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沙龙系列 | 稳健与积极的再平衡——从数字货币的设计思路到央行的策略建议
3月9日,OKCoin(币行)副总裁兼首席研究员段新星受邀参加“IMI-瀚德Fintech沙龙”,并发表“稳健与积极的再平衡——从数字货币的设计思路到央行的策略建议”的主题演讲。他在演讲中指,比特币通过其底层技术区块链,建立起一个基于密钥而非账户,同时去中心化没有中介机构的体系。具有这些特性的体系对于银行的清算结算有很大的变革意义。区块链技术更适用于具有去中心化、跨节点、资产属性的操作。央行所提的数字货币与现实中的非主权数字货币有所不同,强调“一币两库三中心”的构架,同时对数字货币的特性和主要内容归纳为“四可三不可”七大特点。对于发行数字货币,央行要持有积极又谨慎的基本态度。
“媒介即内容”,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这种全新的网络基础设施,必然带来上层革命,重塑金融及货币。正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书籍出版、音乐分发、商户交易的传统模式,所以我们应当“积极的拥抱”。同时,总体框架中的诸多属性,例如“可离线交易”,是模拟纸币,需要移动终端、近场通信的支持,这在传统依赖链上交易的非主权数字货币例如比特币、以太币中是无法实现的;“可控匿名”必将带来“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及监管节点的引入;共识机制,为防范作恶需要改竞争记账为协作记账。这一系列更适合于现实的改造和设计,都需要央行的数字货币策略上,积极的同时秉持审慎,防止冒进。
以下为演讲全文:
一、比特币体系的特性
关于数字货币,民间数字货币有比特币等形式,其与央行发行的国家主权货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英国央行前行长,货币政策专家Mervyn King,在其著作“The End of Alchemy”中提到一个有趣的话题,在与中国央行官员交流接触中,中国央行官员质疑专家并未弄清货币政策运行逻辑,却试图主导未来的策略走向。由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引出有关比特币及其内在机制的探讨。
早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现被称作“比特币之父”的中本聪发文,首先提比特币和区块链的概念。通过每日用户交易量增长指标的变化,我们可以观察比特币和区块链的整个发展轨迹和前景。2009年至2017年3月7日,该指标从0逐渐增至 32万左右,并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它的公有链上进行交易,这个数字仍在持续上涨。中本聪的论文有两大创新性成果,一是比特币和竞争币,二是提出了区块链,这种没有网络运营商或者仲裁者的新的运营机制。但当下人们讨论区块链与数字货币,并非直接使用中本聪创造的上层的现金系统;往往更关注区块链这个层面:包括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票据系统,企业开发垂直应用,都在考虑如何把已有资产数字化,上链并且融入监管。
现将关注的焦点转到底层区块链的技术上。区块链底层技术主要是指区块链上的一个单独区块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以一个简单实例来描述人们接触区块链时现实情况。通常在一个比较简单的区块里,有未经花费的输出UTXO,包含交易的基本信息:交易内容、交易地址,发送地址、交易额度、找零额度及接受地址等。这其实就是比特币在现实中运用的具体状态。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通常认为这个过程是十分自然普通的。由于丝绸之路、国外交易所漏洞、以及频繁爆出的黑客使用比特币勒索的场景,大众常常认为比特币是缺乏安全性的,与危险、不安全相关。但从一个黑客的角度,使用比特币却是极度安全的资产,极大的保护了他的隐私和权利。否则为什么使用比特币,而不是人民币、美元账户来接受资产和转账呢呢?
