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年走亲戚已经成了一种身心俱疲的义务劳动

知乎日报 2019-04-04

 

题图:《白鹿原》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亲戚」这群人?


知乎机构号:KnowYourself(600+ 赞同,心理学话题优秀回答者)

   

春节刚过,想必大家都才从一年一度的「走亲戚」活动中脱身出来。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过年走亲戚已经变成了一种身心俱疲的义务劳动。难得回家一趟,还没好好睡个囫囵觉,就得东家跑西家串,要么就得招待上门拜年的他们。


不管多累,精神上都不敢懈怠,说不定哪一道礼数错了,就又要被亲戚们教导一番。


已经工作了的,还得为亲戚们备下礼物或红包,送什么、送多少还有讲究,送错了或送少了还要惹人家不高兴。


最让人糟心的,大概要数来自亲戚们的各种直击灵魂的拷问了:


「你学这专业,能有前途么?」


「现在每个月挣多少钱?」


「才挣这么点,那谁谁的孩子初中没读完就去打工了,现在能挣上万。你说你读这么多年书是不是浪费?」


「听说你现在还和人一起租房子住呢?你三叔家孩子都自己盖房了。」


「有没有对象?要不要给你介绍介绍?」


「对象还没找到呢?不能太挑,你小表妹孩子都生了俩了,抓点紧吧,都快三十了,女孩儿岁数一大就没人要了」


……


诸如此类的话语,常常令人感到非常糟心。


因为,我们不禁会想:我的这些事,到底关你什么事?


其实,年轻人对于「亲戚」的这种普遍反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亲戚们对自己「个人边界」的侵犯。


也有答主提到了亲戚们薄弱的人际边界感,我们来和大家详细聊聊「边界」这样东西,以及为什么它如此不可侵犯。


什么是个人边界?


在维基百科的定义中,个人边界(Personal boundaries)是指个人所创造的准则、规定或限度,以此来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是可以被允许的,以及当别人越过这些界线时自己该如何应对。


个人边界既是身体上的,也是情绪上的,它能够反映出个人对自身身心状态的认识和要求。


身体层面(Physical)的边界主要是指个人空间及接触上的考虑,可以通过衣着、住所、噪音容忍度、言语指示和身体语言等方式表达。


比如,当一个人在说话时离你太近,你对此的自动反应可能是向外退,从而重建自己的个人空间。


心理层面(Psychological)的边界,主要是在信仰、想法和观念等方面独立于他人。这些边界能够保护你的自尊和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力。


比如,别人对你个人进行评论,让你感到不高兴,这时就是心理边界在发挥作用。


以,当我们说,一个人拥有较为清晰的个人边界,或者说这个人「边界意识好」时,就意味着他足够敏感和坚定,对于自我是什么样的人、思考及感受着什么有属于自己的认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被他人控制、利用或侵犯。


边界意识好的人,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也清楚自己能够接受哪些对待,不能够接受哪些对待,既尊重别人,也保护自己。


什么样的个人边界是健康 / 不健康的


简单来说,健康的个人边界是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并且不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所以,健康的个人边界能够帮助我们接受我们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收获它们带来的益处。同样重要的市,它们也确保我们让别人也能为他们自己的生活负责。


健康的个人边界有以下特征:


  • 现存的、清晰的;

  • 合适的,非控制性或操纵性的;

  • 坚固而灵活,不是坚硬的、无法改变的;

  • 保护性的,非伤害性的;

  • 接受性的,非攻击性的;

  • 为自我建立,而非为他人的。


而拥有不健康的个人边界的人,则要么是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要么是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下面是一些不健康个人边界的常见表现:


  • 为讨好别人,而放弃自己的价值观或权力

  • 时常想要拯救你亲近的人,为他们解决人生问题

  • 让别人定义自己

  • 期待别人自动满足自己的要求

  • 拒绝别人时,心情不好或感到愧疚

  • 为了得到别人的关爱而故意崩溃

  • 当被糟糕对待时忍气吞声

  • 不询问便触碰一个人


Nina Brown 将个人边界分为四种不同的风格。


其中,柔软型、刚硬型、海绵型都是不健康的,只有灵活型是健康的个人边界。


  • 柔软型(Soft):一个拥有柔软型个人边界的人,容易融进其他人的边界之中,容易被他人影响和控制。他们会经常感觉「我很难对他人说不」,可能会有过分共情、陷入他人情绪不能自拔、被他人操纵和利用的问题。


