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栏 | 向松祚:资本积累规律的基本原理

2017-08-07 向松祚 IMI财经观察

编者按

《新资本论》是由IMI副所长向松祚出版的新著。该书全面分析了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历史,论述了如何解决国家主权与宏观经济政策独立的矛盾,并探讨了全球金融资本主义未来的救赎之策以及中国战略。

全书分为“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危机、救赎”三卷,视野宏观,气势磅礴,是一部既具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重磅经济学作品。《IMI财经观察》将于每周一连续刊登《新资本论》节选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本文节选自卷二•第五章: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两极分化。本节是《新资本论》系列连载第110期。作者提出了资本积累规律的四个基本原理:财富原理、收入流原理、贴现率原理、风险和不确定性原理。

以下为节选全文:

资本积累规律的四个基本原理:财富原理、收入流原理、贴现率原理、风险和不确定性原理。

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原理,其实并不需要复杂的数学模型,只需要清楚理解经济学的五个基本原理:收入或收入流原理、财富原理、贴现率原理、风险原理和不确定性原理。五个基本原理皆是经济学的基础或基石,其含义深刻而细微,非慎思明辨者无法全面掌握。

收入流原理

那么收入是什么?费雪始终强调收入是经济学最重要的基础理念费雪《利息理论》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就是这一句话,准确概括了收入流原理的全部内容。此论断或原理新颖奇特,石破天惊,深入含义至少有三。 

第一,收入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概念。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对今天和未来的收入当然有重要影响,然而却只是影响而已,今天和未来的收入如何,自然要取决于今天和未来发生的事件。将时间无限细分,今天也是未来,因此我们可以一般性地认为,收入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概念。

第二,面向未来的事件自然深受人们预期和决策的影响,预期和决策是主观变量,非客观变量,因此收入并非一个客观、当然和自然的事物,它是一个主观、或然、取决于人们心理和价值判断的事物,与价值理念一样。价值从来就是一个主观概念,不是一个客观变量。费雪《利息理论》将收入分为四个层面:货币收入、真实收入、物质收入和享受收入。享受收入是一切收入的最终目的,正如斯密说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一样。所谓享受收入自然是一个主观理念,譬如居住豪华别墅、享用高级美食、欣赏自然奇观、参观艺术展览等,皆是重要收入,我们为之支付高额成本,期望赢得各种享受,包括舒适惬意、自我满足、身心健康、体验美味、思古幽情。举凡人类一切享受,皆难以客观、标准地衡量。我们能够衡量人们的货币收入、真实收入和物质收入,真实收入就是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收入,物质收入则是人们最终所能购买的一切物质产品。然而,尽管经济学者做出许多努力,我们却无法衡量人们从物质收入里所获得的享受收入和福利。

第三,收入是一个流量概念。所谓一连串事件,自然是一个流量概念,所以我们经常用到收入流、流量和存量的概念来描述经济体系。面向未来无限时间是收入流,按照某个贴现率贴现为现值,即为资本或资产或财富之值。资本和资产或财富也有区别吗?老生常谈,以货币形态言之则为资本,以物质形态言之则为资产,以一般形态概言之则为财富。

如果接受上述三个含义,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所拥有的资本,我们果真能够准确完整计算出来吗?不能。首先,无论什么资产,我们断然无法准确知道其未来究竟会怎样,即我们断然无法知道任何资产未来的收入流会如何。就最简单、最稳定、最具确定性的资产——银行存款而言,银行许诺每年、每月乃至每日支付多少利息,这是储户所能获得的名义收入流。然而,银行可以破产,可以违约,通胀可以恶化,央行货币政策可以调整,凡此种种,都极大地影响储户面向未来的收入流。

财富原理

财富原理:财富是未来预期收入流的贴现值。换言之,财富的定义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收入流、贴现率和预期。预期是笼罩一切的理念,收入流和贴现率反过来皆取决于预期。财富并非一个静止或静态概念,财富本质上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动态概念。譬如,一位投资家斥资数百亿建设一家钢铁厂或汽车厂,此钢铁厂或汽车厂本身并非财富,它是否是财富或者是多少财富,取决于钢铁厂或汽车厂未来能够生产的产品和能够创造的收入流,将未来收入流贴现,则是该钢铁厂或汽车厂的财富总量。假如钢铁厂或汽车厂建成之后,市场钢铁或汽车严重过剩,以至于产品完全卖不出去,没有任何现金流和收入流,那么钢铁厂或汽车厂则可能变成一堆垃圾或废墟,完全不是任何意义上的财富了。 

