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周知乎热榜 | 为什么很多人不护肤反而皮肤很好?

知乎日报 2019-08-09

 


本周知乎热榜

(4.1 - 4.7)


「知乎热榜」汇集了当下知乎上和网络中最热门的内容。戳「阅读原文」一键查看。


1


为什么很多人不护肤反而皮肤很好?


热榜曝光次数 4,314,405


知友:皮肤科博士田艳丽(100+ 赞同,解放军医学院皮肤病与性病学博士)

  

先说一个发生在好几年前,每年都会被各种自媒体拿来重新炒热的案例。比不护肤反而让皮肤更好更加夸张的例子。


《英国邮报》报道了麻省理工毕业的一位化学工程师 Dave Whitlock,12 年没有洗澡,大多数人肯定认为这家伙臭得没法让人靠近,脏得不忍直视吧,然而事实上人家过得挺好的……不仅没有异味,而且皮肤还挺干净光洁。


就是他


Dave Whitlock 开发了一件益生菌喷雾产品:他从泥土中培育出一种细菌,并认为这种细菌能避免汗液发臭,皮肤上适当存留部分这种细菌有利于人体健康。经常洗澡会减少细菌量,于是他每天会在皮肤上喷洒两次这种产品,并且不洗澡。


先不说这样的方法究竟是否可靠,只从临床医学角度上分析一下为什么不护肤反而皮肤很好。


这其实是皮肤屏障对皮肤的保护作用。


很多人都面临着皮肤敏感、干燥或者护肤品不耐受等皮肤问题,其实这些都是皮肤屏障受损导致的。


根据国外的文献报道,有 50% 的女生和 40% 的男生存在皮肤敏感问题。事实上,皮肤的敏感,是一种临床的症状表述,主要就与皮肤的屏障功能相关。


医学上有「砖墙结构」来形象的形容我们的皮肤屏障。「砖墙结构」「砖墙」代表细胞;「灰浆」则指 细胞间隙中脂质(含神经酰胺、脂肪酸、胆固醇)。


「砖墙」和「灰浆」使表皮形成牢固的结构,限制水分在细胞内外及细胞间流动,保证不丢失水份,使皮肤维持重要的保护功能。


砖墙结构的最外侧,还有一层皮脂膜,它是皮肤表面的一层透明薄膜。主要由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角质层细胞代谢产物与汗液乳化形成,呈弱酸性,其主要成分神经酰。


胺、角鲨烯、亚油酸、亚麻酸及脂质成分,具有锁住水分的作用。它们一起组成了皮肤的屏障。当然,现在不少小仙女管这层皮脂膜叫宝宝油,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目前根据临床不完全统计,过度清洁是导致皮肤屏障受损的「罪魁祸首」,比如频繁过度的用去死皮霜、频繁使用搓澡巾等。


很多的祛死皮霜,大部分是酸,它们导致皮肤的表皮部分或全部祛除;


而频繁的使用去脂的洗面奶,则会造成最外侧的皮脂膜受损,从而使皮肤干燥、缺水加重。当然外在环境也会造成皮肤受损,比如暴晒、寒冷环境。


作为医生,遇到皮肤屏障受损的患者时,我们一般建议少洗脸,从而避免皮肤的皮脂膜受损,一般一天早晚各一次就行。如果皮肤已经敏感了,可能就要进一步减少了。


同时要加强皮肤的保湿,选择合适的保湿乳液、保湿霜来修复皮肤的屏障功能。


综上:不护肤反而皮肤很好说明他们的皮肤屏障没有因为过度清洁或护理而受损。


2


 为什么听到音乐总想哭 

 心理特别难受呢?


热榜曝光次数 22,265


知乎机构号:京师心理大学堂(100+ 赞同,知乎编辑推荐)


因为音乐本身是一种情绪语言。


音乐一般含有节奏、旋律、调式、和声等元素,这些元素各自的特征和彼此的组合往往决定了音乐给人的整体感受。


哲学家 Susanne Langer 认为:「作曲家不仅仅是表现,而是努力表达了微妙而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甚至不能用语言命名。」


音乐元素所代表的意义并不清晰明了,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当我们试图感受音乐时,其实是在从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着音乐的意义。因此音乐所诱发的情绪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音乐情绪诱发的机制因而十分复杂。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Juslin 等人提出了音乐情绪唤起的多重机制模型,从生理、记忆、想象等方面描述了音乐感染力的可能机制。


