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周知乎热榜 | 最让你心疼的过气网红是谁?

知乎日报 2019-04-03

 

本周知乎热榜

(2.25 - 3.3)


「知乎热榜」汇集了当下知乎上和网络中最热门的内容。戳小程序一键查看:


1


你遇见过的最让你心疼的

过气网红是谁?


热榜曝光次数 54,531,693


知友:张幡隼(24,000+ 赞同)

  


2010 年,犀利哥被一名摄影师抓拍后,无意中被网络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他无可奈何的剃短了头发。


没什么设计作品,没有多才多艺,无端成为天涯论坛的热议话题,被 P 成凤姐合照对象。


于是,「网红」这一观念,逐渐成为虚拟市场上难以忽视的表征。


然而,生活中的犀利哥,原本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两个孩子的父亲。


报道中,他说自己跟大家一样,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人,外出打工不过是为了积极生活。至于轻微的精神病,也有所好转。


是社会改变了他。


我们有讨论别人的权利,并不意味着,要用偏激的形式将某件事曝光,你一言我一语,很可能捣乱别人的生活。


据说犀利哥蹿红后,台湾,日本,甚至韩国,都有他的报道。


于是,他曾一度被当时被外国媒体在《独立报》上称为「中国最帅的男人」……



倘若犀利哥有心,他大可在此大捞一笔,赚个盆满钵满——可他,心里牵挂的任旧是家庭。


网络信息蛮幽默的,红极一时,万众瞩目后要么名利双收,要么被踩得一文不值。


抑或是像他,黄粱一梦般。


后来的犀利哥,依旧因炽热的聚光灯下,在一段时间里扮演网红角色,有些商家找他去走秀,想要从中牟利。



因而,他还在《变身男女》里出镜了一个人物,演员,还是乞丐,这时的他,容光已不像过去那般邋遢。



2013 年,他不那么红了。


想起古时候,在街上有种公众表演,那时候,打赏的是铜钱,看过热闹就散场。网络营销和网红炒作,有时候很像彼时的街头艺术。


现在,荧幕上的信息是短暂的余欢,消遣。


想到最近,李雨桐,李小璐,陈翔,羽泉……明星虽好,但当了名人,意味着要经得起舆论,风波。


从一开始的无心插柳,到后来犀利哥有意回避大众眼球,或许,只有平常人的生活才适合他。


因为毕竟网红与明星不一样。


后来,他被叔叔带回家,为了感激大家帮自己找到家人,便捐了一些钱出去。


但由于害怕,一度长时间在家把自己关起来,不愿见任何人。



网红,从来不是寻开心的工具——取笑才是。


本来过着琐碎的流浪生活,没冒犯过谁,却卷进一场突如其来的玩笑。


在我印象里,当时的犀利哥,几乎算是「网红」这一派生词最早的印象之一。


而网红一说,名义上大致跟娱乐圈划过一尾流星差不多吧?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1,978 个回答:


2


 如何看待星巴克猫爪玻璃杯 

 引发的「圣杯战争」?


热榜曝光次数 5,601,029


知乎机构号:爱范儿(2,600+ 赞同)


在咖啡行业,星巴克的咖啡可能不是最好喝的,但它家的杯子一定是卖得最火的。这两天,星巴克的一个玻璃猫爪杯,就引得无数消费者竞折腰,甚至为此大打出手。


图片来自:星巴克中国


每年樱花季,星巴克都会推出对应的限量主题杯,以往国内的樱花杯亮点不多,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今年却有一款杯子突然成了「网红」。


图片来自网络


事实上,在星巴克的官方宣传稿或海报中,这款粉色猫爪款双层玻璃杯一开始甚至不是主推产品。


但姑且不论颜值如何,起码猫爪形状的内层设计在星巴克一众循规蹈矩的樱花杯中显算得上是别出心裁,注入牛奶后显现出的可爱猫爪更是戳中了不少人的萌点。


于是还未开售就已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走红,2 月 26 日发售当天,更有人连夜排队抢购,随后还曝出多家门店出现消费者为争抢杯子动手的现象,不禁让人感叹星巴克的营销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


供不应求的地方,总少不了黄牛的身影。


很快有用户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叫卖猫爪杯,我们在网上虽未找到一些报道中所说的上千元的报价,但猫爪杯的二手交易价大多在 500 元左右,相比 199 元的原价翻倍不止。


