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周知乎热榜 | 货拉拉跳车事件最新进展,姚策郭威错换人生案,复旦教授打车证明价格歧视

知乎日报 2021-08-14


本周知乎热榜

(3.1 - 3.7)


在知乎,每一个问题都怀揣着三个梦想:上热榜,上热榜,上热榜。


然而,热榜上的风云变幻,或许只有被提问者和万千知友亲手送上榜的问题们才会懂。


小编紧盯每周热榜,今天就来带大家看看本周都发生了哪些热门事件。



01

货拉拉跳车事件最新进展



上周发生的货拉拉跳车事件,有了较大的新进展:警方发布情况通报。


小编看完了通报全文,为大家整理出了案发现场比较关键的时间脉络:


  • 2 月 6 日 20:38,司机周某抵达乘客车某所在地;

  

  • 司机询问车某是否需要付费搬运服务,车某拒绝,并自己先后 15 次搬运了行李;

  

  • 司机多次催促车某,因为按照平台规定,司机等待时间超过 40 分钟将额外收取费用,但车某未予理会;

       

  • 21:14,双方出发,司机再次问车某到达后是否需要搬运服务,对方拒绝;


  • 司机为节省时间,提前通过货拉拉抢接下一单业务,更改了行车路线;


  • 途中车某两次提出车辆偏航,司机起先未搭理,后用恶劣口气表露不满;


  • 车开了一会之后,车某又两次提出车辆偏航并要求停车,司机未予理睬。


接着,就是悲剧的发生了。在警方通报中的原文是这么写的:


发现车某某起身离开座椅并将身体探出车窗外后,周某春未采取语言和行动制止,也没有紧急停车,仅轻点刹车减速并打开车辆双闪灯。


事故发生后,司机拨打了 120 急救电话和 110 报警。2 月 23 日,公安机关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对周某春刑事拘留;3 月 3 日,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从通报可以看出来,在没有车辆录音、相关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警方已经很努力认真地为我们还原了现场的情况,小编想说一声,辛苦他们了。


而事件前因后果的披露,也让人不胜唏嘘:一系列矛盾的最初起因,仅仅是因为乘客想省下搬运费,而司机想节约时间赚取收入。


最后变成一方死亡、一方被拘捕的悲剧,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也难以预料到的。


从问题下的回答来看,这则通报存在的最大一点争议在于:司机是不是被罚得太重了?毕竟他很难预料到对方会突然跳窗。


法律优秀答主 @TEDCJK 先说明了一点:是否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争议焦点在于死者因变道及争吵跳车能否提前预见,司机的应对是否已尽合理义务。


从通报「未采取语言和行动组织,也没有紧急刹车,仅轻点刹车减速并打开车辆双闪灯」的表述来看,公安方面显然认为当发现乘客有疑似跳车倾向后,立即采取语言/行动阻止,或者紧急刹车,而「仅轻点刹车减速并打开车辆双闪灯」放到过失致人死亡罪的认定里,属于「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了。


(这里只是解读一下通报,具体合理性不评价。)


因此,从法律层面就事论事,解答这个问题的核心就在于:


在死者表现出跳车倾向(起身离开座椅并将身体探出车窗外)后,是否还有言行阻止和紧急刹车的空间?或者进一步,即使减速双闪并非最优解,但考虑到当时紧迫的现场环境,司机是否已经给出了较优解、尽到了合理义务?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来看,许多知友都认为司机也很难再做到更好了。


另一方面,这则通报也让人看到了悲剧发生的另一个因素:乘客对司机的不信任,以及对自身人身安全的不安感,催生了矛盾的激化。


人文盐究员 @山羊月 提出了一个疑问:数字时代,信任已经被如此异化了吗?


也许车女士从头到尾,从生到死,都没有信任过周师傅,只信任货拉拉平台。


信任,本来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互动建立起的良性关系,能让人们共同实现既定目标。


但被系统异化后的周师傅,成了系统的一部分,人与人的信任,因此也异化为了人对系统的信任,信任主体的变化,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似乎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必要。这也是车女士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地无视周师傅的沟通要求,因为她始终笃定,只要周师傅活在系统里,她就根本没必要善待周师傅。


倘若周师傅一直安分守己地活在系统里,车女士的想法也许还真的没有任何问题。但问题就出在周师傅是一个独立的人。一方面,他有自己的挣钱需求,被车女士多次拒绝后,他不会像一个系统工具那样,先好好完成这一单任务再接下一单;另一方面,他更有自己的性格脾气,被车女士冷落后,他不会像一个系统工具那样,在车女士提出各种要求后,仍尽职尽责去听从;在她做出危险动作后,仍尽职尽责去劝阻。


