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 | 伍聪:强国机遇,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兴起

2017-04-19 伍聪 IMI财经观察

IMI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伍聪近日在《光明日报》上面发表文章。文章开头论述了金融变革、技术创新与强国更替之间的制度性联系。随后详解了三次金融浪潮如何推动技术创新促使一个国家走向或继续保持强盛。最后,文章提到了第四次互联网金融浪潮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作者认为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推动中国金融的改革,完善金融体系,这将是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重要路径。

以下为文章全文:

在历史的长焦镜头中,大国崛起总是与技术革命同步。与此同时,无论是工业革命、电气化革命还是后来的信息革命,都伴随着金融制度创新。金融制度的变革,为技术革命提供了资本动能和市场基础。一定程度上,没有金融革命,就难以发生技术革命;有了金融的支撑,才可能发生技术革命;有了技术革命才能造就世界强国,这便是金融变革、技术创新与强国更替之间的制度性联系。在这个交替循环的过程中,金融与创新相伴相生。

第一次金融浪潮是17世纪末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体系的出。,世界上首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开启了全球第一代金融革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构建的银行融资体系,为工业革命源源不断输送资本燃料和动力,在资金与技术双重推动下英国成为19世纪全球头号强国。

第二次金融浪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投资银行的兴盛。在此之前的金融业认为离开创业者的股权是没有价值的。以投资银行为主体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资本运营能力,实现了资本的市场化流动及股权的有效配置,并借此主导五次并购浪潮,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以规模经济为主体的电气化革命在美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让美国成为20世纪的强国。

第三次金融浪潮表现为20世纪末风险投资的方兴未艾。风险缓释手段从实体抵质押变换为预期产业前景,18个月内就可以完成一代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金融业与技术开发者共享其中的收益。风险投资体系支撑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奠定了信息产业基础,培育其迅速成长为美国新经济的支柱。因此,风险投资体系及其创新对于美国的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一种技术创新从出现到普及必然有对应的金融逻辑,没有资金的支撑和保障,技术无法独自存活。任何重大的创新都是在偶然中寻找必然,金融的使命不仅在于输送了多少资金,还在于能容忍多少试错、承担多少风险。每一次金融浪潮不仅是创造新型金融机构,更重要的是金融机构对待风险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当前,由互联网金融推动的第四次金融浪潮,是又一次崭新的金融形态,是一场新的金融革命,“风险—收益”逻辑已与传统金融业迥异。传统金融业追求“风险—收益”配比,认为世界上资金都惧怕风险。但在另一个维度,如果资金量足够小,边际效用小到忽略不计,这种资金就会完全忽略风险,目标是以极小的资金博取极大的收益。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要义正在于此,其融资来源是“碎片化”的资金,碎片化资金的特点是小,进而可以在最大范围动员资金、在最大限度上承担风险。碎片化资金自古有之,但之前无论对所有者还是融资者都不重视,金融技术和信息技术也不支持碎片化资金的收集。从第四次金融浪潮开始,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工具,整合了碎片化资金,风险可能被金融业忽略,所以这是金融业的一次革命。

当前中国的金融改革正逢第四次金融浪潮,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渐进性金融制度变迁。可以预见,中国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的重构,既包括“互联网金融”,即新兴的诸如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也包含了“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即互联网对传统金融进一步改造和升级。最终,将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有机结合,实现同源共生、相互补充、合作共赢的新型金融体系,体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金融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演进。

300年前英国的商业银行体系,100年前美国的投资银行体系,20年前的风险投资体系,都是通过金融创新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第四次金融浪潮中,互联网和金融是中国迈向一个现代国家的两大重要动力,两者的融合将会产生博大的能量,也将为我们赢得发展的新机遇。因此,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推动中国金融的改革,完善金融体系,这将是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重要路径。

编辑  魏宗  郑畅

来源  光明日报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IMI特约研究员夏乐《人民日报》撰文:互联网巨头将改写银行业?

Fintech沙龙系列 | 邹均:互联网下半场,区块链会是主角吗?

Fintech沙龙系列 | 刘胜:区块链改变银行业

肖风:何处是这场金融科技革命的终局

王永利:路在何方,央行主导下的数字货币概念与应用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65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和学术委员,74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金融国际化、两岸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系列报告》《财富管理研究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成果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在欧、美、亚多个国家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2016年,IMI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