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造牛市去杠杆是条不归路
IMI顾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扬出席10月27-30日在北京举行的“2016中国金融年度论坛”,并就去杠杆问题进行发言。他表示,去杠杆在理论上有五种方式:偿债、利用通胀稀释负债、销账、重估价值和增加产出降低杠杆率。此外,杠杆也可以“转移”,通过发债将居民、企业部门的杠杆转移到财政部门在短期或许能有效,但是不能超出限制;另外通过央行印钞购买杠杆在短期也可能有效,但长期可能有危害。利用转杠杆的方法降杠杆,需要注意五点:转杠杆同时需要推进企业改革、国企民企共同对待、推进市场化、有法可依、考虑国际投资者的需求,提高实体经济。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上午好,我是这个论坛的老客户,很高兴再次应邀参加。今天15分钟,我只讲一件事就是“去杠杆”。
现在中国的债务问题高企,危机以来一直受到世界注目,因为这次危机就是高杠杆危机,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现在转到新兴市场经济和发展中国家了,中国尤其突出。对中国债务问题一轮一轮地炒,最近又掀起了一个新的炒作。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必须有明确的回答。
今天我大概列举一下有哪些去杠杆的办法,以及这些办法在理论上是什么性质,以及如何在中国实施。
第一个办法就是还钱,你不是负债高吗?我们去杠杆就是还钱,可以卖资产去还负债,这个办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危机中是不行的,一是危机中的资产价格会缩水,二是如果大家一起卖资产,本来很值钱的资产,价格就会集体下跌。理论说得很正确,逻辑上非常完美地解决去杠杆,但是行不通。
第二个办法就是造成通货膨胀,用通货膨胀来稀释负债的价值,这也是世界各国通常做的。但现在通货紧缩的局面下,通货膨胀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第三个办法销账,现在有很多不良资产,有很多的债务,所谓杠杆率高是债务占GDP的比重很高,我们把一些债务消掉可以吗?理论上可以,实践是万万不可行的,因为这种去杠杆的办法直接破坏了市场的纪律,如果我们就为了去一个杠杆、解决一点债务问题,就把40余年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而且正在完善中的市场制度给冲垮的话,得不偿失。
第四个办法就是让现有的金融资产的价值重估,说白一点就是股票价格上涨,股票价格上涨了,投资者手中的财产性收入会上升,财产会增加,通过这样一个计算会有降杠杆的作用。但这是一条不归路,其本质是用金融泡沫替代了金融杠杆。从去年5月到现在,我们见了两个事件,一个是股市、一个是房市,这里面都有去杠杆的意图在,但是我们看到了一地鸡毛,杠杆去没去不是特别地清楚,但泡沫出来了。这个办法也不可行,但有些国家是可行的,比如说美国,美国去杠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去杠杆效果比较明显,美国危机八年与美国股市涨了八年是密切相关的,但这个条件在中国不具备。
再一个,去杠杆一直都是在“分子”上打转转,可不可以通过扩大份额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呢?当然可以,就是增加GDP,就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这应当说是治本之道,但是得看你用什么方式来保持经济增长,如果用传统的、不断刺激需求的办法来保持经济增长,那是万万不行的。因为传统的资金需求无非就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增加了财政赤字,无论是增加货币供应还是财政赤字都是提高杠杆的办法。如果我们要在整个杠杆率的分母上下功夫,如果我们要想用扎扎实实的经济增长来达到降杠杆的目的,那只能是老老实实地转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不要太多依赖那些需求增长。
当然这是说去杠杆,现实中还有几个转杠杆的。一个转杠杆的办法把居民或者企业的杠杆转到财政手里,因为各个不同的部门对杠杆承担的程度、能力、影响是不同的,如果说某个部门杠杆太高,转到其他部门可不可以呢?是可以的,转到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出钱把它买进。这个短时期是有效的,但是财政部门如果拿到这样一些东西之后,他通过什么方式为他筹资呢?一个传统的方式是征税,增加收费,在经济低迷的时候也是万万不可行的,于是财政就发债,发债也是有限制的,于是像发达国家就出现了很多财政赤字,我们这边其实也遇到了,越来越强地对政府发债能力的限制,所以这个做起来利弊得失也还很难说。
再一个转杠杆就是中央银行,中央通过发行钞票,利用发钞票的能力来购买这样一些杠杆,但短期内是有效的,长期内也是有害的。现在世界各国在这次危机中都通过中央银行来去杠杆,确实做到了,把别的部门的杠杆做到了,但是自己的杠杆率提高得不得了。中央银行首要的任务叫做恢复正常,就要收表,降杠杆率,才发现也许降非中央银行的杠杆率很困难,降中央银行自己的杠杆率有可能是更困难,现在实际上是两难的境地。
最后一个可以转移的办法,依赖市场的债转股,这个理论上是一个办法,但是这个债转股也有可能变成了“逃废债”的通道,债转股已经折腾好几次了,曾经都变成了一些企业恶意“逃废债”的手段,现在中央可能注意到这个事情,现在债转股在非常严的限制下进行,如果我们想用转杠杆的办法来降杠杆,至少有五个要点:
1、去杠杆、债转股的过程要同时是企业改革的过程,必须要反复强调的是,解决金融上的问题一定不能以损害经济体制,使经济走回头路为代价。
2、既然是全社会的事,国企、民企必须同等对待,国企有杠杆高的问题,民企也有这样的问题,杠杆高是整个经济体的问题,应当同等对待。好在最近中央下了一个文,关于要破除民营企业原罪问题,这个实际上是非常厉害的一手。
3、要市场化,刚刚赖董事长说到他们做的不良资产没有经过评估,按照名义价值就拿过来,这不是市场价值,应该重新定价。
4、法治化,要依法有据。
5、我们在市场经济体过程中要考虑到国际投资者的一些需求。其中有一种是有效的,老老实实把经济搞上去,不能依靠传统的需求端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只能老老实实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任务应当是很艰巨的。
谢谢各位!
丁志杰:构建互利共赢的中国——中亚货币合作模式
易纲: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
夏斌: 中国经济崛起,需守住底线,加快改革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建立健全适应互联网金融特征的监管体系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埃德蒙、陈云贤、汉克、李若谷、李扬、马德伦、任志刚、苏宁、王兆星、吴清、夏斌、亚辛·安瓦尔等12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7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IMI所长、联席所长、执行所长分别为张杰、曹彤、贲圣林,向松祚、涂永红、宋科任副所长。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