事能拍成电影,毕竟场面太过宏大,一个两千五百年的故事,一个整个地球变成飞船的故事,真的不好下手吧。


虽然不懂电影,但毕竟这些年几乎所有的科幻大片都没错过,就说最宏大的星际穿越,其实故事的内核是一位父亲和女儿,各种穿越虫洞,看起来过瘾,但其实场面也不见得比《后天》,比《2012》更壮阔多少,毕竟只是一艘飞船在宇宙空间穿梭。


可是你要表现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穿越太阳系,可真不难么容易。虽然我也是星战迷,但《星球大战》里一把光剑砍来砍去也让人有些厌烦了。


看到《流浪地球》里那些 CG 特效,在我一个电影外行看来,很过瘾。当时心里想是不是有好莱坞团队参与制作,后来郭帆导演讲,还真是中国团队自己想了很多力大出奇迹的办法拍出来的,这一点值得点赞。



科幻视角毁灭地球的若干种方法


航天是个大工程,电影也是。好莱坞已经有很多非常先进的电影制作工具,郭帆导演在之后见面会上特别讲了这定。我不懂电影,所以没记住他提到的那些软件、工具的名字,不过道理都明白。


我们搞工程的特别清楚仪器设备的重要性,你要是每个频谱仪,怎么测试通信设备,要知道世界上最先进的频谱仪都是安捷伦的,一家美国公司。所以说,力大出奇迹这种事,值得敬佩,但不值得学习,要能够持续出好作品,没有一个完整配套的产业链是不可能的。


电影行业我以为是比较开放的商业市场,没想到中国和美国差距也这么大,当然这也可能是制作经费所限吧。


地球虽然美丽,但其实人类这个美好家园非常脆弱。在各种科幻作品中,已经设想过很多种毁灭方式。



这张图几乎穷尽了目前人类能够想到的所有能够灭亡人类的原因,《流浪地球》设想的原因是太阳膨胀,吞没地球,在这张图的左下角中。不过,我总觉得,最后真正灭亡人类和地球的原因,是现在的我们根本想象不到的。



科幻与想象力


人类每次对自己渺小的证实,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的进步。


——FRANK HERBERT 《沙丘》


人类的想象力总是有限的,事实上我们无非是依据现实中已有的东西,推测未来,一切想象中的事物都有现实世界的参考。


比如电影中出现的飞船,自从库布里克在电影《2001:太空救援》中使用了这一构型,后来的太空科幻电影,就大量采用了类似的设计,毕竟这是一个既符合现有科学规律,又有视觉美感的一种方案。





在科幻电影中还出现了很多千奇百怪的飞船设计,有一个老外把他们集中到一个图里,如下图所示,真是壮观。这张图得放大了看,密集恐惧症患者请绕行。



人是否能够理解和自己完全前不同的生命、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科幻作家莱姆的小说《索拉里斯星》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莱姆本人就是波兰的航天协会主席。


小说里,构成海洋的胶质体有许多奇妙的物理化学性质,然而当宇宙飞船把它带走后,这些胶质体就变成毫无特点的一团灰烬。人类几百年研究索拉里斯一无所获后,有悲观者提议将这个星球炸掉。


这种思维方式很危险,对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的处理方式是毁灭。提议者真是气急败坏。这个情节并非空穴来风,当年西班牙教士被玛雅人讲述的天文知识吓得目瞪口呆,斥之为魔鬼的学问,把所有的玛雅书籍付之一炬,残存下来的玛雅文字书写的书籍好像只有两三本,给破译工作造成极大困难,到现在仍未成功。


电影结束之后的讨论中,制片人龚格尔发言,他请大家支持这部电影,也请大家对可能的宽容。我恰好坐在国家天文台李然研究员的背后,很赞同他的发言(未经过李然老师审核):


看电影时,我不会把自己当做一名科学家,就是享受电影带给我们的享受,这一点,《流浪地球》很好看。从科学角度,我会看电影的逻辑是否能够说服我,这部电影同样做到了。


客观地说,看完电影再细想,其实《流浪地球》确实有一些 bug 的,有些是为了情节的需要,不尽合理;有些可能是编剧考虑不周或者交代不清楚。但这些缺陷能接受,哪部科幻电影没有 Bug 呢,瑕不掩瑜。


说到这里,美国科幻电影都会请很专业的专家作为顾问,比如《星际穿越》的顾问基普索恩,那可是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科学家。同名科普图书恰好就是李然老师团队翻译的,是一本非常精彩的科普书。


科幻与科学


我不清楚《流浪地球》创作团队中是否有科学家顾问,但从科学家角度,也应该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科幻电影的创作中去,这绝对不是不务正业。当下中国,恐怕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还都没有这个想法或者机遇。


科幻在中国其实一直是一种很尴尬的存在,科幻文学很长时间是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部分存在的,在作协,科幻作家只能参加儿童文学组的活动。中国社会一直以一种很功利的太多看待科幻文学,这可能是收到苏联的影响。


科幻被看做一种教育手段,这不能说有什么不好,但文艺作品本身可以和单纯的就是好玩,有趣。刘慈欣的和很多人认为科幻小说可以预测未来,但科幻作家刘宇坤和刘慈欣的观点不同,他认为:


科幻小说对未来的预测从来没有太大的用处,科幻小说中对未来的预测有 99% 完全错误,就算是偶尔是对的,也是大方向上对的,细节上完全错误,科幻其实对科学的发展没有多少的预测能力。这是为什么呢?


