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荐】如何看待L型经济走势?

2016-06-20 IMI财经观察

IMI副所长宋科近日在《当代金融家》刊文针对我国当下L型经济走势发表评论。他指出,U型,V型和L型三者经济运行态势的区别在于经济落入低位后所经历期限长度的差异,其中L型意味着经济将以低速平稳运行相当长的时间。历史上的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国家在经历经济的高速增长后都经历过L型走势,但其均依靠结构性改革实现了转型。所以经济增速下降时期,只要能把握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就有机会完成增速的提升。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过度投资和高杠杆带来的过剩产能和新风险使得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反被拖累。所以在当今环境下,解决供给侧、结构性和体制性的问题,才是经济稳定的根基。

以下为文章全文:

5 月9 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对权威人士的访谈《开局首季问大势》,这是自去年5 月以来权威人士第三次以此方式把脉中国经济。文章明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 型,更不可能是V 型,而是L 型的走势。这个L 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这是本文最重要的表态之一,代表了中央高层对于中长期经济走势的最新判断和权威定调。在经济学上,U 型、V 型和L 型代表着相应的经济运行态势。三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经济在落入相对低位的运行区间后所经历的期限长度有所差异。U 型走势意味着经济增速明显下降并在底部持续运行一段时间后再缓慢回升至前期高点,V型则触底即反弹。而L 型的底部时间最长,经济将在相对较低的增速上长期保持平稳运行。确认L 型经济走势,意味着我国经济将在中长期内处于“低位”均衡的状态,充分体现出中央高层忍受改革阵痛的定力和加快推进经济改革的决心。未来几年,我国“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在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市场化红利和城镇化红利都已经逐步消退,而新的改革红利尚未完全释放的情况下,经济增速必将进入中期降档阶段,期间经济波动呈现小周期变化。即便有反弹和回落,幅度也不会太大,总体上是一种相对“低位”的均衡。即便如此,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绝对增速和增量来看,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处于绝对高位。事实上,历史上多数国家在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之后均面临增速换挡,并在不同时期走出了L 型态势。美国在1985 至2005 年保持年均5.8% 的增长,而后于2006至2015 年转入3.3% 的增长区间。日本1951至1973 年间实现高达9.3% 的年均增长率,1974 至1990 年跌至3.7%,而后又长期保持在1% 左右的水平上,且不时出现负增长。德国分别在实现了1951 至1965 年的6.6%,1966 至1978 年的4% 左右的年均增长之后,80 年代又再下台阶。其他如韩国等赶超型经济体同样也曾走出过L 型经济走势。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失速或者说落入L 型的底部之后能否通过主动改革来找到新的增长引擎,从而实现经济增速下台阶、经济结构和质量上台阶的目标。比如,日本、德国、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适时推进结构性改革,均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走上了技术创新驱动的道路。但是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以及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却由于来自经济和政治等层面的种种原因错失时机,从而长期陷入低水平、低质量的增长陷阱当中。不难看出,经济增速下降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借机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完成初步的积累之后,经济结构优化应当优先于经济增速提升。在前现代社会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最强的经济体,直到1820 年,仍然占全球GDP 的1/3。但是,若论GDP 结构,中国与英国等经历了工业革命的国家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彼时,英国已经实现机器生产,开始向西欧大陆输出钢铁、蒸汽机、铁路、车辆等产品,而中国依然还是手工制造,出口的产品还限于茶叶、瓷器、丝绸等。即便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重拾增势的情况下,长期靠过度投资和高杠杆拉动经济的“老办法”,产生了大量低效或无效供给,不断催生新的风险,形成大量的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却始终无法真正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更为重要的是,在确认L 型走势的同时,权威人士再次明确了我国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而不是周期性的情况下”,解决供给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才是经济稳定的根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如此,优化经济结构这个长期历史命题才会得到有效解决,我国经济也才会呈现出更为均衡和健康的增长态势。

编辑  齐涵博 杨肯来源  当代金融家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央行2016年宏观经济形势预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显著反弹
人大校长刘伟撰文谈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和主要任务
余永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需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央行报告:2015年以来稳健货币政策主要特点的回顾
美联储加息何尝不是“皇帝的新衣”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王兆星、埃德蒙、苏宁、任志刚、李若谷、亚辛·安瓦尔、李扬、汉克、夏斌、陈云贤等10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6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互联网金融”、“银行与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