也有人称当天连夜排队的人群中,不少是黄牛雇佣的帮手,就连猫爪杯的爆红,都很难说没有黄牛推波助澜的缘故,甚至连门店打架都有可能是黄牛为炒作猫爪杯自编自演的闹剧。



不管传闻真假,从黄牛们在朋友圈挂出的转手信息中可以肯定,猫爪杯有不少都落入了他们的口袋中,这不得不让人佩服黄牛们对热点的敏锐度。


话又说回来,这波猫爪杯的抢购热潮,归根到底还是星巴克经营多年的杯子文化,从纸杯到马克杯,星巴克俨然把小小的杯子做成了大生意。


星巴克的杯子经济,从纸杯开始


每年圣诞节或情人节,去星巴克买咖啡的人,很有可能不是为了喝咖啡,而为冲着星巴克专门为节日定制的纸杯去的。每年星巴克的圣诞主题纸杯,都是媒体热衷报道的话题。


不只是节日,星巴克时不时也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推出应景的主题杯,比如 2017 年 3 月,星巴克美国的门店就首度换上具有春天气息的蓝色、黄色和绿色纸杯。



千万别小瞧了纸杯这种细节,看似不值钱的纸杯,可是星巴克形成杯子文化的基础。


星巴克推出假日限量纸杯,迄今已有 20 多年历史。从 1997 年开始,为了庆祝被誉为「国外版春节」的圣诞节,星巴克每年都会在圣诞季推出一款和平时常规版不太一样的纸杯。


2005 年的圣诞限量红杯,图片来自:CBS News


因为常常被添加典型的圣诞节符号——圣诞树、麋鹿、雪人等等,这些具有浓浓节日特色的纸杯往往会受到消费者格外热烈的欢迎。


图片来自:Vox


久而久之,星巴克的圣诞纸杯也快成了圣诞节的符号,消费者自然也越来越严格。


2015 年的时候,因为一反常态推出了极简版的圣诞红杯——红色的杯面上除了星巴克的海妖标志之外什么图案都没有,星巴克还遭到了广大星粉们的抗议。


虽然星巴克是想通过「留白」来欢迎消费者提供更多「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但消费者们觉得这根本就是设计师偷懒,是缺乏诚意的体现。


被「星粉」们一通口诛笔伐后,星巴克再也不敢再铤而走险了,2016 年一口气推出了 13 款不同的圣诞节限量纸杯。当然,它们全部都回归了红底加上圣诞特色的设计。


图片来自:星巴克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的限量款,并不是出自星巴克自己的设计,而是从 1200 名民间设计师的作品中挑选出来的优胜者。星巴克全球首席营销官 Sharon Rothstein 表示:


我们希望今年的圣诞红杯设计,可以表达出一种共同分享假日美好气氛的精神。


不过,回归了圣诞红杯设计的星巴克并没有打算止步于此,时任 CEO 的霍华德·舒尔茨特别强调「要变得更加特别」。


因此在 2016 年的总统大选前,星巴克就曾应景地推出了一款绿色的限量纸杯,上面绘满了不同的种族和人群,象征着「团结」。


图片来自:星巴克


这样紧跟时代、喜欢玩点花样的星巴克,让即使不那么喜欢喝咖啡的人,也愿意在这个时候走进店里买上一杯饮料——还不都是因为这些好看的限量版纸杯。


图片来自:Pencilled Daydream


数据显示,每到圣诞假日季,星巴克的销售数字都会格外好看。虽然不能把成绩完全归功于圣诞限量纸杯,但它对销量的提振作用绝对不可小视。


卖杯子也能成为一笔好生意


除了纸杯,星巴克层出不穷的马克杯、保温杯也是广大星粉们的心头挚爱。当然,比起随咖啡附赠的纸杯,这些杯子可就「氪金」多了。



季节限定款、城市限定款、联名合作款……当你走进星巴克的杯子世界,有的时候甚至会莫名恍惚,星巴克到底是卖咖啡的还是卖杯子的?