我干了很多年的技术工作,以前做专利法和商业秘密的诉讼方面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算是技术发展的历史学家吧,或者说半历史学家。我发现,从科技史的角度来看,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很难预测的,因为在每个时代,同样的问题都有很多的人在从不同的方向去解决,你很难在当时预测出哪一个方向会有突破,但在十年、二十年后再回顾时,你才看到除了那个突破口之外其他的方向都不可能。


就像《黑天鹅》的作者所说:人常有一种错觉,我们经常会把偶然连起来讲一个故事,让历史看起来像是必然如此,但事实并非这样。比如,1900 年的纽约街头已经有很多车了,其中大概 38%是电动车,爱迪生就是电动车的重要推动者,还有 40% 的车是蒸汽车,剩下的车才是汽车,如果你问那个时候的人,到底哪一种会在二三十年后成为最重要的技术?肯定很多人说电动车,因为爱迪生在后面推动,他就是当年的特斯拉,是最有名气的发明家。


也有人会说,当然是蒸汽车,因为蒸汽是我们用了很多年的技术,是真正受过考验的技术。但是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这一点我赞同刘宇坤的观点,到底什么是科幻其实是很难定义的。科幻文学除了给我们创造一个奇妙的未来世界,还能够发明一套独特的语言描绘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比如刘慈欣创造的黑暗森林理论,降维打击,这些词汇在现实世界本来是不存在的,大刘创造了这些词,然后留行开来,人们开始用这些新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对未来的想象,这极大的拓展了我们想象未来的能力,否则你无论如何不知道如何准确的描述那些并不存在的奇怪东西。


科幻文学、科幻电影另一个特别重大的作用就是会深刻的影响人。我自己就是收到一部叫做「飞向人马座」的科幻小说影响,对航天产生了兴趣,最后真的做了航天。


包括齐奥尔科夫斯基在内的很多科学家,都明确说自己受到凡尔纳的很大影响。科幻文学确实可以培养人们对科学的热情,激发孩子对从事科学的兴趣,做科学家、做工程师同样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而不只是一帮书呆子。


最后再回到电影《流浪地球》,我自己觉得非常可惜的是,电影中没有怎么描述人类面对如此重大的危机,是怎么做出集体决策的。


在《三体》中,大刘用了很多笔墨讲述人类处理三体危机时的彷徨、崩溃、懦弱、叛变、团结,不仅有趣,也特别有启发价值。


「很难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昨天的梦想就是今天的希望和明天的现实。」


——罗伯特 - 戈达德


前进四,人类!



只有中国人才能写出来的故事



知友:徐枭涵(1500+ 赞同,香港科技大学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在读)


十个太阳太热就射掉九个,大山挡住路就挖平大山,溺死在海里就填平大海。太阳要爆炸就推地球到千分之五光速飞两千五百年用一百代人走四光年换个太阳


什么是中国人的故事,流浪地球就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写出来的故事。


流浪地球就是 21 世纪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只有文明跨度五千年的中国才能写出两千五百年的宏伟计划。从电影外在的台词道具到内核,这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故事。



导演亲自答



科幻片里的失重场景一般怎么模拟出来的?


知友:郭帆(1500+ 赞同,导演,代表作:《流浪地球》、《同桌的你》、《李献计历险记》)


拍失重的话大类上可以分成两部分,一类是实拍,一类是虚拟。


实拍的话有几种方式,有吊威亚、机械臂,还有一种方式是利用载具,比如飞机,还有风洞,这几种方式都可以模拟失重的状态。举几个例子,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去看一下。


有一个著名的MV就是用失重飞机拍的,OK Go 乐队的 《Upside Down & Inside Out》,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下;成龙大哥的《十二生肖》就是用风洞拍的;电影《地心引力》是机械臂拍的;但我们的《流浪地球》基本都是用吊威亚和转轮来拍的。


虚拟的部分就是说 CG 动画,我们的片子也用了一部分这个,几乎所有这类的片子都会有虚拟辅助。


我们会实拍一部分中近景别的镜头,来力保演员表演的生动性,以及服装道具的细节质感。以目前的特效技术来说,要把画面在这个级别上,做到接近实拍的效果是很难很难的(当然也是很贵很贵的)。


然后当中近景拍摄完成之后,特效部门会根据这些镜头来做全景。思路和常规拍摄特中全的顺序是有些相反的。匹配了实拍镜头中的动势,材质,光线之后,特效就可以制作全景的镜头了。


另外,在实拍完成的中近景里,除了把威亚擦掉,绿布或蓝布补上,还会用 CG 辅以一些失重状态的悬浮物,来增加真实感。例如《流浪地球》中,宇航员在舱外太空中,身边环绕飘动的安全绳。


同事希望我这里可以介绍一下我们自己拍摄《流浪地球》的时候在技术上遇到的困难,但我想了想,太多了,还是不在这里说了。当时出了一本《流浪地球电影创作手册》,20 万字都没能说完,实在不知道挑哪个点来分享。


不管怎么样,以影片质量见真章,电影马上就要上映了,我也很忐忑。如果大家看完电影还有感兴趣的问题的话,一定再来这里分享。




「阅读原文」查看关于《流浪地球》的更多评价





36 年来首登春晚,葛优一出现就是「全场最佳」

过年了,关于喝酒的 8 个传言,一次性说清楚

牛排点全熟的就会被嘲笑?最早大家可都是吃全熟的

知乎好问题:你有哪些小时候不明白、长大了才懂的事情?

1 条毛巾,每天 10 分钟,让你春节放心吃喝不怕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