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 | 伍聪:如何在有效监管下推进金融创新—兼谈侨兴私募债逾期事件

2016-12-30 伍聪 IMI财经观察

金融创新与一国经济的崛起与发展密不可分、相互促进。今年9月,中国版CDS将面世,意味着中国市场在金融创新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中国版CDS对于激发金融市场活力意义重大,但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监管要求。IMI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伍聪梳理了国际上CDS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并以日前招财宝的侨兴私募债逾期事件为例,比较了招财宝产品与CDS的区别及其潜在的金融风险大小。同时,对有效监管下推进中国的金融创新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丰富国内债券市场的层级性,二是强化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三是完善将来的中国版CDS的市场环境和相关制度配套。

原文:

从长期的视角来看待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大国的金融创新几乎总是与其经济崛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17世纪末,英国建立全球最早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资本、燃料和动力,成功实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19世纪头号强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创新建立全球最为成熟的投资银行体系,通过资本市场为新技术、新经济融资,推动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20世纪头号强国。对于处于弯道超车、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如何鼓励金融创新,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这是中国发展中亟需解答的“真问题”。

令人鼓舞的是,中国政府和市场在金融创新上又迈出了新步伐。今年9月23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信用违约互换业务指引》、《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业务指引》等的公告,意味着市场关注已久的中国版CDS将面世。中国版CDS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丰富市场参与者风险管理手段,完善市场信用风险分散、分担机制,是助力中国经济金融转型的重要工具。

一、国际上的CDS:本质是金融创新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Swap,CDS)又称为信贷违约掉期,是目前全球交易最为广泛的场外信用衍生品。信贷违约掉期是一种价格浮动的可交易的保单,该保单对贷款风险予以担保。举例而言,市场上有申请贷款者(A),放贷者(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B),保险提供者(C)。A向B申请贷款,B为了利息而放贷给A,放贷出去的钱总有风险(如A破产,无法偿还利息和本金),那么这时候C出场,由C对B的这个风险予以保险承诺,条件是B每年向C支付一定的保险费用。如万一A破产的情况发生,那么由C补偿B所遭受的的损失。

显然,CDS是一种金融创新,它通过让违约风险透明化和标准化,推动融资市场的发展。这种创新对融资的促进作用在JP摩根于1994年推出该产品时就体现出来。JP摩根银行当时打算向埃克森石油公司提供48亿美元的贷款,但埃克森石油公司面临因石油泄漏而受到50亿美元罚款的可能,所以JP摩根银行为防止埃克森因支付罚款而无法偿还贷款,便把这个信用风险卖给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一旦埃克森无力还贷,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帮助偿还JP摩根银行。这个模式的成功,促进了CDS市场的飞速发展。于是,各种形式的CDS越来越多,价值越大。到2007年底,CDS市场价值达62.2万亿美元,甚至超过国美国房市的总值。而且,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CDS市场规模仍达近40万亿美元。

二、国际上的CDS:用不好会带来风险

CDS用得不好,也会带来风险。这是因为,买卖协议只是基于违约事件,不需要和违约资产直接挂钩。也就是说,卖家可能基于较小的违约金额收取较少保费用的同时,却可能承担赔付全部资产损失的责任。再加上,占CDS市场大部分的、与资产毫无关系的投机者(即“裸”CDS)的介入,使得同一份资产理论上可以支持无限份买卖协议,从而放大卖方的赔偿风险。因此,如果CDS的卖家不能甄别初始信贷的风险大小,就可能出问题。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AIG就因为之前卖出大量CDS给雷曼兄弟公司等,而差点倒闭;再如,持有几十万亿欧元CDS风险敞口也是德意志银行近年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德国政府推出禁止裸卖空主权CDS的法案,也说明国家层面也高度关注CDS的风险。

实际上,与所有的金融创新一样,CDS是个收益和风险的平衡体。既不能说CDS完美无缺,也不能简单地把CDS等同于风险。用得好,CDS可以促进融资市场的发展;用得不好,CDS可能成为风险放大器。因此,为发挥好CDS的长处和控制好CDS的风险,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要有效识别和防范信用风险,并有相应的机制来防止信用风险的传染和放大,尤其是在关键环节有化解这个信用风险的能力。

三、侨兴私募债逾期事件:与CDS无关

日前,招财宝的侨兴私募债逾期事件,引发了关于招财宝与CDS的关系广泛关注与讨论。笔者对招财宝的业务模式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与美国金融危机中的CDS进行比较,以期在管控金融风险的同时,不会误伤金融创新。