最出名的当属星巴克的基础系列——城市限定款马克杯。


随着星巴克已经将门店开到全球,只要你前往他们位于世界各地的任意一家门店,基本上都可以买到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限定杯,收藏各地的城市杯,也是不少人的爱好。



然而星巴克的杯子种类之繁多、产品线之丰富,实在是令无数「集邮党」又爱又恨。


除了前面提到的城市限定款之外,不时还会冒出来和其他品牌或者设计师推出的联名合作款。


比如 2015 年和 著名时尚品牌 ANNA SUI 推出的跨界设计版随行杯,就已经让那些喜欢迷幻花朵、条纹蕾丝设计的少女们乖乖掏了腰包。



2017 年初,星巴克与纽约时尚品牌 Alice + Olivia 合作,推出包括马克杯、随行杯、帆布袋在内的多款联名限定款也曾风靡一时。



可能是发现女生的钱格外好赚,星巴克每次的联名款都格外狙击少女心,比如两年前在亚洲区推出的 Paul & Joe 联名款杯子,就又粉又嫩,搭上了春天樱花季的风潮。



除此之外,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节假日,星巴克也总会推出不同的花样杯子。尤其是在设计和消费市场格外发达的日本和韩国,星巴克的限量杯子总是格外亮眼。


韩国「夏日星空」限量版:



韩国「北欧雪国」秋季限量版:



韩国 2019 粉红小猪杯:



日本 2019 冬季特别款 You Are Here 系列:



但谁说杯子只能卖给女生,星巴克中国去年年底和 Herschel Supply 合作的迷彩系列,就很对男生们的胃口。


图片来自:Hypebeast


好了憋说了,我买还不行么?


这还因此造福了一大批海外代购们。让人眼馋又买不到的「海外限定版」,如今在淘宝上一搜便有。对特别热爱收集星巴克美貌杯子的死忠粉们来说,多花点代购费是值得的,等待也是值得的。



当然,除了买来收藏之外,星巴克还通过卖杯子来鼓励消费者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那就是保护环境,减少一次性纸杯的使用。如果你使用自带杯(不一定得是星巴克自己的杯子)去买星巴克的咖啡,可以享受减三元的优惠(此前是减两元)。


图片来自:微博


每年地球日时,星巴克还有固定的「自带杯免费喝咖啡」活动,不过偶尔会被玩坏。


图片来自网络


不管怎样,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收藏癖,一方面又可以为环保出一份力,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星巴克并没有把杯子的收入单独列出来,但靠杯子营销就赚回一波口碑的他们,想必也乐见其成。尤其是在星巴克关闭了线上商城、更加专注于线下了之后,实体店的杯子销售也将成为营收的一大动力。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1,255 个回答:


3


中国二维码支付已经普及

为什么发达国家还如此淡定


热榜曝光次数 10,229,650


知友:米苏(100+ 赞同)


作为从业者的看法如下:


1. 国内现在线下移动支付日均已过 10 亿笔,在支付体验、安全性、普及性上,远超其他国家的其他支付方式,这是既定事实;


2. 17 年 7 月国际芯片卡及支付技术标准组织(EMVCo)面向全球发布《EMVCo 用户出示二维码模式技术规范 1.0 版》,且 Visa 在 17 年 8 月就已经宣布国际二维码支付新规范,技术层面已实现受理支持;


3. 支付是一个动态的双边市场,依赖于持卡人和商户受理的广泛覆盖,新的支付方式被市场接受需要巨大的成本,在实际收益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国外支付机构没有动力去做。


从整体市场成本来说,现阶段欧美商户部署二维码业务的成本远高于 NFC 的刷卡业务成本。


4. 国内环境的特殊性和基础服务的完备,进一步助推了受理覆盖:


单一银行卡组织结算服务体系、完备的移动网络覆盖、广泛的线下现金受理中小商户、众多收单机构服务竞争激烈。这都是国外不具备的市场环境,不可复制。


5. 随着支付宝、微信出海,越来越多的商户接受该支付方式后,发卡和受理环境都会发生变化,这会潜移默化的反馈在市场变化的。


最后说一句:


不要觉得二维码支付 LOW,这是支付体系行业相当伟大的发明:


在如此庞大的交易体量且依然快速增长的现状下,移动支付覆盖大到肯德基、沃尔玛的全国连锁,小到不知名的路边小摊,但交易风险指数级低于传统银行卡交易风险。


我们经常听说周边人银行卡被盗刷了,几乎没听说多少人微信、支付宝被盗刷了。


知友:苏菲(100+ 赞同,日本文化话题优秀回答者)