被不和谐惊醒:脑干反射


俗话说得好,如果看恐怖片害怕的话,最好的办法是把背景音乐关掉。恐怖片背景音乐中大量的不和谐音程和反常的音效,很容易营造出让人毛骨悚然的气氛。人们对这种不和谐的厌恶和警觉可能是生理性的。


突然的响声、难以预测的声音变化、似乎是由强大力量或巨大物体造成的音效,都可能预示着环境中潜在的危险。一旦音乐这些元素的效果足够显著,脑干就会被激活,形成脑干反射。


连接大脑与脊髓的脑干与注意控制、情绪唤起、呼吸心率调节等基础功能有关。自动、快速的脑干反射将引发我们对不和谐因素的注意、唤起特定情绪。


与音乐共情:情绪感染


节奏、音高等元素可以是传递情绪的线索:悲伤的音乐通常音高较低、节奏较缓慢。有研究者指出,音乐模式和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生理状态、运动特征存在联系。


缓慢的、下行的音乐主题可能是以模拟人在悲伤时的运动状态而传递出悲伤的情绪。当听者感受到音乐传达的情绪线索后,有关情绪的脑区会被激活,从而内隐地「模仿」这种情绪。


「无词的戏剧」:视觉想象


早期对器乐的传统解读即为「无词的戏剧」。《交响情人梦》中,听到野田妹弹起《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时,门外的千秋仿佛身处一篇芦苇地中,听见了风的声音……


音乐似乎可以营造一种画面感:维瓦尔第《四季协奏曲》中《春》乐章中万物欣欣向荣、赵雷《成都》中漫步夜色中的街道……当我们沉浸在音乐唤起的视觉想象中时,与想象中画面相关的情绪就被唤起了。


你让我们的 bgm 难过起来:评价性条件反射


当音乐与积极或消极的刺激反复配对出现后,仅听到音乐也会让我们感到快乐或悲伤。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力量,我们甚至不会意识到它的发生。


在 Shimp 进行的系列研究中,参与者们在一个令人不愉快的场景中反复听一段音乐,在此之后,一个商品伴随着这段音乐被呈现给参与者,他们对商品的好感度相比对照组有了明显的下降。和其他类型的条件反射相比,音乐唤起情绪的条件反射的稳定性更强。


听到的都是自己的故事:情景记忆


06 年本科毕业,中午会餐,和人喝了一瓶白酒,而后稀里糊涂睡了过去,一觉醒来,发现室友已走了大半,床头的手机响个不停,接通之后好兄弟边哭边骂「老子都上火车了,老子再也看不到你了」霎时,泪如雨下,也许因为酒太多,鼻血也流个不停,平生第一次,感觉到心揪着痛,那种滋味一辈子也忘不了。


——《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热评


情景记忆指一个人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的记忆,比如和男/女票漫步在夜晚的操场、一场欢乐的聚会、为作业挑灯夜战的场景……


歌词可能是触发我们回忆的因素,而纯器乐音乐也完全有可能让人有「回到过去」之感。


音乐聚集了一群原本孤独的人


音乐在我们生活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在失意难过的时候,听听悲伤的旋律似乎有种治愈的效果。有大规模数据显示,悲伤音乐首先唤起的使我们有关美好旧时光的怀旧情绪、平静安宁的感觉、温情与柔和,其次才是悲伤,还伴有崇敬、超脱等复杂的情绪。


其次,音乐作为一种情绪语言,又具有社会交流的意义。参与合唱等集体音乐行为有助于个体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感。


最后,音乐可以构建一个与日常不同的心理空间,给人以「成为另外一个自己」的机会。在西方文化中,听某种类型的音乐是青少年自我认同感形成过程的一部分。


音乐的神奇之处或许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体验,还可以与我们发生互动。我们从中寻求宽慰和理解,进入一个自我建构出的杂糅着记忆和想象的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再看某音乐 APP 的评论区,那些讲述自己奋斗故事的、失恋的热恋的、深夜失眠的人,不过是在自我对话的基础上寻找着与其他人的共鸣。


那些深刻宛如诗句的评论,是百感交集时的洞见。对音乐意义的建构是具有个体性的。


当我们听着音乐,刷着评论,发现他人的文字准确地切中了自己对音乐的朦胧感受时,这种奇妙的共鸣带来的快乐或许就是我们刷评论的不竭动力了吧。


其实孤独两个字拆开看吧,有小孩,有水果,有走兽,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熙熙攘攘,人味十足。


——徐佳莹《我也不想这样》热评


3


如何看待「舍命生子」

世界首例肺移植产妇昨日去世?


