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的天气预报以后有没有可能被取消?

飞春读传 知乎日报 2022-08-26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曾经每日看完《新闻联播》必蹲的电视节目,一定有《天气预报》。


在随手就能拿起手机查看天气的今天,天气预报的存在感似乎越来越弱。


今天知乎答主 @飞春读传 为你讲述天气预报的前世今生,也许你会发现,天气预报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一种意义。


1981 年,罗京预报天气
 


天气预报最初是军事机密


 
天气预报,最初是个关乎国防的国家大事、要事。
 
从诸葛孔明借东风,到二战向日本投原子弹,历史上,每次重大军事行动,无不与提前预知天气紧密相关。
 
我国最早预报天气的机构,叫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于 1949 年 12 月。
 
完全是一个军事机构,综理全国气象业务。结合那时的时代背景,其主要任务,就是服务国防。
 
所以,那时的天气预报,自然也是个涉密的军事范畴内的话题。
 
老百姓出门看天,主要还得凭经验,自测天象。
 
抗美援朝结束后,1953 年 8 月,气象局的军队建制改为政府建制,任务也由服务国防,转为服务经济建设。
 
其名字,也改为中央气象局。
 
1982 年 4 月,又改为国家气象局,并最终在 1993 年,改称中国气象局。
 

1981 年的天气预报



电视上预报天气跟国外学的


 

电视机这个高科技,诞生于 1920 年代。
 
二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已经用电视机进行了演讲。
 
我国电视起步较晚。
 
 
1958 年才开始研制,1960 年代发展,1970 年代时兴,1980 年代,才走入乡村寻常百姓家。
 
与生产电视机齐头并进的,是电视台。
 
有机无台,不叫电视。
 
所以,把天气预报搬到电视机上,必须得有电视机的流行这一基础物质条件。
 
而且,限于时代认知,即便是电视机发展起来了,想要把天气预报移植上去,也是个吃螃蟹的事。
 
事实上,这灵感是来自国外。
 
 
1979 年,中央气象台副台长王世平,随团到日本访问。
 
日本一家气象台热情招待。
 
晚宴上播放着电视,大家边聊边看边吃。
 
这时,节目突然转换:一个小伙子跳出来,对着一张日本地图认真讲解起来,而在场的日本人都立即停止了说话,齐刷刷地看着电视。
 
几分钟后,电视上小伙子讲解完毕后,大家才继续聊天吃饭。
 
原来,这就是日本的天气预报。
 
天气信息由国家部门提供,专业公司制作,放到电视台当成电视节目,通过电视台向公众发布。
 
这种预报方式,产生意想不到的巨大效果,亲眼所见,中国访问团感到十分振奋。
 
回国途中,他们就开始了中国版的电视天气预报设想。
 

1986 年的天气预报

 

最初的播报员不是央视主持人



经过一番运作,1980 年 7 月 7 日,央视版的天气预报诞生了。
 
它的模式、框架,与现在大体相同,但生产和呈现形式,与现在大不同。
 
 
① 主持人最初是从气象台找的
 
因为这事太专业。
 
即便是气象台的帅哥靓妹,也得把专业的气象术语,尽量变成大家能听懂的电视语言来预报。
 
每天下午 5 点,把 24 小时预报文稿写好后,他们再去电视台口播。
 
② 一开始就是直播
 
天气预报一开始就和新闻一起播出。
 
不过,当时不是在新闻后,而是插播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间。
 
时间只有 2 分钟。
 
 
③ 你可能听不太懂
 
和日本的模式一样,也是主持人现场分析解读。不过,用的是手绘预报图。
 
语言方面,气象人员尽管已经转换得很通俗了,但仍然有很多专业术语。
 
「5500 米高空、冷涡、切变线、700 毫巴……」
 
弄得很高大上,听得人懵懵懂懂的。
 

气象台人员在制作节目

 

《渔舟唱晚》背景音乐


 
信息技术催生电视节目形式不断翻新。
 
天气预报也一样。
 
自 1980 年 7 月 7 日天气预报诞生后,它的变革一直就没有停。
 
唯独它的背景音乐,我们从小一直听到大,直到现在。
 
那是源于 1986 年的改版。
 
天气预报的诞生,模仿日本,后来又取经于美国,由气象台独立摄像、制作。
 
 
栏目背景音乐,也是由气象台的人选的。
 
当时,收音机里都是红色歌曲,不太适合天气预报。
 
有人找了一个电子琴版的《渔舟唱晚》,大家一致通过。
 
之所以觉得它 ok ,只是因为当时背景音乐少,此曲「欢快而不闹腾」。
 
后来,此曲一直延续下去,成为天气预报极具辨识度的 logo 之一。
 


首次直播

站在脚印上不能动



将天气预报与新闻联播分割开,将其作为一个独立节目来播,是在 1989 年改版。
 
在 1993 年之前,天气预报基本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1993 年 3 月 1 日起,节目中首次「跳出」了主持人来现场讲解。
 
 
这个主持人,就是宋英杰。
 
在电视上,可以看到他拿一根小指挥棒在地图上指指点点。
 
但实际上,当时制作节目时,他面对的不是地图,而是一块大蓝布。
 
上面啥也没有。
 
 
在蓝布前,他只能凭想象指点地图位置,录像完毕后,技术人员再用抠像进行处理,将其影像合成到大屏幕地图上。
 
因此,宋英杰录播时,必须站在固定的位置进行指点,否则,合成后,指点的地方就与大屏幕的地图不一致。
 
也因此,宋英杰的脚下,有一双固定的鞋印,必须站在鞋印上不动,才能做出合拍的天气预报。
 
 
转眼,天气预报从诞生到现在,已经 42 年了。
 
在拿手机就随时可瞄一眼天气的今天,央视天气预报,仍然是许多人爱看的电视节目。
 
很多老年人甚至每天必看——尽管看了没用。
 
它深入人心,大家都耳熟能详。
 
但是,42 岁的它,幼年的模样,多数人都已遗忘。
 
或者,压根就没有听说过它的过往。
 
你记得的最初印象是啥样?


题图来源:央视天气预报


知乎热门文章


有哪些知识,知道后你的世界马上就不一样了?


什么现在吃辣以后拉肚子的现象越来越常见了?


有哪些「专业知识」对生活帮助很大,但普通人常常不知道?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