发达国家在支付上面的技能树,和我国是一条不同的发展方向。而他们的技术同样安全、便捷,所以推广二维码支付的紧急性并不是那么高。


先来看一条新闻:


Visa 数据显示,2018 年 FIFA 世界杯期间有五分之一的消费使用了非接触式支付技术


于是简单地了解了一下 Visa 的非接触式支付功能,发现海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快捷支付多使用非接触式支付(Contactless Payment)的技术。


简单来说使用体验就像是我们的公交 IC 卡,接触即走。iPhone 等一系列智能手机也植入 NFC 功能(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也就是非接触支付的主流技术),支持非接触式付款(Apple Pay 也是非接支付的一种)即可证明其在欧美国家的普及度。


二维码和非接触式,说白了就是发展方向不同的技能树而已,其实没有什么优劣。


在下图中比较了 NFC 手机支付和二维码支付,不过非接触式支付最原始的形态,主要是以信用卡为主的卡片形式。



从上图可以看出,二维码支付形式对于手机硬件要求较低(无需硬件上实现 NFC 功能),所以比较适合我国手机品牌多,成本低,以及个体小商贩多的情况,但在支付速度和个性化上面不如非接支付。


非接触式刷卡技术并不是什么新技术,但在国内认知还是比较古老,还停留在「有的人背个包里面放个机器就能把我的卡刷走了」的阶段。


其实非接触支付就技术上来说是无法这样破解的。完成交易所需的关键信息——授权报文、密钥无法通过读卡器永久获得。


比如根据 Visa 提供的数据,每一次支付时,都会产生一个加密的报文来给发卡行授权,而且还会产生一个与此次交易对应的唯一密钥。


每次交易产生的密钥都不同,因此复制也没用。所以无论是伪造卡还是自制读卡器都不能通过伪装完成交易。


从这个角度来说,非接触式支付比 1 分钟刷新一次的二维码支付要稍微安全一些。


不过两种方式其实都已经能够达到极大的保护程度,只要自己没有在手机中点进奇怪的链接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泄露密码,被通过纯技术方式破解的概率还是很低的。


那非接触式刷卡和二维码支付到底哪个更方便呢?


这要看个人的习惯以及环境铺设两个方面。比如国内扫码支付在大小店铺均有普及,所以在中国使用扫码支付非常方便。


但是出国时,在国外(尤其欧美)的信用卡支付布局体系下,非接支付就是更佳的选择。


个人感想,就公共交通的支付体验来说,非接支付体验更好,无需找出二维码,直接像交通卡一样挥一下即可。


比如我用带有 NFC 功能的 iPhone 已经很久,但一直还保留着手机壳上带卡(Visa + 百货店 + Suica 三合一的非接触式支付)的习惯,因为没电之后 Apple Pay 功能就完蛋,还是实体卡让人放心,也快捷一些。


日本由于硬件设备更新换代的频率较慢,所以这些年还是使用 Visa+Suica(公交卡)体系,但是伦敦、悉尼、新加坡、莫斯科、圣彼得堡这些地方都可以直接刷信用卡进站乘车了。


伦敦的 TFL。真正的滴,老司机卡!



欧美的趋势是信用卡代替交通卡。日本的趋势是信用卡结合交通卡。这点倒是很有趣。



综上,发达国家淡定是因为非接触支付已经发展到了可以让用户觉得足够方便的阶段,至少并不逊色于二维码。


可以说信用卡品牌  +非接支付和互联网第三方 + 二维码支付,是两个不同的解决方案,体验都不错。


而且二维码 App 提供的优惠权益信用卡商也都有提供,除去基本的购物优惠还有诸如酒店升级、租车服务、免费环球漫游、退税服务之类,对出境游人群来说是极大的便利。


这个声波的标志就是具有非接触式支付功能的卡片标志。如果大家手里有类似的卡,也可以海外旅游的时候试试,体验一下不同的支付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978 个回答回答:


4


 在发布会上称「现货」的小米 9 

 在开售 53 秒后即宣告无货 

 说明了哪些问题?