热榜曝光次数 4,427,061


知友:咖喱鸡(3,200+ 赞同,医学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一次成功的肺移植要付出多少努力,经历多少磨难。



这是陈静瑜教授在那条微博中说的,在吴梦之后,做的世界第二例产妇的心脏 + 肺移植手术。


而手术就是在我院心胸外科进行的。


虽然当时不在科室,但是我还是在微信中全程见证了同事们的艰苦努力。


去年 9 月,一个 27 岁,心衰 + 肺衰的孕妇联系了我们,在和陈教授团队联系后,确定了手术方案。


9 月 23 日


患者行剖腹产,术后心衰加重。


9 月 30 日


在各行各业人民全部开始幸福的黄金周放假的时候,科室全员在医院待命,等待肺移植。


10 月 1 日


凌晨 00:30,陈教授团队到达医院,大家开始第一轮讨论病情。


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护理、监护室,全部准备就绪。


凌晨传来坏消息,供体出问题了,手术被迫取消。


时间不等人,立刻全国寻找肺源。


终于,在花了四天时间后,找到了另一个肺源。


10 月 5 日


5 日当晚,患者出现大量恶露,产科主任紧急回医院会诊并行宫腔压迫手术。


而与此同时,我们科还完成了两台外地送来的急诊主动脉夹层手术(手术危险性类似肺移植)。


10 月 6 日(陈教授日期记错了,其实应该是 6 日,剖宫产术后 14 天)


凌晨 5:30,北京,供肺入手术室。


06:50,供肺取下,做好保护措施后,负责运送的医生立刻出发去北京南站。


08:00,北京和谐号出发,同时,外科、麻醉、体外循环、护理全员就位。


09:50,南京手术患者麻醉完成,开始手术。


10:50,完全暴露心肺及相关血管组织,建立体外循环,开始进行心脏手术。


11:30,火车到达南京南站。


11:50,心脏修补完成,等待供肺到达。


11:58,供肺到达手术室,开始修剪肺。


12:30,开始双侧全肺移植。


15:10,肺移植完成。


18:20,完成体外循环撤离及止血关胸,手术结束。


科室所有医生无论是否上台,都在医院待命,随时准备顶上。


全院所有相关科室部门领导都在现场准备或待命,等待召唤。


而与此同时,我们科室的 ICU 团队也全程待命,白天和无锡的 ICU 主任们讨论病情,根据手术进行情况制定好了所有突发状况的应对方案。


手术结束后,接管病人,专人维护。同时,手术团队也不敢放松,留了一组人马在医院待命。


术后每日


ICU 负责的师兄都要制作 PPT,在肺移植群内汇报当日进展。


术后每周


全科及相关科室都要就患者病情进行大讨论。


11 月 23 日


术后 48 天,在所有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患者恢复了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成功出院,回归家庭。


整个十一期间,8 天休息里,除了这台肺移植,作为江苏最大的成人心脏外科中心,我们还完成了 10 多台急诊手术,每台手术都要七八个小时,其中很多甚至是夜间的急诊手术,加上值班,很少有同事能休息超过 3 天。


每一个肺移植患者的存活,都是数十位医务人员,花费了大量的心血,牺牲了自己的休息和陪伴家人的时间,在全国各地调集匹配的供肺资源,才能帮助你们获得新生。


更不用说,每一个供肺的背后,都是一个生命的离去,和一个家庭的血泪。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无非是有人替你们负重前行。


哪有什么「为爱活着」,无非是有人为你牺牲了一切,而你却不知珍惜。

  

4


苹果推出了 PowerBeats Pro

无线耳机

相比 AirPods(第二代)

有何不同?


