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道理你后悔知道的太迟了?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世界越来越复杂多变,很多人尽皆知的道理已经不能帮我们应对生活。
今天知乎答主「慷慨解囊」,分别从自我提升、屏蔽干扰、人际交往几个方面分享一些经验之谈。
希望这些道理能为你拨开云雾,让你更有底气地奔向未来。
「高我法」
知乎答主 @古寺屋 分享了一个能帮助你提升行动力的好方法——高我法:
想要真正改变自己,意志力是靠不住的,研究自己是靠不住的,鸡血是靠不住的,正向激励是靠不住的,做计划是靠不住的。
意志力在神经递质的成瘾神经环路面前不堪一击,而你就算研究透了放纵的根源也没用,该放纵依然放纵,因为「放纵」和「研究自己」在脑袋里各是各的势力范围,不挨着。
鸡血,它除了让你的血沸腾一下之外没任何用;正向激励有那么一丁点的用,但好事的正向反馈都来得很慢,而坏事的反馈则来得很快,所以做好事的诱惑终究敌不过做坏事。
最后,做不切实际的计划除了让自己增加更多的自我否定之外,还能给我们一种正在自律的假象。
但有个方法可以试试——高我法,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演那个人就好了。
高我法可以有效激活大脑的最大潜力——想象力,大脑不会刻意区分想象和现实,想象同样可以刺激神经递质的分泌,所以才有境由心造的说法。
1. 想象一个超级版的自己——高我,他是一个接近完美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具体细节你需要充分想象,这不难,特别是对喜欢做白日梦的朋友来说。
2. 一天中可以无数次地问自己:「高我会怎么做?」然后就这样去做。注意,你要完完全全演高我,时间久了你会习惯的。
3. 每次选择了高我,就在心里给自己发一块金币,反之就扣一块金币,这样你心里的金币数量一天中随时都在波动。睡觉前,你会知道今天赚了多少,其实亏了也没关系,清零就好了,第二天继续。
4. 总结:高我法的核心在于想象,你能想得多逼真,你就可以做得多完美。高我法的关键是数金币,数学成绩不好的朋友会不会有压力呢?
开个玩笑,关键确实是数金币,但忘了数也没关系,总是会忘记的,甚至好几天都想不起这个事,千万不能有心理压力,随时重新清零继续开始就好了。
高我法是我实操多年的方法,它把我提升到了一个以前做梦也想象不到的境界。希望这个方法对你也有效。
这就是我后悔知道太迟的道理,如果我早知道十年,人生一定更精彩。
但你可以立即开始,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祝你成功!
停止担忧!
知乎答主 @大明 分享了一个能帮助你在前行路上排除干扰、消除「噪音」的方法:
停止担忧!担忧会给人一种正在解决问题的错觉,这就导致了虚幻的控制感,让你以为自己正在为解决问题而努力。
究其本质,在担忧状态下,人们常会思考良多。而对人类来说,思考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词语,总是和正面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这便让他们以为这种对结果的高度关注表明了他们的积极态度,相信坚持不懈的思考最终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而后,当人们意识到担忧的危害并设法摆脱担忧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在逃避问题。这再一次把他们拉回担忧中。
最终可能的结果是,他们会设想各种糟糕的结果,对问题解决进行反复演练。焦虑和紧张还会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实现目标的障碍上。
他们会变得极度悲观,意志力和自信心得以削弱,不做任何实质性决定,也不采取任何有效行动,应对问题表现得很差。
一、担忧的主要影响
1. 学习或工作效率减慢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发生在我们大脑里的任何一个认知活动,都是需要消耗注意力资源的。而担忧和愤怒等消极情绪尤其消耗注意力。想想看,你在分析老公是否出轨或者与别人吵架的时候,是不是异常专注。
但我们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导致分配给解决问题上的注意力减少了。解决问题的效率自然降低。
注意力影响效率的关键环节是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心理学的专业名词,意思是暂时保持和存储信息。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做难度完全一样的英语阅读理解时,当状态好、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读完文章后便可以直接选出答案(工作记忆)。
但是状态差、经常走神的时候,可能需要不断查阅原文才能选出答案。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工作记忆。而影响工作记忆的因素之一便是注意力。
2. 高度敏感
担忧除了占用注意力资源,它本身也是一种消极情绪,会干扰我们忽视与任务无关的事情的能力,让我们变得高度敏感。
事实上,担忧让人变得极度敏感,这种敏感几乎可以指向生活的任意方面。
最典型的例子是,临近高考或考研时,经常会有人感觉自己有病。他们报告说经常感觉到身体的某个器官或部位时不时有一阵疼痛感。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疑病。而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担忧和焦虑所造成的敏感。
身体器官或部位的偶尔疼痛其实是正常的,但是因为担忧而变得高度敏感的人便会将其视为疾病。
同时,敏感还会让他们格外注意自己的身体,挖掘并放大了一部分原本根本注意不到的疼痛。毫无疑问,这又加重了疑病。
二、如何解决
了解了以上,该怎么办就不言自明了——停止担忧。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停止担忧?
