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卢锋:中国G20新思维
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与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峰会)上做了多次致辞演讲,这些讲话内容阐述了正确分析与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新思路,强调了和合共生与“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的包容发展新理念,凸显大国经济政策内外衔接贯通的立场,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中国G20新思维体现十八大以来中国决策理念方针的演进特征与内在逻辑,显示中国经济外交战略的基本取向,对G20杭州峰会凝聚共识与合作行动发挥了引领作用。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卢锋从G20新思维角度对G20进行了全方位解读。首先是客观认识形势并把握世界经济阶段性特征。“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是对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提出的全新总体诊断。世界经济经历深度调整,原因不仅在于危机前扩张期失衡因素需经历逐步化解阶段,也由于主要发达经济体危机后主要采用量化宽松刺激政策应对困境增加全球经济复杂化因素,还与大国经济力量消长派生“世界经济版图持续变化和全球增长动力大转型”时代特点有关。
其次,G20杭州峰会提出的标本兼治药方,突出体现为更加重视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次把G20常备经济政策工具从货币、财政政策扩展到包括结构性改革政策。
G20强调互利与合作,推动包容和发展的共识,中国推进国际治理结构改革,注意依据客观发展需要在存量完善与增量创造之间保持合理平衡,特别重视维护与增强布雷顿森林体系支柱性机构——WTO、IMF等多边机构的作用功能,体现了大国担当与合作立场。
倡导G20包容发展理念与国内弘扬共享理念显然衔接贯通。在相互依存联动的全球开放经济环境中,关键大国能以包容合作的天下情怀为本心,将内外政策衔接贯通形成互动合力,必将有助于为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治理结构演进提供现实驱动力。
以下为文章全文:
全面准确分析世界经济形势基本特征与根源,是制定G20有效战略与政策的认识前提。重新审视世界经济形势,是中国G20新思维的一大亮点,也是G20杭州峰会的重要成果。
早先G20峰会对世界经济形势比较侧重短期分析。最初两次峰会即华盛顿与伦敦峰会期间,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震荡状态,峰会主要关注如何遏制全球经济下滑势头。2009年9月匹兹堡峰会以后,对经济复苏短期制约因素关注成为峰会分析世界经济形势基本视角。G20杭州峰会延续重视全球经济复苏增长的政策立场,同时调整形势分析视角并提出全新判断,提升了对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阶段性特点的认识,加深了对经济短期困难结构根源的理解,为应对策略与发展理念调整做了重要铺垫。
首先是客观认识形势并把握世界经济阶段性特征。习近平主席在杭州B20峰会主旨演讲中指出:“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G20杭州峰会公告也指出:“我们相聚在世界经济版图持续变化和全球增长动力大转型的重要时刻。这一转变带来挑战和不确定性,同时也蕴含机遇。”上述高度凝练的概括表述,传递20国领导人对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判断的重要变化。
“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是对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提出的全新总体诊断。深度调整与弱势复苏相互联系,弱势复苏是表象而深度调整是根源。世界经济经历深度调整,原因不仅在于危机前扩张期失衡因素需经历逐步化解阶段,也由于主要发达经济体危机后主要采用量化宽松刺激政策应对困境增加全球经济复杂化因素,还与大国经济力量消长派生“世界经济版图持续变化和全球增长动力大转型”时代特点有关。
重新审视形势还表现为在直面现实困难同时重视分析其深层根源。习近平主席指出:目前世界经济“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反复动荡、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等多重风险和挑战。”G20杭州峰会公告也指出:“经济增长仍弱于预期。金融市场潜在动荡、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贸易和投资低迷、一些国家生产力及就业增长缓慢等下行风险犹存。地缘政治走向、难民增加以及恐怖主义冲突等挑战导致全球经济前景复杂化。”
然而全面分析经济形势,需看到短期需求不足与增长乏力表象背后的深层根源。习近平演讲指出了部分长期性和结构性原因,包括“上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增长动能逐渐衰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尚未形成势头。主要经济体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增长率下降,给各国经济社会带来压力。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此外目前世界经济处于格局版图变迁与增长动能转换阶段,这个变革重组阶段派生的“挑战与不确定因素”也会对经济增长带来制约。
正因为后危机时期经济增长后劲不足是多方面综合原因的结果,应对措施就不应止步于仅针对短期需求不足实施刺激政策,而要同时着力解决制约长期增长的深层结构因素,在找准病灶基础上“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让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G20杭州峰会提出的标本兼治药方,突出体现为更加重视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次把G20常备经济政策工具从货币、财政政策扩展到包括结构性改革政策。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开幕词中呼吁:“二十国集团成员应该结合本国实际,采取更加全面的宏观经济政策,统筹兼顾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政策,努力扩大全球总需求,全面改善供给质量,巩固经济增长基础。”还把“结构性改革”与“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革命”一起作为《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的基本概念。