热榜曝光次数 437,274


知乎机构号:爱范儿(400+ 赞同


在经历了一轮曝光之后,Powerbeats Pro 终于在今天悄然地发布了。


外观和之前所曝光的信息基本一致,Powerbeats Pro 采用了真无线的设计,左右两个耳塞之间不再用线缆进行连接。



单个耳塞的造型和前代的 Powerbeats 看起来十分相似,均为入耳式,并配备了耳挂。但实际上,除了改成真无线以外,Powerbeats Pro 的耳塞也经过了重新的设计,体积相较上代缩小了 23%,重量也减小了 17%,并由此提供了更舒适的佩戴感受。


佩戴舒适感以及牢固程度对于一个主打运动场景的耳机来说至关重要。Beats 表示,为了让新耳机更更符合人体工程学,他们在研发时,进行了大量的电子建模以及物理测试。



Powerbeats Pro 左右两个耳塞都配有用于控制音乐播放以及音量的实体按键,并取消了电源按键。这也就意味着,用户在使用 Powerbeats Pro 前,不再需要像前代一样按下电源键进行开机和连接,只需要从电源盒中取出即可。


Powerbeats Pro 还具有入耳检测功能,可以实现摘下耳机自动暂停,戴上自动恢复播放的效果。同时,Powerbeats 还新增了运动传感器,当耳机检测到你不在使用时,会自动进入休眠状态,以达到更省电的效果。



Powerbeats Pro 并没有主副耳机之分,用户可以单独使用其中一只耳塞听歌、控制音乐以及通话。


与传闻一样,Powerbeats Pro 并没有落下最新款的 H1 芯片。这也就意味着,用户在使用 Powerbeats Pro 时也可以通过语音呼出 Siri 了。所以,Powerbeats Pro 除了是 Beats 的首款真无线耳机以外,也是该品牌的首款可以 Hey Siri 耳机。



在续航方面, Powerbeats Pro 的单次充电续航时间为 9 个小时,比起 AirPods 2 的 5 个小时要更为优秀。再加上充电盒, Powerbeats Pro 的最长续航可以达到 24 小时。


充电方面,Powerbeats Pro 支持 Fast Fuel 快充技术,15 分钟充电即可听歌 4.5 小时。但可惜的是,Powerbeats Pro 的充电盒并不支持无线充电,需要通过 Lightning 接口进行有线充电。


Powerbeats Pro 的充电盒子配备一个 LED 指示灯,但该指示灯仅用于显示充电盒的电量状态。如果用户需要查看耳机电量的话,与 AirPods 一样,只需要打开耳机壳,iPhone 便会进行弹窗展示。


通话质量是 Powerbeats 系列一直以来的弱项。但是 Powerbeats Pro 则有望作出改善。根据外媒的报道称,Powerbeats Pro 内置了两个全新的传感器,用于感知用户通话时的语音波束,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隔绝外界噪音。



对于运动耳机来说,防水应该算是一种「基本素质」了。虽然苹果没有给出 Powerbeats Pro 的具体防水等级,但是从页面介绍中,我们可以确定 Powerbeats Pro 确实具备防汗水以及防泼溅的功能。当然,充电盒是不防水的。


Powerbeats Pro 共有黑、白、海军蓝以及丛林绿四种颜色供用户选择。目前耳机已经上架苹果官网,但需要经过审批后才能正式发售,售价为 1888 元。



Powerbeats Pro 和 AirPods 怎么选?其实之前有读者留言问过我这个问题。作为同时拥有 AirPods 一代以及 Powerbeats 3 Wireless 的我来说,我认为两者其实并不存在很直接的竞争关系。


简单来说,AirPods 更适合日常佩戴,Powerbeats Pro 更适合运动。


AirPods 由于其优秀的佩戴感受以及更便捷的连接体验,成为了很多人通勤路上,办公室工作、家中休息时听音乐的首选。但是由于其不防水、容易丢的特点,让它其实并不那么适合在运动时佩戴。


而一向主打运动、且新加入了真无线设计、H1 芯片的 Powerbeats Pro 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块的空白。


所以,如果你不需要戴着这款耳机去运动的话,还是 AirPods 吧。


但是如果是为了跑步、去健身房健身时用的,我会更建议 Powerbeats Pro,毕竟更牢固的佩戴感受会让你在运动时能够更自如地舒展,而且你也不会想一直戴着沾满汗水而且又不能洗的耳机吧。

  

5


如何看待少年反杀霸凌者被判 8 年?


