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荐 | 智能投顾正在进入2.0 时代

2017-08-30 郑毓栋 IMI财经观察

PINTEC集团璇玑智能科技公司CEO郑毓栋近日在《清华金融评论》上发表文章。文章认为智能投顾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财富管理的行业生态,在智能投顾进入2.0时代后,大型机构不再犹豫,新兴公司也正在积极拓展新业务模式,文章的最后对未来的监管提出建议。

以下为文章全文:

在过去的一年里,智能投顾(Robo-Advisor),又称数字化资产配置,无疑是全球金融科技领域中最炙手可热的概念。资本、投资者、监管机构开始对其倾注大量的注意力。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智能投顾正在发生着蜕变。大型金融机构正在利用自身的优势迅速抢占市场,新的业务模式与理念正在升级重构。同时,监管机构对智能投顾的监管也在走向规范。众多合力作用之下,行业迅速发展,不论从业内规模、市场动态还是监管成熟度来看,智能投顾都进入了2.0阶段。 

在展开讨论之前,必须对智能投顾的含义做一个界定。根据美国金融业管理局(FINRA)在2016年3月公布的报告,智能投顾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客户分析、大类资产配置、投资组合选择、交易执行、投资组合再平衡等。可见,智能投顾是指大类资产投资,而不是个股投资,并且要能根据每个用户不同的情况提供“千人千面”的服务,与量化私募和FOF有很大不同。

急速的发展

用“爆发”来形容智能投顾的发展一点都不为过,如果在三年前智能投顾还是财富管理行业中的一个小角色,那么现在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财富管理整个行业的生态。这种汇集了投资组合理论、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高度自动化资产管理形式,正在重塑财富管理的面貌。从市场数据的表现也可以感受到财富管理机构对机器人对手的担忧,据咨询公司艾特集团(Aite Group)的报告显示,美国市场的智能投顾从2010年的51只产品管理金额20亿美元,迅速上涨至现今2148只产品、1400亿美元的资产。到2017年底,资产估计将翻番至2850亿美元。如果扩展到全球视野,BIIntelligence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0年智能投顾将会占据全球10%的财富管理市场,也就意味着在三年以后全世界将有8万亿美元的资金会交给机器人打理。金融科技强力介入财富管理行业,势必会给财富管理行业以及投资者的行为带来巨大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观察或许智能投顾吸引到多少资金和注意力都不为过。

大型金融机构不再犹豫

如果说初创企业能够获得爆发式增长得益于传统金融机构的迟缓与傲慢,那么现在金融科技的初创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对手,面对金融科技的浪潮,传统金融机构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在智能投顾融合的路上已经收到成效。

2017年,在财富管理领域中的一件标志性事件就是全球最大资管公司贝莱德(BlackRock)宣布裁员40名主动型基金员工,包括7名投资组合经理。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与数学模型进行投资的量化投资策略。这次重组计划涉及300亿美元资产,约占BlackRock主动型基金规模的11%。虽然这次的改变更像是技术驱动的量化选股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投顾,但是BlackRock的做法为整个财富管理行业昭示了未来——只有与科技的深度结合才是突破传统财富管理模式掣肘与瓶颈的唯一途径。

其实早在智能投顾初露峥嵘的时候,金融巨头就已经开始了积极的布局。2017年初,Vanguard集团的个人顾问服务(Personal Advisor Services)以470亿美元位列智能投顾托管资产额第一位;Charles Schwab出品的智能投资组合(IntelligentPortfolios)以123亿美元位列第二。而Robo-Adviser的先驱Betterment和Wealthfront则以67亿美元和43.48亿美元分别位列第三、四位。大型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的因素有很多,资金、渠道、品牌都是迅速崛起的条件,但仔细观察后我们会发现大型金融机构在制定金融科技战略时,融合了自身的诸多优势。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成为了金融巨头制胜的秘密武器。