再如农民拥有一片果园,春天来临,莺歌燕舞,鸟语花香,当然是美的享受,也是重要收入。从投资收益角度看,该果园究竟是多大一笔财富,则取决于未来鲜果产品所创造的收入流的贴现值。假如果树开花结果之时,市场消费者品味发生巨变,不再食用此类鲜果,果园鲜果无法销售,没有任何现金流,那么此果园就不再是财富了。春天来临的鸟语花香当然另当别论。

既然收入可以划分为四类收入,相应地,财富也可以划分为四类:货币财富(以现价计算的财富总量)、真实财富(扣除通货膨胀的财富总量)、物质财富(货币化财富所购买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和享受财富(消费者消费财富所获得的最终享受)。

贴现率原理

贴现率是什么?依据什么确定?实际上贴现率是一个主观预期的概念,况且每个人针对每样不同的资产,皆有不同的贴现率。凯恩斯的《通论》阐述了货币和利率的本质。费雪的《利息理论》其实基于非货币经济体系,亦即没有货币的利息和利率理论。依照费雪的深入解释,利息或利率的高低,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悲观乐观、积极消极、保守进取、有耐心无耐心等,即取决于个人对今日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取舍,当代术语是“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权衡或边际替代,或者时际替代关系”。要解释收入分配、投资储蓄、资本积累、经济增长等人类重要现象,就少不了时际替代或者时间边际替代的概念。

风险和不确定性原理

奈特对风险和不确定性做了经典区分。风险是可以计算出概率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本身包含的范围要广阔得多。真正的不确定性完全无法预知其概率。 

风险第一原理:风险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基本事实和本质特征,普天之下没有绝无风险的现象和事情。本质上,风险源自任何系统的熵增。

熵增原理告诉我们,宇宙、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永远朝着熵增的方向演化。熵增意味着宇宙秩序日益混乱,任何事情都可能出错,任何事情都可能超出人们的预料,偏离或背离人们的期望和愿望。熵减意味着旧秩序的消亡,新秩序的建立。

人类社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还来自于人性内在的“动物精神”。凯恩斯首创“动物精神”来描述人性的多样性和变动不居。人性具有多重不对称性:乐观和悲观的不对称性;恐惧和宁静的不对称性;痛苦和快乐的不对称性;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称性;现在和未来的不对称性;短期和长期的不对称性;熟悉和陌生的不对称性;成功和失败的不对称性;个体和群体的不对称性;理性和非理性的不对称性。

风险第二原理:风险可以分散和分担,却无法消除。熵增原理意味着,局部的有序状态(局部领域的熵减)必然是以整个系统更大的熵增(整个系统的更加无序或混乱)为代价的。物理学的熵增原理告诉我们,将一种无法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形态或能量形态,转换为新的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物质或能源形态,意味着建立某种局部的有序状态或局部熵减状态,也必然意味着整个体系更大程度的熵增或无序。

任何经济增长过程都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的自然和社会有序系统(局部有序系统)的建立。根据熵增原理,这必然意味着整个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其他地方出现更大幅度的熵增或无序。有序或秩序的建立,也就是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降低。局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降低,必然意味着整个系统或大系统的熵增(风险或不确定性)的增加。这种整个系统的熵增(风险或不确定性)最终必然以各种方式爆发出来。

然而,是否存在某种自然过程或经济活动,在创造局部秩序(创造财富)或局部熵减的过程里,同时也创造着宏观大系统秩序或系统整体的熵减。换言之,是否存在着某种技术创新或技术进步,在创造局部秩序(熵减)或能量转换过程里,同时也创造着系统整体的熵减或秩序呢?

风险第三原理:熵增和风险递增原理。随着经济持续增长、资本不断积累,整个人类社会和经济体系日益复杂,日益复杂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本质上就是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系统越复杂,控制风险的能力就越弱,系统之间需要更加精密的配合。且以人们的交通出行说明。人类的交通出行技术手段进步很快,从步行、抬轿、马车到自行车,从火车、汽车再到轮船、飞机,以后还可能有宇宙飞船太空旅行。每前进一步,出行效率和速度就大幅提高。然而与此同时,每一次技术进步,都需要制定新的、更加严格的出行规则。自行车规则当然比步行要多,汽车交通规则的复杂和严格,众人皆知。民用飞机技术保障的复杂超出一般人想象,而起飞降落和航空管理的严密规范,非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人员无法处理。

编辑  韦祎 肖子琛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新资本论》连载(109)丨向松祚:资本积累的一般原理

《新资本论》连载(108)丨向松祚:新经济模型的基本含义

《新资本论》连载(107)丨向松祚:新经济模型的理论证明

《新资本论》连载(106)丨向松祚:新经济模型的历史依据

《新资本论》连载(105)丨向松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一般均衡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