让我们用,一个极端反面的案例子来看这个问题。当今时代的大数据和数据分析技术可能使得一位刚刚进行了高额消费的顾客,例如刚买了一套西城区的房子,就会接到其他营销人员推销产品的电话骚扰。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源在于当下我们使用的货币系统,必须建立在对第三方中介信任的基础上。第三方中介提供服务之前必须搜集除了交易之外的个人信息,例如姓名、工资、信用、住址、手机号、身份证号等。而你的信息暴露给第三方后,就不可避免的面临失控的风险。那么这种信息的提供是否是交易真正所必要的?在2009年的那篇文章中,中本聪深刻反思了这个问题。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情况是,在菜市场进行一百块现金的面对面的粮油交易的过程中,我们无需知道彼此的任何身份、信用信息,但这个匿名的交易依旧极度安全。那为何在网络却无法实现?第三个例子是,尽管非常小的小额支付有时候是非常有必要,但我们却无法依照按量计费的原则,实现一个机器向另一个机器发送额度极为微小,例如一亿分之一的人民币和美元的交易。这主要是因为按量计费的原则下,如此微小的额度只会使用几百字节的网络流量,因而无法进行做包或者计费。但却要消耗中介机构一次转账的成本。这种怪异现象的根源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交易需要一个中间机构,如果需要中间机构承担这个传输和支付的流程的话,那我们必须向该中介机构支付费用才可完成交易。
通过这些例子的角度,重新去思索比特币,会发现其首先是一个完完全全不基于账户的系统,相对的,比特币是基于密钥或说基于钱包,是一种点对点的交易系统。举个极端的例子来描述比特币这些特性。用比特币洗钱的不法分子,正是通过将私钥变换得到公钥,在进行变换之后将钱包地址和公钥公布,使得这个账户成为不法钱财的汇集账户,但该账户并不跟任何其他账户绑定,完全独立,因而无法被监控。
但尽管如此,这个过程还是有交易信息暴露,监管机构可以了解到交易的地址和验证节点,但无法追溯交易者身份。监管机构可以搜集掌握的信息,做成数据库,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具体的分析鉴定出最后的结果。这实质上是官方与非主权的货币形成了一次非常严谨的博弈,此时有很多极客群体进行反击,发明了Zcash。即在这个系统中对于公开的公钥和地址信息进行再一次加密,使其变成一个随机的地址信息,人们无法从公开的内容里面得到任何有效的信息。整体来看,无论是比特币还是Zcash,这些体系都是一种基于钱包,基于密钥而非账户的支付体系。我们只需要一个密钥就可以逐步推演出来公钥从而生成对外的地址。这是比特币此类数字货币体系的第一个特性。
比特币的第二个特性在于去中心化,没有中间机构。在中本聪设计的比特币诞生之前,非常多的电子货币都失败了。中本聪总结这些电子货币失败的原因根源在于其体系往往依赖于一个中心方或者中心的节点,一旦该中心方和操作节点失效,则整个系统就会完全崩溃。截至3月7日下午,整个比特币区块链的节点基本上有6101个,这是属于密密麻麻的分布区,其中美国1677个,德国1100个。每一个节点都在实时收取全球比特币网络信息并进行验证。比特币运行过程中,任何一个节点出现故障,其他节点可以立刻补充起来。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下载比特币的全球总账本信息,从而使得自身拥有一个节点,这是分布式系统的极致情况。
这些特性对于清算和结算有何意义?传统的银行体系下,跨银行之间的转账和清算过程,涉及机构多且十分繁琐复杂。但现实中我们去商店购买东西,实际上是线下清算、结算、支付一次性完成。比特币和区块链也是仿造这样一个过程,使清账对账压缩到一步完成,每一个节点都实时完成。央行副行长曾提到比特币这类非主权货币与传统支付宝和微信不同,微信、支付宝中的余额是基于发币置于银行的一个记账单位,是M1,但比特币直接是电子现金,是M0。
中本聪设计的系统,实际上是一种加密网络。我们最先运用这个加密网络的领域就是数字货币,相当于把线下的数字资产绑定,将它表征成一个数字资产,“塞”到这个加密网络里。第二,数字货币里包含着最原始的概念,就像一个柜子若想打开它,要有公钥和密钥,两个都复合,才能把这个柜子打开进行一系列的编程操作。这个概念给予了一些人以启发,设计一份对赌合约,例如国际大选中赌特朗普赢或希拉里胜出,可以同时锁定赌局双方一部分的资产,选举结果公布后,将资产划到胜者账户。区块链与比特币的内在思想是一样的,可以通过比特币是导出整个区块链的思想。在此过程中,首先,支付是结算过程。其次是一个实时的资产传递的过程。因为各个节点无需太多中间机构去做不断的传递性的验证。再次,是进行全局的状态记录,在6000多个节点上,所有的账目、流水信息,都是全节点上公开备份,相当于一个全局状态表。另外,以前编程操作只能在一个笔记本上进行操作,现在可以在整个可信网络上进行和约编程操作,这其中包含了智能和约的概念。最后,将以上过程拓展为更丰富,更完善的结果,在比特币这个公链上有更多区块链的发明出来,是一个非常健壮,不断发展的结构。
二、区块链的适用场景
什么更适合做成区块链?传统的互联网上发布的文字、语音、图编信息往往比较散乱,没有规则。但是整个区块链的网络是一个非常强规则的网络,每个固定时间进行信息更新,再通过模块,定期把错误数据删除掉,保持最长的链并且在整个强规则的网络中,有时需要调用个人资产进行编程智能合约。整个网络从时间延迟、规则遵循、消耗的角度来看,是一个非常昂贵的网络。