习主席闭幕词中指出“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运用好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等多种有效政策工具,向国际社会传递二十国集团成员共促全球经济增长的积极信号。”G20杭州峰会公告指出:“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加强政策设计和协调。我们决心将各自以及共同使用所有政策工具,包括货币、财政和结构性改革政策,以实现我们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性增长的目标。”G20峰会就结构性改革纳入基本政策工具框架第一次达成共识。
习主席在峰会闭幕词中所概括的杭州峰会五方面重要共识,不同方面内容组合搭配也体现标本兼治的政策取向。其中“继续加强宏观政策沟通和协调”,表明G20成员国将继续通过加强宏观政策沟通协调助推经济增长,维护与巩固全球经济复苏势头。同时强调针对长期增长制约因素发力,通过“创新增长方式,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具体而言,“支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创新,推动创新成果交流共享。”
领导人重要共识既重视“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这两大引擎的作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又着力谋划推进“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同意继续推动国际金融机构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加强落实各项金融改革举措,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为全球经济长期稳健强劲增长夯实治理机制与能力基础。这些标本兼治措施系统全面、重点突出、有经有权,拓展了G20形势分析视野,充实了常备政策工具箱,提升了这个全球经济治理重要平台的战略主动性与前瞻性。
经济格局快速演变环境必然要求与时俱进地调整改善全球治理结构,国际金融危机从反面凸显改革完善全球治理结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中国作为今年G20主席国与当代重要新兴大国,在积极推进改革完善全球治理结构方面具有特殊责任,G20杭州峰会更是在推进金融经济治理改革完善方面取得多项进展。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推进国际治理结构改革,注意依据客观发展需要在存量完善与增量创造之间保持合理平衡,特别重视维护与增强布雷顿森林体系支柱性机构——WTO、IMF等多边机构的作用功能,体现了大国担当与合作立场。
例如G20上海贸易部长会议通过《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与《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两个文件,代表G20贸易投资政策合作机制化进程取得重要进展。《贸易增长战略》强调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维护与提升WTO在世界贸易规则制定中的中心主体作用,要求区域贸易协定增加透明度以确保与多边规则一致性。这次会议还首次将跨境投资议题纳入G20合作范畴,就制订一份非约束性的全球跨境投资指导原则达成共识,同样体现通过倡导透明多边体系规则促进跨境投资增长的开放立场。
完善国际货币金融治理架构则是G20优先合作领域之一,中国担任G20峰会主席国后重启2014年后暂停工作的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与各成员国密切合作在扩大SDR的使用、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推动IMF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等方面实现一系列新进展,把G20改革完善国际货币金融治理架构工作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这些议题特别重视围绕完善和加强IMF为核心的国际金融治理架构展开,同样体现中国参与全球金融经济治理创新时奉行的互利共赢合作立场。
习近平在2013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主旨演讲中指出:各国应维护和平,“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这次B20峰会和G20峰会讲话又多次指出:“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开放为导向,坚持理念、政策、机制开放,适应形势变化,广纳良言,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建议和诉求,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共享为目标,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
针对现实需要中国近年倡导推动建立新机制,如三年前习近平倡导推动“一带一路”合作规划与创设亚投行,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与积极响应。习主席强调:“中国倡导的新机制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提升包容发展在G20峰会议程中地位,推动G20峰会凝聚包容发展共识,是中国G20新思维的又一重要内容。通过中国作为主席国积极引领与G20成员国的密切合作,G20杭州峰会接受了把传统“强劲、可持续与平衡增长”三要素增长政策表述,拓展为“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四要素目标定义。
习近平在B20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消除贫困和饥饿,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国际社会的道义责任,也能释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他在G20开幕式致辞中指出:“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包容性发展。……把发展置于二十国集团议程的突出位置,共同制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同时,我们还将通过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提高能源可及性、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青年创业等方式,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和不平衡,使各国人民共享世界经济增长成果。”