热榜曝光次数 6,236,515


知友:青蛇先生(3,000+ 赞同,国际销售经理)

 

之前曾经负责过一个小国家的销售渠道的管理工作。


渠道管理具体是做什么的呢?简单的说就是预测销量,提报需求,然后把根据需求预测分配下来的货,逼着/要求渠道商下单吃下去。


(这个定义极端简化了渠道管理工作,真正的渠道管理可以做到很深入的程度)


当然,我从来没有做过高管,所以也不知道在一个大公司层面,销量的预测管理是如何做的,我只能从一个小国家的负责人的角度,给大家大致讲一下销量预测工作是如何做的。


当你进行销量预测,提报需求的时候,从来不是说今天提需求,明天就能分到货的;自然也不是这周提需求,下周就能分到货;甚至也不是这个月提需求,下个月就能分到货。


从提报需求,到实际分货,这中间一般是 3-6 个月。


也就是说,销量预测的工作,一般是 M+3 到 M+6 的。


以 M+3 为例,现在是 2 月份,我本月提报的需求会直接锁定未来三个月排产和分货计划;


等到 3 月份的时候,四五两个月的排产和分货计划在 2 月份已经锁定了,所以 3 月份需要锁定的计划则是六月份的。


这个 M+3 和 M+6,是硬性锁定,物料一旦上了产线,上去多少套,出来就是多少台,不可能多也不可能少,这个月锁定的计划,三个月后准时准点分到深圳或者香港的仓库,然后 FOB SZ 或者 FOB HK 的发到指定代理商的仓库。


与此同时,销售负责人一般还会提交一个 M+18 至 M+24 的长期预测,上游的工厂一般会参者这个数字向更上游的供应链产商进行零部件的预定。


和上面说的 M+3/6 不同,M+3/6 是一个锁定计划,是工厂的排产计划,没有变更的可能;但是 M+18/24 则是一个长期预测,工厂对于这个计划也仅仅是参考使用,并不会百分百严格执行,而等到后期 M+3/6 确定之后才会落地执行。


也就是说,2 月底小米 9 首批货源的排产计划,在去年 11 月份就由各个区域的销售,各个层级的销售负责人逐级确定了。


按照流程,一线销售管理负责人提报需求,后台审核,上报区域负责人,区域负责人审核,上报总部审核,总部领导审核之后,提报 C 字头审核。


米 9 是好产品么?是好产品。


首批库存充足么?不充足。


为什么不充足?生产不够。


为什么生产不够?销售不敢放预测。


销售为什么不敢放预测?因为销售心里没底。


一个销售心里没底的背后,是大部分的销售心里都没有底。


一线销售心理没有底之后,每一个层级的领导心里都没有底。


但凡总部任意一个层级的销售负责人心理有底,都有权利要求一线销售重新填报需求的。


我相信,对于米 9 这么重要的产品,排产计划雷总一定是亲自审核过的。


然而有什么用呢?


一个有效的备货计划,第一个充要条件是厂商本身具备充足的现金流;第二个条件是厂商本身对于渠道的管理达到一个相对可控的程度。


不论是现金流问题,还是渠道管理问题,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厂商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


即使强大如苹果三星,在新产品没有上市开卖的时候,依然无法百分百确定为了备货所投入的资金,是否能够顺利的被渠道转化为现金营收再次流入公司的账户。


不同的是,对苹果三星来说,这个风险第一相对较小,第二可以承受。


翻过头来看小米,对小米来说,这个风险不小,而且一旦由纸面的风险变为实际的库存积压,这个可能性小米无法承受。


八年的公司,或者说九年的公司,还说自己是创业公司。


创业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用创业公司作为借口去解释自己面临的问题。


销量预测和库存规划的矛盾,小米真的认真思考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么?


你是不是以为我要 diss 小米没有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么?


嘿嘿嘿,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个问题小米自己一定考虑过千万遍,但是却没有解。


要我说,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因为经历过八年的创业,经历过八年的新品发布与抢购,经历过八年的思考和实践,小米终于发现,所谓的互联网模式下的销量预测与库存规划,这一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这个问题的无解,个人猜测可能小米自己早都知道。


只不过广大消费者更愿意相信,是小米太良心了,是产品太优秀了,是备货资金不充分的问题,都怪小米坚持走在技术的前端,而且没有钱。


但是已经是 9102 年了,小米上市都大半年了,如果上市还不能解决资金问题,那干脆下一步去抢银行?