很多人首先会选择强迫自己不要担忧,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他们不仅无法停止担忧,学习效率反而变得更差,有时候甚至会直接崩溃。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强迫自己不要担忧这种行为本身也是一种消耗注意力资源的认知活动。如此一来,你的注意力便被进一步被消耗。你用在学习的注意力就更少了。学习效率自然降低。
基于此,停止担忧的最好办法就是采取一种不消耗注意力的方式——转移注意力。把对担忧事件的注意力转移到当下的行动上,这样就不会损耗额外的注意力。
同时,转移注意力可以让我们远离消极的情绪,变得平静下来,然后更好地专注于当下的行动上。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人难以利用转移注意力摆脱担忧。原因在于,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在逃避问题。
请记住,我们区分一个行为是不是逃避的主要标准并不在于这个行为本身,而在于我们面对的问题的性质。
对于不合理信念、过度担忧、强迫行为,它们本身就是无价值、无意义的,不需要也不值得我们花费精力去应对。
而对于这样的问题,转移注意力就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有效应对问题的手段。
这就好像,你发现你看完恐怖片后好几天都睡不好觉,但你不需要面对或解决「自己害怕恐怖片」这个问题:你不需要练就一个看完恐怖片还能睡得很香的技能。你只需要远离恐怖片即可。
所以,这里其实涉及到的是「逃避」的再定义问题。
事实上,转移注意力也是应对强迫症的有效方式。强迫思维令人痛苦的原因就是,当事人无法阻止强迫思维。
这个时候,解决问题的简单办法就是不阻止、不对其过度解读,只是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强迫思维转移到其它事情上。
友情也需要经营
知乎答主 @KnowYourself 分享了能帮助成年人有效维护友情的办法:
成年人的友情是需要花精力经营的——说到经营,人们往往容易联想到成人世界复杂的人脉关系和利益往来,但其实不是。
经营绝不意味着世俗和势利,尤其当我们面对「越长大越孤单」的困境时,一段真挚的友情更加需要用心经营。
许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圈子里好像只有熟人,没有朋友了。
我们的日常被工作填满,闲暇时间也习惯了一个人呆着。偶尔想找人聊聊,却发现没有这样一个人存在,于是我们陷入孤独当中。
「越长大越孤单」似乎存在某种必然性。俄亥俄大学教授 William Rawlins 通过访谈发现,25 岁以后,人们交朋友的能力不可避免地退化了。
她问了很多人:你上一次和人成为朋友是什么时候,你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结果很大比例的人都答不出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成年后,依然拥有健康的友情生活呢?
01. 成年后,人们的友情面临着 3 大挑战。
Rawlins 教授归纳出,从 14 岁到 100 岁,人们对于朋友的定义都是相似的:朋友是那些我们欣赏、可以倾诉、可以依靠的人。
但离开校园跨入社会之后,我们的友情生活却遭遇了无法避免的危机。
1. 新的身份改变了生活结构和社会经济地位,也影响了友情。
成年前,在学校和家庭中的位置,带给我们单一且明确的社会身份。
成年后,一方面,每个人自身生活内部结构发生了改变,Carbery(1998)提出,成年后,人们越多参与在其他关系角色中,对友情投入的时间和情感就越少。
比如,白天作为一个「社会人」太忙、下班后可能要陪另一半和孩子等等,生活中能留给友情的时间和精力都所剩无几。
另一方面,新的社会身份给朋友们的社会经济地位造成了差距,给友情增加了同辈压力,朋友们会不可避免地比较谁混得更好、谁的婚姻更幸福。
2. 失去共同的生活,共同话题随之减少。
新身份的转变决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这就意味着,我们与朋友失去了共同的生活。
成年前,由于物理空间和生活的接近性( proximity ),我们经常与同学、住得近的邻居成为朋友,和朋友很多的聊天话题都是从共同生活中而来。
以往我们的友谊,都是从共同的生活中自然发生的,建立和维持友情的成本都较小。不需要付出特别的努力去经营友谊。
成年后,每个人的生活各异,我们和朋友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友情陷入「没话聊」、「聊不下去」的窘境。
3. 三观发展的变化,动摇了友情。
成年前,我们和朋友在很多事情上都保持一致的观点,拥有更多的相似性能够减少朋友之间互动的不确定性,从而享受更舒适和成功的互动。