习近平在G20闭幕式致辞中再次指出:“我们决心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让二十国集团合作成果惠及全球。我们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突出位置,第一次就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同意推动《巴黎协定》尽早生效,发起《二十国集团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和《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将为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为全人类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习近平G20新思维特别重视包容发展,既有对发展理念根本原则考量,也有源自对世界经济具体形势分析的现实针对性。普惠共享无疑是经济发展基本取向与根本目标,倡导包容发展与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普遍价值观兼容一致。如2015年12月1日中国成为轮值主席国时习近平致辞指出:“各国发展水平有高有低,但发展的鸿沟只能缩小,不能扩大,发展的成果只能共享,不能垄断。二十国集团应当继续致力于使增长更具包容性,从而惠及面更加广泛,通过实际行动减少全球发展的不平等、不平衡现象,使各国人民共享世界经济增长的红利。”
倡导包容发展同时具有现实针对性。事实表明,如果很多国家发展进程受阻,甚至陷入动荡与混乱局面,特定区域经济发展以至经济全球化大局就难以维系。如果世界范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少数国家政策对广大发中国家带来过大负面外溢效应,也会对全球经济稳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就发展潜力而言,通过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激活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潜能并进入起飞轨道,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活力与新动力。
大国外交是内政的继续,经济外交是国内发展战略的延伸。中国发展正处在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水平迈进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中国发展潜能释放对世界经济发展全局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发挥中国与国际社会合作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特殊能动性,把十八大以后中国决策层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论断与谋划转换为G20转型新战略元素,在对内对外发展战略之间建立衔接贯通的逻辑联系,是理解中国G20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线索。
倡导G20包容发展理念与国内弘扬共享理念显然衔接贯通。习近平指出要让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为实现共享理念,中国提出消除贫困政策目标,承诺在十三五规划时期实现几千万生活在贫苦线以下人口全部脱贫。同时致力于让人民共享公平优质教育、共享平等就业创业、共享社会保障、共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多方面权利。国内共享与全球包容理念之间存在清晰的政策逻辑。
G20杭州峰会倡导辩证分析经济形势与制定标本兼治政策,与中国决策层对后危机时期对中国经济走势演变特点分析研判有关。随着近年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十八大以后中国决策层审时度势谋划长远,把经济方针从一段时期比较倚重需求侧宏观调控转向更加重视改革调整与需求管理相结合的政策组合,去年底进一步提出在适度提升总需求同时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G20杭州峰会凝聚结构性改革共识,彰显中国大国经济方针内外衔接贯通特点,有助于在国国内改革发展与全球创新增长方式之间形成积极互动关系。
又如中国十三五规划以“创新”作为五大理念之首,与G20杭州峰会就创新增长方式达成重要共识形成内外呼应。十八大以后中国致力于进一步提升全方位开放水平,积极参与推进不同层面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制度规则建设,与中国利用G20峰会平台积极推动重振贸易和投资努力一脉相承。中国利用自身发展阶段优势,在全球各地特别是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合作实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此为背景推动G20杭州峰会就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达成共识以造福全球经济,显然逻辑一致顺理成章。
在相互依存联动的全球开放经济环境中,关键大国能以包容合作的天下情怀为本心,将内外政策衔接贯通形成互动合力,必将有助于为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治理结构演进提供现实驱动力。这也意味着,中国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具有对外与对内双重意义,即不仅对全球创新增长方式与完善治理架构做出大国贡献,而且会对国内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增强和平发展道路信心产生积极影响。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埃德蒙、陈云贤、汉克、李若谷、李扬、马德伦、任志刚、苏宁、王兆星、吴清、夏斌、亚辛·安瓦尔等12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7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IMI所长、联席所长、执行所长分别为张杰、曹彤、贲圣林,向松祚、涂永红、宋科任副所长。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