当他想要脱离系统规则的那一刻,系统建立起的异化的信任彻底崩塌。车女士之前信任周师傅,是信任作为一个系统工具人的周师傅。当她猛然发现周师傅不属于系统时,信任的崩塌让她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中,仿佛一下子置身于一个人性的黑暗森林中,无法自处。于是,她立刻选择孤注一掷的逃离,最终酿成悲剧。


这是车女士的悲剧,这是周师傅的悲剧,这更是信任的悲剧。


这起事件涉及的因素过多,每位答主都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论述,由于篇幅有限,小编无法一一引用了。


不管怎么讲,这起事件终归是一起悲剧。希望大家之后都能好好沟通、平台方能优化安全保障机制,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



02

错换人生

  


不知道大家之前有没有听说过错换人生案?小编先简单介绍一下新闻背景:


儿子姚策患上肝病,妈妈许敏准备割肝救子时,发现孩子并非自己亲生。调查后才知道,原来当初孩子刚出生时就与另一户人家抱错了,而孩子的亲生母亲也患有肝癌。


近日,又有答主看到相关报道后,发现一个细节:


姚策被姚许夫妇悉心培养,小初高一路重点,结果最终是啃老的状态。


另一方面,郭威(被抱错的许敏亲生孩子)没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成长为了有责任感、努力地撑起一个本不富裕的家庭的人,还当上了辅警(他生父是军人)。不禁让人疑惑:基因真的可以有这么强大么?


再结合双方父母的生活状态和道德水平,这位答主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基因的原因吗?基因和环境哪个影响更大?


@山影 的思路与题主不同:如果没有被错换,郭威就一定会比姚策有更好的人生吗?


没人知道结果。因为这个结果是孩子、父、母三方因素交互才会产生一个养育方式,而这个养育方式和自身基因相互作用才塑造了现在的他们俩,这不是简单的因果导向,而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


姚策因为从小疾病缠身,家人也会因为没能照顾好他以至于不停地自责,所以给了他过多的关爱导致他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独立性,处处依赖父母。连自己婚后也需要父母养育自己的小家庭。


而郭威因为家庭生活条件较差,从小承担起更多的责任,长大成为了一个独立有担当的人。


她还表示,其实身边家境不错甚至家长文化水平高的孩子最后成了啃老族的例子也不少,还是「培养孩子独立人格」重要。


儿童心理话题优秀答主 @米宝的爸 从学术角度分析:关于基因和环境哪个影响更大的讨论,从来都没有停过,大多数学者也已经达成共识,基因和环境对于人的发展都很作用,但谁对人的影响更大还在辩论之中。


母婴盐究员、小学教师 @七优 还从实际教学工作经验出发,表示自己更倾向于「人是具备可塑性的」这个观点。


她介绍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个案例:班上有一个腼腆、理解知识较慢、不太自信的男孩子,经过她的长时间坚持鼓励和妈妈的陪同教育,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开朗,学习也有所提升。


她认为,既然先天基因和后天影响都很重要,那我们可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第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要过分夸大先天基因或者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才能好好陪伴孩子成长,给到他们最好的营养。


无论是先天基因还是后天培育,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作为家长、作为老师,如何去看待这二者,如何如衡量和拿捏,一切从心出发,蹲下来,看到孩子的真实诉求,然后用心陪伴,才是育儿的真正奥义。

 

 

03

复旦教授打车证明价格歧视



大数据杀熟和价格歧视,就像一个黑盒子,大家都在谈,都分享了自己经历,但却很难完全证明并改变它。


近日媒体报道,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孙金云带着团队 20 几个人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重庆等城市做了实地调查,打车 800 多次,花费了近 50000 元,写出了 3 万字的打车报告。其中有一点就是关于价格歧视:


如果乘客使用的是苹果手机,就更容易被推荐舒适型车辆;如果乘客不是用苹果手机,就要看他的手机价位,手机价位越高则越有可能被舒适型车辆接走。


此外,「苹果税」还体现在苹果用户比非苹果用户享受到的打车优惠更少。数据统计发现,苹果手机用户平均只能获得 2.07 元的优惠,而非苹果用户平均可以获得 4.12 元的优惠。


人工智能话题优秀答主 @溪亭日暮 分析道:


这位教师在网络营销系统中的用户画像标准可能包括:用户 ID、性别 、性格描述、资产状况、信用状况、喜欢的颜色、手机品牌、手机型号、平时打车的车型等等,有了这些信息,系统就可以针对这个用户,进行「系统所认为的、商家投入产出性价比最高」的精准营销和推荐,有时会表现为「杀熟」。


(当然,他也表示,不能因此一棍子打死「大数据技术」,因为这项技术也有许多正向作用,如掌握业务状态、分析业务潜力、评估业务进展等)