但是已经是 9102 年了,经历了陶瓷机身和不锈钢边框对产能的限制,小米还不知道调整自己的产品设计思路的话,那我更愿意相信是小米根本不打算调整了。


在别的回答看到一句话,苹果三星技术这么牛逼,一年产能 2 个亿也没见什么时候产能有限,怎么到了小米,貌似技术不比苹果和三星,但是产能受限倒是更加严重?


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产能受限的原因,这就是风险管理的问题。


小米没有能力承受风险,就是这么简单。


奥对,顺便吐槽一下那个让斌总去产线督战的微博,我觉得小米是觉得他的粉丝都没有上过产线,所以好骗么?


我进入手机行业的时候,在新人培训中,曾经上过一个月的产线。


根据产品不同,会根据组装的动作进行拆解,每个工位负责一个组装动作,一般一条产线,或者说一条拉是 15-20 人左右。


我所在的工位负责的动作,是给手机背板上的耳机接口,usb 接口等处贴防潮棉条。


具体描述可能我讲不清,大致就是把特定形状(根据贴的位置不同)的黑色的单面胶的发泡棉(不知道准确讲是不是这个名字)贴到特定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关键元器件和接口等处不受到水汽/潮湿的影响。


每条产线的生产速度基本是固定的,这个固定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工人的熟练程度,一方面是上游供应的零部件的数量。


具体到管理来说,每条产线是有拉长,或者说线长跟进生产节奏,如果出现生产速度下降是要被处罚的,同时也有 QC 带着红袖章到处巡逻检查,确保工人的产生是按照标准文件执行。


所以斌总去产线催货,也许大概是有那么一些作用的吧?


在我个人看来,这个催货的作用,可以等同于古代的皇帝每年都要去天坛祈福,然后用金锄头象征性的刨两下地,表达一下最高统治者对于农事活动的看重。


至于说最终农民的生产效率,咳咳……更多是看农民自己的工作效率,以及地主的压迫吧。


斌总去到产线,一不能带来更多的零配件(因为提前好几个月下单锁定的产能),二不能立马新开产线(工人的安排和培训也需要一定时间),大领导去到一线产线对于产能的提升,更多是象征意义的。


库克貌似没去过几次产线,但是也很少听过苹果产能出现问题。


我再吐槽一句,问题不可怕,解决不了问题也不可怕,毕竟人力有时穷,可怕的是假装解决问题。


当然,这个吐槽针对是一切假装的行为。


如果有问题,还是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比较好,假装解决毕竟是假装,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意义。


比如我从来不相信大领导去产线就能解决产能问题。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1,542 个回答:


5


 高强度的健身会有哪些弊端?


热榜曝光次数 1,200,167


知友:隔壁老刘(300+ 赞同)

  

老规矩,先说结论,高强度(过量)的健身给身体带来的压力和弊端,甚至会远远大于你在家里躺着不动。


1. 免疫功能的降低


我常常在健身房见到很多「大肌肉男」会跟我吐槽,说近期训练强度有点大,所以又感冒了。


这就是典型的因为过度运动而导致的「空窗期」时间较长,而免疫力持续下降。


所谓空窗期,就是指人体在剧烈运动之后,淋巴细胞会急剧增加,运动之后淋巴细胞水平又会迅速的回落,这时候就会出现免疫力的暂时性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会低于运动前的水平。


这段免疫力下降的时间大概会持续 3~72 小时左右,这段时间又被称作开窗期,意思就是这段时间免疫力低了就好像开了个窗户,各种细菌病毒更容易进入人体,而且运动强度越大,开窗期越长。


我们的免疫系统,是一套非常复杂的循环,很多原因都会导致它的波动,比如:


荷尔蒙的分泌,人在运动之后会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素和皮质素等激素,当这些激素过多时,会直接抑制我们免疫系统的活性,研究表明最高会抑制百分之 35 之多。


但这种免疫系统降低的情况,一般会在运动之后 3~72 小时恢复,但是如果你持续的让身体保持这样的状态,每一次都无法让身体完整的恢复,那这个空窗期就会越来越长,不断累积,如果这时候恰好被细菌病毒感染,你就会生病。


2. 关节不可逆的磨损


最常见的就是膝盖关节半月板的磨损,半月板就是两个在膝关节中的软骨,起到减震保护关节作用,而它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常说大基数减脂人群,千万不要一上来就剧烈的有氧运动,你的身体体重太高,而你的半月板不能完全减去冲击力,如果长期这样,其实也用不着长期,一个礼拜你的膝关节就会受损。