第一,整个区块链是比较适合于资产属性的操作的模式,如此才可以回收成本。所以使用区块链去做一些跟资产属性严格相关的高价值网络比较容易成功。
第二,区块链更适合于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现今很多做境内支付产品,例如跨行转账很多都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国内已经有支付宝、微信等“中心协调者”产品,区块链在这个领域的用武之地不大。但是放在跨境支付的场景下,例如从马来西亚银行向菲律宾的银行汇款,首先要经过收款方,再通过多个中间机构等,最后到对象国家接款方,会经过一系列的中转环节,产生高额的手续费。现状是全球没有一个金融机构把各个国家小的金融机构和组织累计起来,这是区块链的用武之地。如果已经有中心化完成这个过程,那么再用区块化完成就显得重复多余。
第三,如果将区块链看成数据库,区块链适用多个弱信任的节点写这个数据库的操作。举例来说,将区块链运用到积分系统,如果只有单一节点,例如只针对工行的用户积分兑换领域,那么使用区块链就显得有些大材小用。但如果有跨多个节点的积分系统,相当于一个通用积分,例如某一个集团下属有车企和航天企业,这两类不同企业的企业积分可以互换,打车积分与商业积分可以互换,这种跨信任域场景下使用区块链去沟通不同节点更为合适,相当数据节点不同对等方可以进行操作。
三、我国数字货币之路
央行的科技司副司长姚浅及央行清算中心官员王永红在其所著的有关数字货币的文章及演讲中提到“一币两库三中心”的概念。
一币特征。非主权数字货币的发行是基于算力,这个体制并不符合央行面临的现实,货币的发行是根据其自身的货币计划来确定,比如说以1:1的比例用数字货币替代流通的人民币,销毁一亿人民币,再将人民币的纸币对等生成一个代表一亿人民币的数字团,把其作为数字货币。央行会拥有自己的数字货币发行库,换言之,通过央行机制,根据央行货币计划来集中的统一发行它的数字货币,而不是根据以往的共识方法来生成。
两库特征。整个比特币网络的各个节点是对等的,这意味着央行可以使用这个技术将直接发行到数字货币到个人账户。但这相当于个人对央行产生了负债关系,另外数字货币与纸币将在很长时间内共存,这二者的关系该如何协调?数字货币是作为纸币的补充形式,亦或是选择二者并存的二元结构?央行到商业银行,数据银行库又该如何生成?央行可以根据各个银行的要求,可以将数据银行库存在本地或央行。这便是两库的概念生成。
三中心特征。整个非主权数据货币为保护用户隐私,实质上采取了强匿名机制,但这种机制使得,整个比特币网络的账款数字网络基于密钥而非账户,密钥的丢失后果十分严重。因为整个机制是私钥生成公钥,必须有私钥才能接触到钱包内容。这种机制对于整个的国家货币而言是不可以接受的。央行提出数字货币要“可控”,出于保护的目的,除了货币当局以外任何参与方或者任何商家是不能够作为参与方加入,但是央行自身必须有注册中心,且必须要掌控有关数字终端持有者及对应的现实人身份的信息,这又可称为“可控匿名性”。后台自愿,后台实名加之大数据分析中心,这些理念都符合监管的要求,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以上是数字货币系统。往下构建即是移动终端的相关概念。
在相关文章和演讲中还提到,非主权数据货币的整个网络是基于私钥和密钥的,但是数字货币的设想中若个体想拥有数字货币,必须满足“四可三不可”的要求。可流通,可存储以及可离线交易性,这意味着数字货币通过电子设备进行交易时,可以不与主机,不与系统,不与网络进行连接,不用通过邮件或者有线设备交换信息,而是完全根据纸币、物理货币推导而来。基于移动终端,在手机里植入相关芯片使不通过网络,可以实现两张卡之间的进行数字传输。从一点介入网络,把整个信息更新到网络上,这也就是移动终端和客户端安全芯片的作用,最底层是用户,这是目前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系统的实现架构。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推动了整个纸币往数字货币的发展的动力实际上与推动整个出版行业,唱片行业,音乐行业的动力是同一性质的。实质上是一种新的载体出现,上层链条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比如使用音乐磁带的时代,音乐产业的状况,与当今时代使用在线APP的音乐行业业态自然有翻天覆地的区别。同理,加密网络的出现一定会促进上层的变化。对待这种变化,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去研究、探索这个技术。
同时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条件的限制。央行的数字货币的发行还会有很远的路要走。首先,想让数字货币达到纸币的效果,使用终端必须要有全面的网络覆盖。例如中国的青藏高原的网络覆盖仍未实现,因而个人终端联通不上网络,进行点对点的在线数字货币操作是一个难题。其次,加密和安全层面,比特币之所以遭受诟病与其底层技术无关,而在于上层钱包交易的问题,一旦终端破解对于国家信誉有一个严重的打击和损失。最后,数字货币并不能照搬现有任何一种系统,此前出现的整个非主权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网络,有很多特质并不适用于主权货币。
