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 16 年,全网无差评,国产剧巅峰之作到底强在哪里?
本周知乎高分来啦~
快来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经典老剧赏析吧~
《士兵突击》对你有什么影响?
答主:影视圈杂志
这是《士兵突击》总制片人的张谦,多年前讲述《士兵突击》缘起和拍摄经过的一篇旧文。
《士兵突击》的缘起
2004 年 2 月,为创作电视剧《新敌后武工队》,我约见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编剧兰小龙。
虽然因故最终没有合作成,但兰小龙郑重地交给了我一本根据他创作的电视剧本《士兵的突击》改编而成的长篇小说《士兵》,希望听听我的意见。
2004 年 3 月,出差期间,读完了《士兵》。
正是东方欲晓时分,激动的心情很久不能平复。
而后,去了我筹划的另一部剧《幸福像花儿一样》的外景地,电话中与兰小龙确定剧本事宜,方才知道还有一些复杂的版权问题需要解决。
2004 年 9 月,我和兰小龙专程去了上海,与某影视公司协商合作或剧本转让事宜。
承蒙对方热情接待,但却没有任何收获。
兰小龙有些沮丧——他认为我理解这部剧,希望我把这个搁置多年的剧本推上拍摄日程。
我劝慰小龙,一起去了趟月色空蒙的阳澄湖,缓解一下失落的心情。
2005 年 5 月的一天,我在梅地亚饭店与中央台影视部同志商量《新敌后武工队》的播出事宜,兰小龙因其它事亦在。
我远远地看见了角落里坐着曾见过的那家上海公司的同仁,便让小龙过去问问有无什么新的情况——对《士兵突击》我一直抱有一线希望。
10 分钟后,小龙回来,一脸兴奋的表情。
命运之神这时候敲了一下钟——小龙说:该是你的,还是你的。
拍摄前的筹备
与一些投资方、电视台谈合作,他们对这个项目表示了相当地犹疑——认为这部剧不具备足够的商业元素。
我理解他们的考虑,和平年代的军人戏很难拍得好看,再加上地方影视投资公司对现今基层军队的情况不太了解,对这部剧无从把握。
而更主要的原因是当前影视节目的命运被买方市场所决定,那些所谓收视率的要素(明星阵容、离奇故事、男女情爱、宏大场面)跟这部剧都沾不上边。
《士兵突击》描写士兵的成长经历,剧情中没有那种容易引起重视的可观元素,而当时积压在中央电视台的十余部已完成的军事题材剧正排着队等待播出。
如果走更加看重收视率的省市电视台的播出途径,则需要大量的沟通工作,付出成倍的努力。
经过详细地分析和考虑,我依然坚定了信心。
因为除了不利情况外,我认为我们也有着独到的优势:
作为军队影视单位,我们了解基层部队状况,对剧中人物形象有准确的认识,可以把握这部剧的全面品质。
我相信,只要刻画人物成功,这部剧会引起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赢得观众也最终会赢得电视媒体的认可。
更重要的是,前面几部剧《军歌嘹亮》《新敌后武工队》《幸福像花儿一样》的市场探索让我积累了经验,可以调动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考虑中央台和地方电视台的两套发行方案,而不使自己处于被动状态。
同时,也的确有一种悲壮的念头,既然天降大任,那就竭尽全力应对挑战,这么一部优秀的剧作如果不拍出来会是真正的遗憾,对这部剧的未来曲折和艰难我也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明振江厂长、八一厂生产部领导对我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和支持。
这时联系上了远在新加坡的康洪雷导演——我们早就熟稔,之前也曾有数次要合作的机会。
拍摄场地最终确定在了云南,云南有丰富的植被和多样的地貌,每年雨季到来之前的气候也非常适宜拍摄,另外,云南驻军在成都军区管辖范围内,而成都军区电视艺术中心是一个非常有战斗力的单位,多年前拍摄过有着广泛影响的《突出重围》,于是邀请他们也加入进来,共同打造《士兵突击》。
任何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都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创作队伍,经过请示有关领导,我费尽心思搭建了《士兵突击》团队。
导演康洪雷:从以往作品和其本人对剧本的理解,以及塑造人物的功力,当是不二之选。
制片主任辛崇彬:八一厂故事片部原制片处主任,资历、经验都足以服众。
执行导演李义华:与康洪雷导演合作多年,彼此默契,严谨、敬业。
美术高强:八一厂美术师,参与拍摄过大量军事题材影视剧。
摄影王江东: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摄影师,除了技术熟练外,也是全组对云南地区最熟悉的人。
录音李安磊:八一厂录音师,作品获过全国大奖。
这部剧的演员不太好找,因为剧中角色都是部队最基层的官兵,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全国知名演员中很少这个年龄段且适合扮演军人的人选。
执行导演李义华颇费周折地遴选了演员阵容,经大家一起反复掂量,确定了最终人选。
结果证明,每一个演员的角色塑造都非常成功。
而扮演主人公许三多的演员人选迟迟难以确定,这个角色人物性格太特殊,又对这部剧至关重要。
在这期间,总政宣传部艺术局的李洋同志有一天给我打来电话,说刚看了《天下无贼》,建议考虑一下其中傻根的扮演者王宝强。
