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黄衫探班党史课堂|学生记者讲新闻家党史故事 赓续红色精神

党史衫 协和学院学生记者站 2023-06-27


4月17日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学生记者站党支部

在青年讲解员的带领下

重温革命故事学习英雄事迹

开展“赓续红色基因,传播核心价值”

主题党日活动

现在快和小黄衫一起来看看

大家都学习到了什么吧!


▲“赓续红色基因,传播核心价值”主题党日活动


01

走进邓拓故居




福州乌山脚下有一处幽静的小院

仅有一幢砖木结构两层楼房

楼下中为厅堂,左右厢房

近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邓拓便出生在左厢房

楼斜侧岩石上

有林材镌刻的隶书"第一山房"四个古字



黄以孟老师是福建师范大学离休老党员。当年19岁的宣传兵,如今已经头发花白,90岁的他做了3100多期的板报,有28本底稿,现在,做着居民的“黑板报总编”。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来自协和学院学生记者站学生记者颜至加、方锌妮、王玥、张迅嘉作为本次活动的青年讲解员。在邓拓的故居,方锌妮、颜至加为同学们和黄以孟老师介绍到邓拓是一个集天才的诗人、求实的学者、杰出的新闻记者、具有着丰富情感思想的革命战士。他一生勤于笔耕,曾依靠群众为抗战办报,一手拿笔,一手拿枪,英勇斗争。他还强调记者“应该学习做雄鹰,而不能做‘长脖子老等’。”他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期间,每年总是抽出一定时间,到下面去深入了解一些重大问题,认真解剖,写出精彩的通讯和有分量的文章。

“新闻宣传采访一定要落到实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近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邓拓就是从文笔、新闻方面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从抗美援朝的战场办到小区的宣传栏黄以孟老师坚守着新闻宣传工作,在与同学们交流时依旧饱含激情,为同学们讲述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革命先烈们为国奉献的英勇事迹,对于新闻宣传工作他表示要对将理论学习融合实际,将为人民服务作为首要任务,为国家做好宣传工作。

“杨根思在险境中抱着五公斤的炸药包,点燃了引线就冲向敌人,与敌人同归于尽。”黄以孟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战场中与他同一连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人在阵地在”的英勇事迹和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等革命烈士的故事。“我们不仅要缅怀烈士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更要学习他们身上团结、奉献、无畏勇敢的精神。”黄以孟老师告诉同学们,“当今时代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满足,我们的青年们也应该加强爱国爱党思想。”





(黄以孟老师与同学分享经验)


看完这些是否还有些意犹未尽呢小黄衫准备了解说词帮助大家更认真的学习从而对邓拓同志和新闻宣传工作有更深刻的了解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是邓拓故居。邓拓故居位于福州市的乌山脚下,又称“第一山房”。这是因为邓拓故居它原有的范围较大,正好包容了乌山三十六奇景中的两大奇景:次鳞台和长乐台。鳞次台的巨岩上摹刻有米芾行书“第一山” 三字,故被称为“第一山房”。

接下来让我们往前进入“第一山房”。首先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块巨岩上刻的诗文是清朝诗人林材的诗—《楚麓材偶题》,他是嘉庆年间的一位文人,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首诗其实是在描绘此地的地势凶险。接下来大家再往前走便能看见的两块岩石,其中一块刻着的是邓拓的行书诗,这首诗是当时他跟青年报社前社长杨树弘同志在聊天的过程中应他的要求写下的一首诗,他的夫人非常喜欢这首诗,所以在邓拓逝世20周年的时候请人帮忙刻下;另一块则刻的是林材的隶书“第一山房”。

接下来大家从我们的左手边向下走,看见的那座连着门斗房的一座二层木结构楼房就是邓拓生平的展览楼。当时的邓拓就出生在这栋楼的左厢房,他在这里度过了他青少年的时光。

这栋展览楼一共分为A、B、C、D四个厅,分别从四个不同的方面来展现邓拓作为一个集天才的诗人、求实的学者、杰出的新闻记者以及具有着丰富情感思想的革命战士的形象。

现在大家进入楼内看见正厅中间嵌着的那个浮雕头像,就是邓拓。旁边还写有他的诗句,写的是“发奋挥毛剑,奔腾起万雄。”这是先生写的《勖报社诸同志》。

位于我左手边的是A展览厅,A厅是以青少年时期的邓拓为主线,讲述他成长的过程。

邓拓先生1923年曾在一中就读,因为他是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所以在他5岁左右的时候,就开始接受了启蒙的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滋养。严正督学的家风为他接触“五四”进步思想风气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大家可以看到,我手指的这首诗,《读罗隐<咏蜂>七绝有感》就是他中学时期写的诗句。