  • 刚硬型(Rigid):一个拥有刚硬型边界的人是封闭的或隔离的,很难去信任他人和感到安全,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靠近他,无论是在身体层面或还是情感层面。这样的人在身体上、情感上或是心理上曾受到过虐待的比例较高。有一些刚硬型边界的人是「有选择性的刚硬」(Selective Rigid),他们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境下都同样封闭,比如少数人能够靠近他们,但大多数人靠近都会使他们不舒服。他们的边界会依据时间、地点或环境具有选择性,常常出现在一个发生过糟糕经历的相似场景中。


  • 海绵型(Spongy):海绵型的个人边界像是柔软型与刚硬型的混合物,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它们比柔软型更少、比刚硬型更多地受到情绪上的感染。拥有海绵型边界的人是很矛盾的,他们对于边界仍然没有清晰的意识,不确定该将什么纳入边界之中、将什么排除在外,时而会担心侵犯了他人,又时而会担心没有和他人建立连接。


  • 灵活型(Flexible):这是理想中的边界类型。虽然他们看起来和有选择性的刚硬型或海绵型相似,但与前两者的区别在于,灵活型边界的人能够自己控制边界,决定让什么进入、让什么保持在外,也能够抵御情感上的感染和控制,很难被他人利用。


「亲戚」为什么会常常侵犯到我们的个人边界?


在很多情况下,「亲戚」这一代人是缺乏边界意识的。他们的成长环境、社会文化与年轻一代很不一样,因此对于人情交往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对待方式。


相比于当今的年轻人,「亲戚」们受到的传统中国文化影响更深。「边界」这个概念在中文中一直以来就很少被提及。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把西方社会的格局比作一捆一捆扎着的柴,个体在神面前人人平等,通过社群、群体的集结,形成边界清晰的结构。


而传统中国社会的格局则被比作石头掷在水面上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一个多圈水轮的中心,水轮距离石子的远近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在中国社会里,人际之间的亲疏远比边界要重要,我们有时会觉得如果足够亲密(比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就可以不注意边界。


所以,在以血缘关系判定关系亲疏的「亲戚」们看来,因为彼此是「亲人」,那么对方的生活自己是完全可以参与的,对方的工作、学习、婚恋等情况都是完全可以被探知、被评价的,根本不会有什么「冒犯」。


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当下的年轻人则更多地被个人主义文化所影响。


相比于血缘,我们可能更注重真实情感;相比于群体生活,我们往往会更加注重个体的空间;相比于传统的礼教规则,我们则更关注个人的内心感受。


这就使得年轻人与亲戚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思想鸿沟。我们会觉得,个人的学业、工作、感情是自己的事情,只有对自己觉得亲密的人才愿意分享;


而感情上觉得不怎么亲的亲戚,则没有权利探问这些私人的问题,更没有权利任意评价自己的生活。当他们这样做时,我们就会觉得心里很不舒服,觉得个人边界受到了侵犯。


不过,无论亲戚们怎样说怎样做,我们的生活终究还是由自己来掌控的。毕竟过年走亲戚的时间很短,而属于自己的人生还很长。愿大家珍惜与家之间的联结,也珍惜和自己真正在意的人相聚的时光。



知友:Xueheng Li(1,500+ 赞同,经济学博士,经济学话题优秀回答者,知乎编辑推荐)

  

最近一篇发在经济学顶刊 AER 的文章——Gagnon & Goyal 「Networks, markets, and inequality」——正好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篇名为《社会网络、市场和不平等》的文章分析了:传统的亲缘和邻里关系如何受到市场化改革的冲击?谁最有可能在市场化改革中成为那些「下海」的人?谁的生活在这场改革中变好了?谁的生活又变差了?