然而,进入成年,每个人的三观也在发展和改变,我们和朋友在很多事情上都产生了分歧。我们开始对朋友观念上的变化感到犹豫,也感受到彼此的互动不如从前自在。
种种挑战之后,我们曾经稳固的友情变得难以维系。
02. 挑战重重,但健康的成年人的友情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即使很久不联系,也不会觉得生疏见面不尴尬,不用刻意营造什么氛围,和谐融洽在适当的时候关心彼此,但不会干涉各自的生活可能不认同对方的观念,看破不说破,能够理解并接受如果一段成年人的友情具备这些特点,那说明它是健康的。
拥有这种状态的友情的人不会被成年后的挑战所困,依旧能享有朋友之间的美好。
从 Rawlins 提出的友情辩证互动原则中,我们总结出健康的成年人的友情状态所具有的特点,它们赋予了友情中的每个人四对相互矛盾的特权:
1. 独立的自由和依赖的自由
健康的成年人的友情状态允许我们同时拥有这两种自由,一种是在不受友情限制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生活和利益的自由;另一种是在需要的情况下依靠朋友的支持和帮助的自由。
这标志着,也许客观上,我们和朋友无法经常见面和联络的情况依然存在,但这并不会将友情击垮。
因为我们知道,即使朋友不在身边,但 ta 们始终在那儿( be there ),在我们需要 ta 们的时候我可以寻求依靠,而当我们在追求个人生活的时候,ta们也知道我们没有放弃友情,并支持我们。
2. 情感和工具的自由
有人可能会批判带有目的性的友情,认为是在利用朋友。然而,健康的友情状态能够同时将友谊中的情感和工具性连续统一起来,情感可以有意或无意地交流,从而获得无私的关怀或工具性的支持。
比如说,我们遇到困难找朋友帮忙,可以是基于友情本身,也可以是单纯觉得这个朋友有能力或资源帮我解决问题。朋友不会感到自己被利用了,因为我们都清楚友情是互惠互利的。
3. 评价和接受的自由
这两点解释了朋友是如何评价彼此并如何表达的,并以朋友之间关心对方的程度为中介。
也就是说,在健康的成年人的友情状态中,有一种情况是,朋友之间通常不会批评对方的缺点,因为朋友非常关心对方,以至于忽视甚至接受了彼此的缺点。另一种情况是,朋友会表达对彼此的一些看法和感受,却是以一种能够让对方接受的关心的形式。
例如,看到自己明明发福,有的朋友会说:「你一点都不胖好吗?小仙女!」,有的朋友会直言:「自拍都看到双下巴啦,晚上陪你吃沙拉吧。」
好的成年人友情应该自如的在这两种状态间切换。
4. 表达和保护的自由
健康的成年人的友情状态,容许朋友们在保护彼此不受伤害的同时诚实地表达。
Rawlins 发现,当友情中的信任发展到一定程度,朋友们相信彼此说的话是诚实的,同时相信彼此不会因为敏感的话语而伤害对方。
因此,我们敢于说出心事和真相,也勇于去保护交付的真心。
朋友之间灵活地运用这四对特权,去对抗友情变化中的不确定性和过程的不可逆性。追求这样一种健康的友情状态,成年人的友情才更显得独特而值得我们珍惜。
03. 我们该怎样达到健康的友情状态?
关系治疗师 Shasta Nelson 提出了一种健康全面的友谊三角模型:底层是积极性,两侧是连续性和脆弱性。
要想保持稳固的健康友情状态,我们可以不时将朋友摆在这个三角中滑动看看是否缺少哪一点,不让友情滑出这个三角之外,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1. 创造积极性:给友情创造更多愉悦感
虽然成年人的友情大多时候是一起吐槽这个世界,但是没有一个朋友永远想当对方的情绪垃圾桶。
除了约饭聊天、煲电话粥,如果可能的话,可以与朋友一起去尝试一些新奇有趣的体验,或设定一个共同目标,比如约定每年去不同的地方旅游,为你们的友情创造更多愉悦感和新鲜感。
2. 保持连续性:在与朋友的互动中建立规律和书写历史
尽管成年后我们难以和朋友频繁地联系,但是我们可以创造机会保持联系。适当投入时间和金钱,创造聚在一起的机会,从而了解彼此成长的步伐,感知朋友发生了哪些变化;同样可以通过给友情增添仪式感,让彼此在生命中留有重要位置。
此外,保持连续性不意味着强求朋友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要与我们保持一致。没有一个朋友是完美的,包容朋友的缺点,接受朋友与我们不同的看法,不单方面轻易地切断友情的连续性。
3. 展露脆弱性:袒露并分享彼此眼中的真实感受
你可以试着分享一些心里话,交流彼此的脆弱和困惑,当对方看到你的真诚以及对友情的重视,同样珍惜友情的人也会与你进行深层次交流。
这并不是将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相反,是帮助我们厘清友情,增进亲密的机会。
最后,我们想说,如果成年后,生活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但愿友情永远与你并肩作战。
题图来源:《老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