这边是他在中学时期他接触到的一些进步书籍。在阅读进步书籍方面,他也常前往林则徐祠堂、戚公祠进行寻访与学习。包括他后来与傅衣凌等人组织成立了“野草社”。

当时他17岁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攻读(政治法律系/社会经济学与英文),写了《别家》这首诗,这也是他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30年的时候,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化名丁炳根。入党后,邓拓一面在大学读书,一面从事工人运动。

后来在1932年在参加上海纪念广州暴动5周年游行时,他不幸被捕,在狱中慷慨写就《狱中诗》。诗中的“廿年浮沧海,正气寄玄黄。”以及“大千枭獍绝,一士死何妨!”两句,道出那种浮舟沧海,立马昆仑的气概,而诗中的风骨更令后人敬佩。

1933年在他父亲与叔父托人多方努力下他被保释出狱。他把在狱中的苦闷和愈发坚定的革命信念化为方块激昂的文字,自编成集为《南冠草》。后来在福建事变失败后,他就来到上海来避居,在河南大学也有就读过,这里有展出他当时的毕业论文。抗战爆发后他就奔赴了晋察冀边区。而这些就是他的少年时期的经历,年少时知识储蓄也为他后来在抗战时期从事宣传工作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请大家随我移步至B展览厅,B厅的主题是“烽火硝烟的报人”。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邓拓转入晋察冀边区党的机关报《抗敌报》担任编辑部主任,积极宣传抗日讯息,鼓舞人民,打击敌人。这首诗就是门口的那首诗,他是在创刊一周年的时候作的诗。这边的一个轻便印刷机是当时编曲的一个劳模发明的,当时他带领报社同志,组成游击办报队伍,用毛驴驮着改装的小型铅印机,转战于太行山中,坚持办报。只要在一处能停留十几小时,他们就快速收发电报,编写稿件,突击排印,用文字的力量积极抗日。

那我们接着看下去,《晋察冀日报》在十四年抗战中,培养出了一支文化大军,为新中国新闻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新闻人才。但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也牺牲了20多位同志,当时邓拓听到上前线采访的记者司马军城同志不幸牺牲的噩耗,含泪写了《祭军城》一诗。其中“塞外征魂心上血,沙场诗骨雪中灰。”一句极为深挚。令后人读来心痛,如泣如诉。这首诗既是奠祭亡友,也是激励来者,表达了抗战志士悲壮的情怀与不屈的信念。这边还有一首诗是他写给夫人丁一岚的定情诗。这些也都是他的一些诗集跟社论。

(1940年初,《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邓拓任该社社长兼总编辑,后来由于日军的扫荡出版报纸十分困难,但他仍不避艰险,带领战友坚持出报。那时他有一首《勖报社诸同志》的诗:“笔阵开边塞,长年钩剪风。启明星在望,抗敌气如虹。发奋挥毛剑,奔腾起万雄。文旗随战鼓,浩荡入关东!”文人以纸笔为剑,直击敌人的思想中枢;以纸笔为矛,巩固国家的思想堡垒,而这些也反映了办报宣传在抗敌中的作用。)

接下来请大家移步到楼上。

沿着楼梯向上,首先在正厅展示的是一些邓拓曾经书写过的作品。(大家可以参观一下)

接下来在我的左手边就是C展览厅,C厅讲述的主要是邓拓作为一个和平建设时期新闻事业的践行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成就。

1956年,邓拓主持《人民日报》进行了全新的改版,他要求改革后的报纸要多反映现实生活,多报道工农战线的成绩和建设者们的战斗生活。这也是解放以来党报新闻改革的第一次重要尝试。