数据分析优秀答主 @空白白白白 则表示,这个例子还是比较缓和的,因为至少是提供不同类型服务,也就是高消费人群享受更好的服务。更恶劣的是价格歧视,就是对同一件商品对不同人群不同定价。


就差异化服务本身而言,根源是不同人对不同事物有不同层级需求,比如,有人就愿意购买豪车,买日日鲜菜品,而有人就接受代步车和快到期的食物。当然,为了解决差异化服务,很多平台就上了个性化推荐,这种推荐机制也或多或少带来了负效应,也带掩盖了一些灰色(不合理)的要价。


差异化确实会带来不好的体验,所以其实电商平台的运营策略会考虑到这个问题。比如,我今天给你发个优惠券,价格 100,你不买。明天发折后价格 90 你还是不买,后天可能又调价了。这样会让用户对打折免疫。所以,算法和策略是结合打的。


其次,随着网络通讯的发达,信息越来越透明,用户也越来越「聪明」,个人觉得这种方式走不长远。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服务好用户,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应该还是要放在打通供应链这个环节上,真正解决民生问题。


人工智能从业者 @留德华叫兽 则更为谨慎地看待这篇报告。他表示,打车软件的派单和定价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运筹学、机器学习算法问题,需要考虑的变量非常地多,如打车时间段、天气状况、甚至是具体到每一秒的供需变化。


从大数据和算法的角度,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同一时间,是相差了 0.1 秒呢?还是 0.01 秒呢?当数据足够大且动态变化的情况下,存在 0.1 秒后叫车时算法匹配已完全不同的可能。


双向匹配是一个指数级复杂度的组合优化问题,数据量一大想找全局最优解在算法和计算资源上非常非常困难。


他认为,在毫秒间便可能瞬息万变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范畴内,想通过几百次人为实验来证明互联网企业确实有「杀熟」有点难。要想知道到底有没有大数据杀熟,唯一的方案即是政府作为第三方审查源代码。



04

中科大 26 岁教授陈杲攻克数学复微分几何领域世界难题


   

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陈杲完成的论文《J 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日前在世界知名数学期刊《数学新进展》在线发表。论文已经引发国际数学界的关注,被美国科学院院士劳森等人第一时间引用。


看到这则消息,小编的感受与这条回答差不多:



还有答主在回答中自嘲说:


本来想答,除了人名,我都看不懂的,但又认真看了一遍,人名我也只认得陈字。


据说,这篇论文攻克了数学复微分几何领域的世界难题,阅读理解难度极高。小李看了一圈回答,发现连数学领域的答主们,都暂时不敢轻易下评论。


数学话题优秀答主 @Yuhang Liu 说明,根据文章摘要,一个重要的推论是告诉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存在第一陈类为负的常数量曲率 Kahler 度量。与此同时他也表示:


不管怎么说,如果你不了解丘成桐做 Calabi-Yau 的结果,以及后来田刚、Donaldson、陈秀雄、孙崧等人做 Fano KE 和 k 稳定性的这段历史,这篇文章以及相关的其他文章对你来说都是没有意义且缺乏动机的,无论他们发了多好的杂志。


虽然数学领域小编看不懂,不过还好还能介绍一下人名:「杲」字念 /gǎo/,有光明、明亮之意。


陈杲的校友 @ttss12248 说起自己对他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在于:他曾经两个月啃完了 Gilbarg 的二阶椭圆偏微分方程。


同样是 20 几岁,为什么人家就这么厉害呢?


据答主 @成大器 介绍,陈杲 14 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 岁就赴美攻读博士,25 岁成为博导,26 岁成为中科大特任教授。


「这么优秀,还不戴眼镜!」


「特别是爸爸引导我自学,让我免于作业的困扰和标准答案的束缚。」陈杲曾说。


「孩子成才,也离不开家校共育,个性化学习也是关键。」陈杲父亲说。在课堂教育之外,陈杲父亲陈钱林着重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律习惯。例如在孩子们读小学后,陈钱林引导他们少做作业,多自学。「儿子读高一的时候,隔天在家自学,读高二的时候,隔周在家自学。他取得的成绩和自主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


总结起来就是:天才陈杲恰好遇到了他的父亲,天才教育家陈钱林,天才之路更加顺畅。





以上就是本周值得关注的热榜精选。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知乎早报」系列专栏文章,每工作日早上八点,深度解读最新热门事件。上知乎关注「知乎日报」,或戳「阅读原文」,每天第一时间获取热门、有趣、优质内容~




知乎神吐槽 | 和异性发生过的最尴尬的事
哪一个时刻让你突然感觉到「生活在中国,真好」?
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照片,其实都是「假的」


点亮「在看」,和更多人一起围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