还有一些比如卧推、硬拉导致的肩关节的磨损,腰部的慢性磨损,这些都是我们在健身之前必须要注意的事情。



3. 情绪的长期压抑


我们的神经系统就像是一根绳子,有松有驰才是正常的,如果训练过量,你的神经会长期处于紧绷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你的训练效果,你会感觉疲惫、睡不醒、食欲不振,第二天来到训练场地从内而外的感觉不想练,


而如果这个时候你的意志力还算不错,你强迫自己继续训练,不光会导致出现伤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自主神经功能性紊乱,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也会导致 运动性高血压的产生。


4. 脂肪的增加,肌肉增长变慢甚至减少


是的你没看错,运动过量会导致你肥胖,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身体在遭遇生理或心理压力时会释放皮质醇,在高强度运动时会将其视为一种压力形式并释放皮质醇。


皮质醇导致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并产生新葡萄糖。这一过程会消耗存储能量并增加身体燃料以满足生理需求。


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并且身体得不到有效的休息和恢复,皮质醇的含量会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这种激素会导致你的肌肉被分解,脂肪被囤积。


除此之外,节食、睡眠不足、长期压力大的人也同样会分泌大量的皮质醇用来应对危机。


5. 严重的并发症


我们偶尔会在新闻上看到一种病,「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横纹肌溶解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横纹肌细胞溶解、破坏,肌细胞内物质释放进入细胞外液和血循环中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肌痛、肢体无力、茶色尿,常并发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时危及生命。


这种疾病有非常多的诱因,但已被科学证实的其中一种就是过度剧烈运动。


如果你是一个从来都没有正儿八经的训练过,并且以前也从来没有试过这个运动量的宅男,突然剧烈的运动,就非常容易导致横纹肌溶解,横纹肌细胞缺血缺氧,大量乳酸堆积,细胞发生破坏崩解释放内容物至细胞外液及血液循环中……


然后,你就再也不想运动了,最后你又胖了。

 

说了这么多过度运动的危害,那我们应该在日常的训练中如何避免运动过量,其实很简单。


1. 使用合适的训练计划


调整你的训练计划,对于普通人来说,一周 3~5 次训练,每次保证 30~40 分钟有氧,30 分钟无氧,20 分钟素质训练,大概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训练时间就已经非常足够,再多的训练也只是给你的身体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一小时的慢跑不过 500 大卡,一个小蛋糕就至少有 300 大卡了。你需要的不是压榨自己去更多的运动,而是控制饮食!!


2. 保证充足的睡眠


运动过度还有一些副作用,比如失眠。你会发现晚上躺在床上,感觉自己极度的兴奋,这就表示你需要减少你的运动量了,并且保证充足的睡眠来应对下一次的训练计划。


睡不够,睡眠质量不好,会直接影响你的脂肪囤积的效果,人的身体虽然精密,但是真的不是什么智能机器,它根本就不懂什么叫胖瘦美丑,它只知道让你更好的生存下去,而在远古时代我们人类想活着就必须有一身厚厚的脂肪,得以应对一切危机。


说白了我们人类就是穷惯了,突然一下子肉随便吃了,脂肪随便涨了,身体会快速的囤积,肌肉这种吃得多还没个屁用的东西,哪有脂肪好啊!


3. 保证营养和维生素的充足


训练之后应补充较高的蛋白质和一定量的碳水,用于身体修复损伤的能量,我同时也建议大家吃一些维生素,用于身体在剧烈运动,矿解质大量流失之后的补充。


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


PS:感冒之后千万不能强行运动哦,如果是病毒性感冒,在剧烈运动之后,有几率引发心肌炎。你强迫自己练一天,身体就有的是办法强迫你休息一个月。


运动固然重要,但那些不是在运动、就是在去运动的路上的小伙伴们,记得给自己留点喘息的机会哟~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81 个回答:



「知乎热榜」汇集了当下知乎上和网络中最热门的内容。戳小程序一键查看:

 

 

为什么男生不愿意追女生了?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别无选择

知乎好问题:你见过最人性化的设计是什么?

万元抗癌药被认定为假药,不是所有人都能当「药神」

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他在不经意间拯救了世界

关于「人体排毒时间」,这 8 个谣言流传得太久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