于是,专门约见了王宝强,聊了一个多小时,我和导演相视一笑——就是他了。
之后,筹备工作进入了紧张的工作流程。
10 月份演员们统统放到了京郊某特种部队体验生活,从站姿、敬礼开始训练,一直到掌握各种武器的使用。
11 月份我和导演、美术、制片主任前往西南地区选景。
先到四川,再转到云南。
期间,我和四川一位朋友驱车 38 个小时,日夜不停走了一遍成都到昆明的路线,深切体会了祖国大西南的辽阔和道路的崎岖难行。
春节期间也没有更多的休息,试装、试妆、道具、枪械的准备等等,临战气氛越来越浓。
2006 年 3 月 10 日,剧组在云南省昆明市郊安宁县水库边正式开机拍摄。
拍摄
最难耐的事情:
云南的气候还是造成了一些麻烦,由于早晚温差大,气流强劲,风沙也了得。
强烈的紫外线,没多久就让大家晒脱了皮,红黑相间。
高原地区对大家的体力是个考验,没走多久气喘吁吁,更不用说军事题材剧需要更多的动态表现。
军区的驻训场是个方圆几十公里很少人烟的地方,对拍摄非常有利,但生活条件而言,是我干这个行业以来所遇到最差的地方。
苍蝇遍地、蚊虫滋扰,伙食采购也困难,制片部门尽了最大努力,大家硬着头皮只求喂饱肚子。
最上火的事情:
制片主任为了协调部队工作,烫伤了后背住院治疗,后又发现腰伤因此发作。
导演给演员作示范,也把腰扭伤了。两位难兄难弟,相携相扶。
我表面上若无其事,稳定军心,实际上心急如焚。
多亏了当地朋友帮忙,找了当地最好的大夫。
康洪雷导演为了尽快恢复拍摄,忍痛接受神医的「非人」待遇,那惊天动地的惨叫声,响彻了剧组驻地。
最无奈的事情:
采景的时候,我走过了一遍四川到云南的山路,我当时还跟剧组主创人员讲,一定要在云南完成拍摄,无论如何不能转场到四川,太危险,周期太长。
为此,我协调军区有关部门千方百计给予保障。
但没有想到的是,一直到快结束拍摄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新型坦克和直升飞机无法从四川调动到云南境内。
2006 年 5 月 3 日,在成都经过了种种努力都失败后,我不得不面临两个选择。
一、不转场,在云南用其他手段(改景、改剧本),降低要求完成拍摄,省钱省力。
二、转场,对全剧拍摄质量有利,但超预算、超周期,尤其是安全问题责任重大。
当时剧组内部分歧很大,需要我下最后的决心。
半夜时分,经过长时间的考虑,我下定了保戏的决心,然后故作轻松地通知了还在云南住院的辛崇彬主任。
话筒中,长久的沉默。
他知道这个决定的分量,我更清楚我们将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包括因此增加的资金缺口当时还没有任何解决办法。
最激动的事情:
一直没有看粗剪的样片,一个是每天忙,更主要的是有些不敢看。
每天着急拍摄进度,既然船离了岸,每天大笔的资金支出,就只有往前走,怕有些不甘的事情发生。
直到一天,经不住剪辑师邀请,便去看了 20 分钟,仅仅 20 分钟,我便借故离开了——样片效果非常好,让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最伤感的事情:
6 月 23 日,全剧最后一个镜头结束在天安门广场,剧情是七连长送即将离开部队返乡的史今班长看一眼首都的夜景。
拍毕,扮演史今的张译依然久久地从剧情中拔不出来。
是啊,在拍摄这部戏期间,张译办好了转业手续,真实的他和剧中的史今都要离开战斗生活多年的军营,而剧组过了这一天,大家也要纷纷离开。
最难得的事情:
通过 106 天的艰苦拍摄,大家从陌生到熟悉,从矛盾到互相理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而我实现了最初的愿望: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摄制班子、拍出了好片子。
后期制作
行百里者半九十,后期的制作反反复复,细致、再细致,修改、再修改。
486 盘的拍摄素材带是平常近 50 集电视剧的数量,对素材精挑细选,初编了 32 集。
音乐由关峡先生创作,这也是继《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他与康洪雷的第二次合作,采用宏大的交响乐谱曲,为这部剧增色不少。
如今,《士兵突击》正像我所期待的那样,有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得到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社会阶层观众的一致喜爱,甚至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都有了广泛的反响。
观众就像喜欢当年八一厂影片中的影星那样喜欢《士兵突击》中的演员们,论坛上很多观众感谢八一厂拍出了这么一部让他们值得一看再看的电视剧。
我相信《士兵突击》会越走越远,剧中所体现的中国当代军人「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会鼓舞所有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发奋努力的人们。
而我们能够不辱使命,完成这么一部被广大观众喜爱的剧,就像剧中许三多说的那样:
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知乎热门文章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