传统的区块链网络里,是通过竞争来记账,掌握了一半账户的用户可以篡改账本。在传统的区块链是一个公有链,但是央行通过商业银行发行数字货币必须要有准入的节点,相当于整个链从共有链变成联盟链的结构,从竞争记账变成协作记账的结构。虽然用数字货币有种种好处,比如说可以强有力的监控信贷体系的创造货币过程。但原有的很多监管手段或者条款在新的体制下会失效,另外这个体制下货币发行的传导速度很快。纸币的传导有一个时间过程,但数字货币的机制下,轻点终端按钮,整个货币就实现了发行,产生一个巨大M0,伴随着快速的风险传递。
整体而言,数字货币很可能是先在商业银行内部作为清算币进行试点,逐渐通过试点再推向民用的过程。这是一个稳步持续的发展过程,而非一蹴而就。对整个央行数字货币而言,既要积极又要谨慎,这应是一个基本的态度。
四、问答环节
问:货币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实物货币,到黄金,主权信用货币和数字货币。区块链是基于共同信任机制发行网络内部货币,国家主权信用货币是国家主权信用背书,区块链信用发布的货币是共认的信用,有没有国家可能实现主权信用向共同信用之间过渡?
答: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主要是因为没有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现实中,往往在丧失已对现有流通货币丧失信任的国家,数字货币才会成为一种补充。所以这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此前有货币学家预言,比特币之类的数字货币,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使用地位上将排在第五第六的位置。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人民币、欧元(德国),在公民中有很高的认知度与信任度。在这种背景下重新引入一种新的货币是一种画蛇添足。
全球范围内而言,比特币是比较小众的事物,还需要继续发展人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它从而接受它。
问:一些国际贸易中涉及到两国国币兑换困难的情况时,可以使用比特币作为中介货币来解决。央行对此现象,是否会采取措施去监管电子货币的交易?
答:央行确实已经在此方面开始了行动。前段时间,央行加紧了对比特币的监控。主要是基于我国外汇储备的整体下降的现状,一些不法分子会通过比特币进行洗钱。有关反洗钱领域的一个研究显示,想完全绕过监管洗钱对于小额资金是可能的,对于大额资金实际上并不现实。首先币价不稳定,其次交易所中的比特币钱包是与法币账户绑定是受到监管的。
问: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目的?
答:央行数字货币发行的目的主要是因为在其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方面大有可为。用纸币购买毒品纯粹线下操作之间央行无法监控。另外央行在经济调控时,数字货币发行后整个货币的监控性和可控性会更强。
问:有观点认为,基于比特币是超越国家主权的货币,有可能将成为一种取代法人间的逻辑货币。这是否现实?
答:该观点说的是比特币可能会取代黄金。但这类说法大多没有实际根据。市场上有关于比特币价格超越金价的新闻是有逻辑漏洞的。比特币这类的数字货币没有物理世界相对应,不存在一盎司的比特币,因此无法与一盎司的黄金进行比对。因而用不同的标准去做比较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对于市场上的这类说法要有一定的辨识力。
问:比特币并未形成比较完善的价格形成机制?可以这样理解吗?
答:可以这样理解。但是现在根据算力对其价值可以进行估算。一个例子是中信证券现通过全网的计算机算力预估比特币的泡沫及走向,但整体而言并没有完善的模型。因而比特币领域确实存在一些投机行为。美国的桥水基金研究一年后发现,比特币与黄金、美元、人民币之间都无明显的正向或负向关系,目前找不出其价格变化的规律。
文字整理 张晨希
图文编辑 魏宗 郑畅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Fintech沙龙系列 | 区块链PK人工智能,谁能引领未来金融科技?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65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和学术委员,74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金融国际化、两岸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系列报告》《财富管理研究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成果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在欧、美、亚多个国家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2016年,IMI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