热榜曝光次数 1,432,012


知友:TEDCJK(1,600+ 赞同,法律话题优秀回答者,知乎编辑推荐)


材料不足,谨就现有信息,谈几点:


一、行为人(入狱少年)并非重伤二级,而是轻伤一级,新闻报道存在严重偏差。


以「入狱八年」、「贵州瓮安」、「林丽鸿」等关键词检索,可查询到新浪财经转载澎湃新闻报道:


贵州 15 岁少年刺死校友被判 8 年,家属申诉最高法已收材料


其中提到,入狱少年名为陈泗翰。


以「陈泗翰」为关键词,通过裁判文书网、无讼等文书公开平台检索,可查询到(2015)黔南民终字第 857 号金睿、吴瑞红、金方敏与李万国、颜朝先、陈泗翰等生命权纠纷二审判决书。


基本可以确认是本案民事部分的二审判决。


在判决书中法院明确指出:


一审法院认为:......经瓮安县公安局法医鉴定,陈泗翰的伤系锐性损伤,构成重伤二级。后经贵阳医学院法医司法鉴定中心再次鉴定,陈泗翰的伤属轻伤一级。


在事实认定部分,法院再次重申:


在花竹园 C 区里面,陈泗翰和李景全进行对杀,导致了李景全死亡,陈泗翰受伤属轻伤一级。


重伤二级只是瓮安县公安局初步法医鉴定的结果,经贵阳医学院法医司法鉴定中心再次鉴定,确认结果属轻伤一级,这才是法院认定的最终结果。


目前基本所有答案都以重伤二级为事实基础展开讨论,媒体报道亦基本由此起笔,这不但与事实不符,也是极不专业、非常不负责任的。


(尽管伤情不必然影响是否构成正当防卫的认定,但连基本事实都不能做到核实准确,再多的专业分析也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对媒体以及代理律师单方陈述的真实性抱有一定的警惕)


二、刀的来源及使用经过


死者在对杀过程中死亡,致死原因为刀伤,这一点无论判决书还是新闻报道均已确认。然而刀从何来,谁先出刀,在本案中极有可能是是否构成正当防卫的关键。


按照(2015)黔南民终字第 857 号民事判决书,刀具系行为人友人贺某提供。


按照新闻报道,给刀人贺某的证词指出,「陈泗翰拍了一下我的腹部,意思是叫我把刀给他(也就是主动要刀而非代理律师所言的被动拿刀)」,给刀原因为「我与何东林关系好,何东林和陈泗翰是同学,我把刀给陈泗翰,是给他防身(也就是并非提供武器逼迫决斗,而是出于情谊给刀防身)」。


按照当年的刑事判决书(新闻报道链接中有,不过较为模糊,需仔细辨识)行为人「在邀约之下,准备了一把卡子刀带在身上(同样认定为主动携刀)」。


在谁先出刀这个问题上,判决书认定:「死者李景全殴打陈泗翰时,陈泗翰先掏出卡子刀刺伤李景全(先出刀致冲突升级,而非后出刀自卫)」,这也与代理律师的主张截然相反。


尽管主动携带刀具、先出刀伤人都不必然指向斗殴,也完全有可能是被迫自卫,但至少以上信息值得斟酌。


同时也希望大家不要仅关注代理律师和行为人一方的陈述,尝试思考另一种可能。


三、个人意见


死者对行为人多次殴打,有校园霸凌行为,这是毫无争议的,无论是判决书还是新闻报道都提到了这一点。


然而本案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携刀赴会、致死者重伤致死的行为究竟是带有伤害故意的互杀,还是被强迫「单杀」不得已的自卫,亦或者是自卫手段不适宜导致的伤害升级(肢体冲突升级成器械冲突)。


这一点,法院的认定不必然正确;但是完全无视案卷材料,只凭新闻媒体整理的行为人一方及代理律师意见断案,一定不正确。


单方陈述限于立场,常常会有避重就轻,甚至伪辞狡赖,相信在死者家属角度,必然又是一个新的故事(譬如行为人面对霸凌心怀不忿,暗藏刀具,伺机伤人)。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案例探讨,还是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一丁 提到,本案是 2014 年的旧案,又起风波或许源于近期刑事政策的风向转变。


为实现法治正义,法律人固然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但风波渐起,是否就应当随之起舞,诸位各依本心。


以上。

  


「知乎热榜」汇集了当下知乎上和网络中最热门的内容。戳「阅读原文」一键查看



孕前这项功课没做好,很可能会让你后悔万分

可以无偿获得 5000 元,但有 1/100 万的几率当场毙命,你会玩多少次这样的游戏?

知乎好问题:你所知道的最黑的黑科技是什么?

森林火灾有多恐怖?前海防部队成员用亲身经历告诉你

小伙逆行被抓崩溃:我们都在扮演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