我们先看看改革开放前的社会。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市场不发达的时候,基于亲缘邻里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网络最重要的功能是它可以构成一个非正式的社会保障系统。


从小的方面来说,比如你正要烧饭,却发现家里没酱油了,而最近的超市在 5 公里以外,那怎么办?只好问邻居借


你明白,邻居借给你的前提是,某天如果邻居酱油没了他也可以问你借。因此这个邻里关系就成为了一个可以保障酱油不断的保险系统。


当然,人生里还有很多比酱油大得多的风险事件,比如种庄稼的遇上旱灾,打工的工厂突然关闭,又偏偏遇上家人要钱看病。在没有金融市场,也没有商业保险可以买的时候,这该怎么办?这时候只能问亲戚借了啊。


当然,有借有还,亲戚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就构成了一个自发的保险系统。


但是,这个基于亲缘的保险系统一般是一个不平等的保障系统,因为总是有一些人,他们有更多的「关系」。


更确切地,有些人会处在亲缘网络更核心的位置,而有些人则处在亲缘网络更边缘的位置。


比如下图就展示了一个很典型的社会网络结构。在这个网络里,有些人处于 1、2、3、4、5 的位置。他们处在整个传统关系网的中心,并相互连结,构成一个很稳健的风险保障体系。



然而,有些人却处在 6、7、8、9、10 这些边缘位置。由于可以和这些边缘位置的人共担风险的人少,他们在这个基于亲缘的传统社会网络里其实是一群「被遗忘掉的人」。


他们没有关系可以找到铁饭碗。在市场不开放、受户口制度限制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到外地打拼的选择。


尽管如此,也正是因为没有其他保障生活的渠道,他们仍然不得不加入到这个基于亲缘的保障体系中来。


注意,一个保险系统总是越多人加入就越稳健越有保障,因此这些「边缘人」的加入会使得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的人也受益。


总之,在市场不发达时,基于亲戚网络的保障体系有胜于无,但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的人在这个保障体系里得到了更多的好处。而谁是处于亲戚网络中比较边缘的人?很可能就是问题中提到的「年轻人」。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改革开放后的社会。


在市场发达起来之后,在开放人口流动、金融市场发展起来之后,加入到传统的基于亲缘关系的保障体系中来就不是唯一选择了。


只要你具有对市场有广泛价值的技能或品质,你就可以选择「下海」,在市场中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


「关系」不再像以前一样重要了。或者说,最重要的不再是「亲戚关系」,而是「社会关系」,「工作关系」。


当然下海经商外出打拼也是有风险的,尤其在改革开放初。对很多人来说,如果手握铁饭碗,谁愿意冒更大的风险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拼呢?


所以谁更有可能是那些下海的人呢?是那些在岸上也得不到保障的处于亲戚网络边缘位置的人。


而那些处于亲戚网络核心位置的人由于在传统体系中就可以获得一定的保障了,就会缺乏背井离乡的动力。


那处于亲戚网络边缘的人外出打拼了,会对原来的基于亲缘的自发保障体系、不同人的命运造成了怎样的冲击呢?


首先,平均而言,处于亲缘网络边缘的人通过参与到市场活动中来生活水平肯定是提高了,因为在传统的保障体系中他们也得不到多大的保障,反而在市场开放以后他们在关系上的劣势可以通过其他方面上的优势来弥补。


而对处于亲缘网络核心位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相对而言却是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市场改革中变差了。这是因为:


首先他们没有积极投身到市场活动中来,因此他们从市场化中的得益相对较少;


其次,我们说过越多人参与一个保险体系就会稳健,而如今原来处于边缘位置的人都要脱离原来的保险体系而投身到市场中来了(或者在新的城市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那留在旧体系里的人的生活保障自然就下降了。


故事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由此看来,「年轻人」和「亲戚」之间的冲突主要在于两点:


第一,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主要都是靠在市场中的工作活动来获得收入和保障的,已经很大程度脱离了旧有基于亲缘网络的风险保障系统了,因此也就没有动力去和亲戚攀谈维护关系了。


然而对于某些亲戚来说,他们依然高度依赖于旧有的基于亲缘的风险保障系统,所以他们依然有很强的和尽可能多的亲戚维护好关系的动机。


第二,问题提到的亲戚可能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市场化改革中获益并不多,因此有时说话不好听也就不奇怪了。


虽然讽刺的是,可能这些在市场化中获益较少的人正是那些在旧体系中生活得最体面的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概就是这样子吧。


戳「阅读原文」查看剩下的 5,324 个回答




女明星每天吃十几种保健品,但我建议你一种都别吃

8 部电影上映的春节档,怎么看才能「值回票价」?

飞 2500 年,换 1 个太阳,这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写出的故事

36 年来首登春晚,葛优一出现就是「全场最佳」

过年了,关于喝酒的 8 个传言,一次性说清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