不过1966 年文化大革命前夕,邓拓为了以生命维护革命者的尊严,含冤去世,终年 54 岁。

在他离世后,后人对他的追思不减。请大家向前走,位于我右手边的就是D展览厅,D厅的主题就是“追思记忆,英灵永存”,在大家面前展出的这些就是邓拓曾经书写的字、创作的诗歌和书籍、编辑出版的报纸清样,还有邓拓用过的钟表、钢笔等生活用品,以及悼念邓拓的挽联等多件文物。1978 年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邓拓的寃假错案得到平反,追悼会于 1979 年9 月 5 日下午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礼堂隆重举行。

曾有人形容他“挺笔荷枪,清风傲骨”,而我们也能从邓拓同志的革命实践和人物事迹中切实体会到当代革命者高尚的品格和气节,那种坚贞不渝,注重名节,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精神也十分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弘扬。

(邓拓故居解说词)


小黄衫记得

黄以孟老师在分享交流时说过这么一句话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目的和初衷

便是将所学知识结合于实践

从而达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效果

深刻学习先驱前辈的同时也在提升自身的素养

在建党一百周年这伟大庄重的一年里

大家应该和小黄衫一起学习党史、牢记使命


02参观林则徐纪念馆


离开邓拓故居

同学还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

在青年志愿者的解说下学习到林则徐的生平简介



林则徐是清朝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从贫困中开始,在清贫中度过,一生为国为民做了很多大事,同时又甘愿坚守贫困,可谓才德兼具。他进行的虎门销烟,让国人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也让他成为了真正的民族英雄。

在青年志愿者的解说中,同学们学习了林则徐的禁烟过程。原来在禁烟之前,林则徐无惧外国列强的威胁以及内部官员的舆论,主动将禁烟的大任揽在自己身上,不惧权威,最终得以实现虎门销烟这一壮举。了解到这些,同学们心中不免对林则徐产生崇高的敬意,与此同时也对纪念馆中的毒品科普进行了认真的学习。





(志愿者与同学们解说中)


03参观林觉民故居


党日活动的最后一个行程

大家来到了林觉民故居

同时也是冰心故居进行参观学习



此外,同学们还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林觉民故居,在林觉民故居里青年讲解员王玥、张迅嘉为同学们生动讲述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牺牲小家幸福的英勇事迹。

在两位青年讲解员的讲解下,同学们对林觉民的认识更加深入,从只在书面学习到结合历史文献、参观真迹,通过这样的方式,深刻了解革命时期革命英雄的历史事迹。






(青年讲解员讲述林觉民故事)


不知道大家是否对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英雄林觉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呢下面通过学习这段解说词来更加全面的认识他吧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林姓大宅,1887年,林觉民就出生在这里。

大家面前所见的是明清时期建筑,坐西朝东,有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白色的围墙,两头飞起的屋顶,两扇朱红色的大门,一边写着“林觉民故居”,一边写着“冰心故居”。在广州起义失败后,林觉民先生的父亲——林孝颖为了逃避清兵的追杀迫不得已将房产出卖,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于是冰心的祖父便买了这所宅院,冰心也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快乐的童年时光。这也就是这所宅院的意义之特殊。

走进大门,跨过第一进来到前院,我们可以看到正中院落里便是林觉民的半身铜像。林觉民是闽县人,也就是现在的福州市区,是辛亥广州起义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 13岁那年在被迫参加童生试时,在试卷上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转身离去。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字号“天外生”他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

那院墙上还挂有故居简介以及建筑结构图,大家可以简单浏览。再看右侧的景观石上刻有文字:一座宅院,两位名人。绿色字体为“同一片屋檐下先后走出两位大写的人,一位为砸烂旧世界而英勇赴死,一位为建造大爱屋而毕生从文,一位秉血荐轩辕的男儿志投绝笔为檄,一位为照亮人类的生命路举橘燈为炬,前者觉民为有牺牲而永生时年廿四岁,后者冰心为有爱心而长寿享年一百岁。”

