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 · 连载】“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
中国提出的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众多,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政治制度、文化、宗教差异较大,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目的和利益诉求也不相同,其复杂性和面临的挑战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区域经济合作。作为发起人和主要推动者,中国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面临的各种挑战,做好顶层设计;进而加强与各国之间的协商交流,彼此增进互信和共识,走出一条创新的区域合作模式。
(一)政党制度的冲击
政治是利益集团博弈的最终表现。“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国际化、长期性的特点,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标。这必然会引发沿线国家国际环境的变化,进而引起其国内利益的创新分配。在选举制度下,“一带一路”建设项目难免会成为政党政治的牺牲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实行政党选举制度,执政党在台上执政,反对党在野“监督”致使许多重大的内政外交政策往往由于朝野斗争而缺乏延续性。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生的交流与合作多半都是长线的,而一些国家受不成熟政党政治影响的相关政策却是短线的,这种不匹配对经济带建设的顺利实施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复杂的大国介入关系
“一带一路”需要东亚、南亚、中西亚、欧洲等60多个国家共同构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同区域之间、不同政治联盟之间的分歧、矛盾和冲突的制约。由于当今主要的政治经济大国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一带一路”中,例如,欧盟于 2007年6月通过了“欧盟与中亚新伙伴关系战略”,积极开展对中亚的投资,并在人权、环境、水资源等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2011年美国政府提出将世界与阿富汗连接的“新丝绸之路计划”,目的是争取阿富汗邻国中亚国家的支持,促进贸易、能源出口、投资与和平。2014年,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签署欧亚经济联盟,推动货物、服务、资金和劳动力在新联盟中自由流动。一旦“一带一路”建设触动到这些大国的既得利益,毫无疑问它们必然会运用其强大的政治影响进行干预,很可能造成合作项目流产。中吉乌铁路计划被俄哈吉塔铁路计划所取代就是一个例子。因此,处理好中国与其他大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关系,降低政治风险,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
(一)中亚地区仍然面临着安全挑战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环境,然而,来自中亚的安全威胁却不容忽视。中亚是多种思想、文化、宗教相互作用的交汇点,也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思想、宗教相互冲撞最激烈的地区之一。这里民族成分复杂,生活着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民族和部族。长期的贫困和外部干涉,很可能导致阿富汗境内的冲突升级,导致伊斯兰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溢出”, 影响中亚的稳定。 此外,中亚国家间存在不少边界不清的飞地,和水资源分配等无法解决的问题,不时剑拔弩张,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与各国进行政策协调的难度。例如,2014年1月11日,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因为沃鲁赫飞地争端而发生武装冲突。令问题更为复杂的是,一些沿线小国为了自身利益,试图在大国之间寻找平衡,人为地制造矛盾和冲突,加剧该地区的紧张局面,增加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障碍。
(二)南海岛屿纠纷尚未解决
中国-东盟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时,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与挑战。中国与海上邻国之间的岛礁和海域划界争端,就是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在资源稀缺的年代,海洋蕴藏的巨大资源,令不少海路沿线国家滋生出无限膨胀的欲望,不择手段扩大自己对海洋资源的占有权,这就是中国与一些南中国海国家屡屡发生岛屿争端的根源。近些年来,中国被驱赶和扣留的渔船和渔民数量之多,被罚款数额之巨,堪为世界之冠。2013年,菲律宾就与中国的南海争端提出13个事项,诉请国际海洋法仲裁庭裁决。此外,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区外大国也不断卷入,浑水摸鱼,进行各种遏制中国的军事演习。加剧了南海岛屿争端的火药味。这就要求中国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处理海洋纠纷,综合使用外交、经贸、军事等手段,遏制其他国家采取单方行动改变现状,积极推动与邻国的岛屿归属和海域划界谈判。中越已达成北部湾海域划界协定,中韩达成“尽早解决中韩海域划界问题”的共识。
(一)制度安排和统筹协调难题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多边外交的舞台,也是一个经济国际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坚持包容互利的原则下,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协调,往往会遇到文化冲突和障碍。欧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表明,缺乏主权让渡的一体化进程往往是不稳固的。意识形态、民族、文化、种族的差异是“一带一路”建设必须直面的现实,中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发起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理所当然应该有大国的担当。在经济上欢迎各国“搭便车”、“搭快车”的同时,文化上如何能够让沿线国家认同中国的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对璀璨的中华文化心生敬仰,需要进行大量的制度建设和统筹协调工作。
(二)文化软实力不够强大
海上丝绸之路曾经使中华文化传播丝路沿线国家,其中包括儒家思想、律令制度、汉字、服饰、建筑、货币,甚至伦理道德、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等。由于西方文化的长期侵略和扩张,目前周边国家比较认同的只是中国的硬实力,中国的文化、货币等软实力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如何将和谐、道义等中国文化的精髓,转变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强大软实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民心相通的互信基础亟需夯实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面对中国的经济优势,他们普遍都有一些顾虑。例如,部分中亚国家认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更有利于中国而不是本国;部分东南亚国家则担心伴随中国投资而来的是大量中国廉价商品,当地就业机会可能会减少,甚至环境会受到破坏;还有一些国家对中国扩大地区影响力感到威胁。尽管中国在增加人文交流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然而,客观上存在的利益、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仍阻碍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如果不采取措施,多渠道建设民心相通工程,增进政府、民间各多层次的互信,“一带一路”建设这一长期、巨大的计划,就难到达理想的彼岸。
总之,“一带一路”是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流通、民心相通”史无前例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相当一段时间内将面临着交通、通信等硬件设施缺乏、法规政策不兼容,缺乏政治互信等挑战,同时,地缘政治风险居高不下,文化宗教冲突、恐怖主义风险亦不容忽视。因此,商业机构应强化相关的风险控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沟通磋商,充分发挥多边、双边、区域、次区域的合作机制和平台作用,扩大利益契合点,推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编辑|陈沈佳
周一“宏观经济与政策”、周二“商业银行与财富管理”、周三“金融稳定与金融监管”、周四“国际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周五“互联网金融与资产证券化”、周末“好文荐读与读史”。查看更多学术成果可登录IMI官网“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