有人曾认为CDS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笔者认为,正如“好瓶装烂酒”,CDS仅仅是工具而已,是金融创新的好酒瓶,只不过装了劣质资产,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美国次贷危机最主要的几个原因:第一,金融机构在房价上涨的趋势下忽略风险甄别职能,甚至在没有首付的情况下给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的人群购房提供全额贷款,滋生巨大的风险敞口,在房价下跌时暴露。第二,金融机构从1次到N次,把次贷反复分拆成“高级债”和“低级债”,即所谓的CDO,把次贷风险杠杆放大。第三,评级机构忽视风险甄别功能,盲目给层层包装后的理论上的“高级债”高质量评级,误导投资者。第四,很多金融资产短融长投,埋下流动性风险。第五,保险公司(如AIG)出售基于违约事件的保险(CDS),因为CDS和风险资产不直接挂钩,一份资产可以支持无限量的CDS合约,把保险公司的风险敞口急剧放大。因此,次贷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房价下跌,但劣质金融资产+风险甄别缺失+期限错配+杠杆放大的诸多因素的结合是造成危机的根本原因。

那么,招财宝的业务模式是否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笔者认为不会。这是因为:

第一,招财宝变现贷的风险敞口是锁定的,而不是类似于CDS的风险敞口是没有上限的。“变现贷”是借款用户以自己在招财宝平台持有的指定理财资产(类似资产收益权质押),发布借款申请,由保险公司提供还款保障措施。决定风险敞口的是一级变现产品,这部分变现金额的损失是保险公司需要赔付的最大上限,不存在类似于CDS放大卖方赔偿风险的情况。换言之,保险公司赔偿了这部分损失,就化解了风险。此外,“变现贷”不是加杠杆,只不过是既定固定收益在后续投资者之间的再分配过程。

第二,招财宝平台的增信机构提前介入借贷交易来识别和化解风险,这与CDS只是在事后分散和转移风险是不同的。招财宝的借款人和投资人在达成借贷协议之前必须有担保。也就是说,没有增信机构的介入和担保,就不会有招财宝产品。招财宝引入增信机构就是识别风险,并做好消化化解风险(由增信机构兜底和化解风险)的准备。而CDS则主要是在事后介入分散风险,而不是一开始就识别风险和准备化解风险。

第三,招财宝平台上收取的保费是锁定的,而不是类似于CDS支付的保费可能会大幅上升。增信机构收取的保险手续费率基本是固定的。而CDS支付的保费会因为市场对被保机构的风险判断变化而出现大幅上升,从而大幅增加参保机构(继续购买CDS的机构)的购买成本,引发连锁损失。

第四,招财宝平台上的参加者都是中小投资者,而不是类似于CDS的大机构投资者。招财宝的投资者中没有机构投资者介入,没有大规模集中撤资风险,这与CDS的大量机构投资者同时成为买家和卖家有着很大不同,不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上述招财宝的产品与CDS的重大差别,决定了招财宝的产品不是CDS,也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把招财宝的产品简单类比于CDS,某种程度上既可能高估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程度,又可能高估了这个业务的风险。实际上,我们在强调管控风险的同时,应该更多地鼓励中国的新型金融机构以点带面、从点入手开展新的金融业务。任何创新都如襁褓中的婴儿,应该给予呵护,切莫无意中误伤,切莫忽视其背后的巨大动能。

四、中国版CDS的未来之路:有效监管下推进创新

随着中国信用债违约风险暴露的增加,“打破刚兑”是必然的,市场上非常需要一个信用风险分散的工具。将来发展中国版CDS任重而道远。

一是丰富国内债券市场的层级性,为将来发展中国版的CDS提供扎实基础。多元化、完善的债券市场是推动CDS发展的必要前提,而我国国内信用债券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同时,引入更多的债券投资主体。当前投资主体单一,主要是商业银行,不利于信用衍生品的发展。因此,在完善信用类债券发行的同时,应当提升债券市场的层次性,并鼓励多元化投资者的参与,有助于分担市场风险。

二是强化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防止将来中国版的CDS过度交易和投机。将来的中国版CDS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目的是推动市场更有效率,将风险转移到能够承受该风险的市场参与者。但是以CDS为基础的复杂衍生品市场,将使得市场的债务关联更加错综复杂,增加了金融风险的传导性。应当加强对CDS衍生产品的监管、透明度与信息披露要求,防范市场通过衍生品复杂化而掩盖风险。

三是完善将来的中国版CDS的市场环境和相关制度配套。比如,完善信用环境和评级制度,推动CDS的合理定价;完善会计、资产评估和拍卖制度,为CSD簿记和转让提供保障;完善CDS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保障投资者权益等。

编辑  韦祎 郑晓雯

来源  光明网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李扬: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中的基准体系

何青:摆脱依赖,防范企业债务风险

夏斌解中国经济“迷局”:正在着陆的过程中

徐忠:金融安全是改出来的,不是保出来的

李一衡:全球增长放缓与负实际利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埃德蒙、陈云贤、汉克、李若谷、李扬、马德伦、任志刚、苏宁、王兆星、吴清、夏斌、亚辛·安瓦尔等12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7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IMI所长、联席所长、执行所长分别为张杰、曹彤、贲圣林,向松祚、涂永红、宋科任副所长。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