正厅

过了第二进之后我们经过这个长廊就来到了第三进。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正堂,在林觉民的《与妻书》中也提到“后街之居,入门穿廊,过前后厅”,那现在我们的路线也是如此。一眼看去,正屋楹柱上有篆书对联:“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那里面还有一副对联:“興寄東山兼北海,人非西蜀即南陽。”这里的“东山”指东晋政治家、军事家谢安,字安石、号东山。“北海”指东汉文学家孔融,因他曾任北海相,故时称其为“孔北海”。下联中的“西蜀”、“南阳”出自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再往里看一幅“松鹤图”居中,两侧则是祖训“立修齐志,存忠孝心”的堂联。堂联下面摆放一个八仙桌和香烛台以及分列两旁的雕花座椅。接下来大家可以自行参观一会儿。

在正堂的两旁是几间不大的房子,以前呢分别是林觉民父母和家人的居室,现在已经成为陈列展室,接下来我带大家一一了解。

陈列室二

在陈列在柜台里的是林觉民《与妻书》的真迹,而旁边这幅是真迹复制放大版,以便大家更好的观看。

当时啊,青年林觉民要立志报国,林孝颖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于是他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林孝颖觉得儿女情长能对林觉民有所牵绊,但没有料到这一招歪打正着,成就了一桩爱情佳话。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四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知书达理,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但他们二人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即便当时家境清贫陈意映也觉得心满意足。1907年,林觉民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并加入了同盟会。而他的妻子也是在家苦苦等待,那林觉民当时也是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年春天,林觉民回国,之后他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运输时林觉民决定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年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深夜,林觉民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

陈列室一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的枪声响起,下午5时30分,在激烈的巷战中,林觉民腰部被子弹击中,受伤力尽的林觉民被俘。年仅24岁。广州起义失败后,有传言说抓获了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觉民。一天夜里,有人将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用一张方巾写下的《与妻书》塞进陈意映家中,当她看到方巾上丈夫的手书,悲痛欲绝萌生了自杀念头,之后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一年后,因为思念林觉民过度,郁郁而死,那一年,她才22岁。

书房、卧室

再往后走,我们来到后院可以看到林觉民夫妇的铜像,在石桌前读书探讨,妻子陈意映的手搭在丈夫的肩膀上,可以看出两人感情很好,恩爱有佳,这也算是他们二人平时相处的缩影。婚后他们称叫这座楼为“双栖楼”,只因二人期望比翼双飞。楼前有陈意映亲手所植的林觉民最喜欢的芭蕉与梅花。再往前走,便是林觉民的书房,里面是林觉民夫妻的卧室,墙上挂有两人的照片,左边是林觉民,右边则是他的妻子陈意映。这里有卧室简介大家可以浏览一下。

林觉民先生作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牺牲者,在他极其短暂的一生,锄强扶弱,救护民众,从容就义。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样的英雄更值得我们铭记。

(林觉民故居解说词)


通过本次党日活动

每一位同学都收获满满

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对本次学党史的心得吧


“在准备讲解稿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对党史的学习,”作为本次青年讲解员方锌妮说道,“林觉明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传承,邓拓的雄鹰记者的精神状态值得我们学习,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时刻警醒自己,学史力行,传承红色精神。”

“听青年讲解员讲述新闻工作者邓拓的故事,我不禁感佩邓拓的才学以及他对新闻工作的奉献。”管理学系2019级工商管理专业刘梦卿说,“我们作为校园学生记者也应刻苦钻研新闻业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新闻观,不断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素养。”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本次党日活动以学生为主讲让青年学生主动认知、深入学习党史,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引导学生们从党史教育中汲取革命英雄事迹的精神力量,激励学生党员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赓续红色精神,凝聚时代力量。



学四史、守初心、担使命

深入红色基地,学习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以上就是小黄衫在本次党日活动中学习到的知识

不知道大家是否和小黄衫一样果实累累

快来评论区与小黄衫分享你的收获与感受吧~


往期回顾

(点击查看更多)


小黄衫课堂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_____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A.五卅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C

你答对了吗,快来评论区讨论吧~



图片 | 摄影部 刘梦卿 翁柏杨

视频 | 影像部 张芷昕 宁玮

撰稿|采编部 陈晓鸿

编辑 | 新媒体运营部 李凤婷

校对|新媒体运营部 张迅嘉 何雨桐 谢加敏

责编|刘宝飞(师)

协和学院学生记者站 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