例如Vanguard,其自身就拥有全行业最优质且低费率的指数基金,Vanguard全球股票ETF费率只有0.17%,Vanguard股票市场ETF只有0.05%的费率,这样就为数字化的资产配置提供了绝佳的底层资产。有了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Vanguard在服务质量上也下足了功夫,在投资者使用Personal AdvisorServices之前,会有专业的投资顾问进行先期沟通,在确定了诸如退休计划、财务管理或大学储蓄等明确目标之后,再把该方案的投资组合交由机器人处理。而对于投资超过50万美元的投资者,Vanguard还会为他们安排专属的财务顾问。BlackRock的FutureAdvisor则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投资者可以直接使用FutureAdvisor链接到自己的401K账户,在综合分析投资者账户之后,FutureAdvisor会根据每个人年龄和账户金额的不同提供个性化的投资建议,并定期提醒自动再平衡。

由此可见,Robo-Adviser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利用科技手段为投资者提供资产配置建议,大型金融机构将自身的强大优势注入之后,金融服务综合化的优势正在逐渐体现。当前国内的众多金融机构正在大举展开智能投顾的业务,如何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差异化竞争,提升金融服务综合能力将会是智能投顾工具以外的重要考量。

新兴公司的探索

新兴的公司也正在积极拓展新的业务模式,扩展智能投顾更丰富的外延。在借鉴了Vanguard和Charles Schwab的投资流程之后,Betterment决定将人类投资顾问作为服务的升级措施加入到其产品服务中去。

也许是投资者仍然没有完全习惯把资金完全交给机器去打理,据美国知名调查机构在访问了2002名21岁以上的投资者之后发现,73%的人对自己使用智能投顾的经验感到满意。但同时,75%的受访者表示与财务顾问合作感到更为舒适。虽然受访的投资者对机器顾问的体验大体满意,但有40%的受访者表示在极端市场波动期间单纯的智能机器会让投资者感到不舒服。于是Betterment升级了自己的服务策略,为用户提供了不同费率的选择。

无独有偶,在今年4月另一家Robo-Adviser的开拓者Wealthfront也升级了自身的功能。与Betterment引入人工服务不同,Wealthfront则继续坚守自动化的路线,为用户提供了自动化的信贷服务。

至此,Betterment提供给投资者越来越多的人文关怀,而Wealthfront则越来越像一个科技感十足的直销银行。两家Robo-Adviser的开拓者在功能和体验的发展方向上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先行者的尝试为金融科技在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这两种模式的创新都非常值得国内的从业者根据自身条件来借鉴。

监管引导更加成熟

好的监管措施不仅能够保障用户的权益,更可以增加行业活力、引导其健康发展。面对快速崛起的智能投顾行业,金融监管机构正在积极跟进,也在近年来愈加成熟。美国是智能投顾的起源地,行业受到美国《1940年投资顾问法》的约束,并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根据该法,无论管理资产规模大小,企业都必须成为SEC的注册投资顾问。2017年2月美国SEC发布了智能投顾的升级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了平台在进行咨询服务的时候应尽的信息披露义务及服务。主要有三方面:向用户披露有关该智能投顾的详尽介绍及投资咨询服务;有义务从用户处获取准确的投资信息,用以提供适当的建议;合理采用有效合规的方法解决自动化投资建议的特殊问题。

因为在SEC看来,相较于用户与人类顾问的交流,用户与机器顾问的交互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因此需要进行更完善的信息披露来帮助客户更准确地判断。这其中包括向用户解释自身的商业模式。同时,要求平台的调查问卷的设计要做到精准有效的反馈,才能成为投资建议的有效依据。SEC调查发现一些平台只是简单地询问了用户年龄、收入和财务目标就为用户提供了投资建议,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一个反面的案例是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在2016年的时候FCA发布监管指导,要求智能投顾公司提供与面对面投资顾问同样标准的服务。这样的高标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极大地限制了业内的发展,也阻碍了投资者以较低的费率获得金融服务的有效路径。面对这样的状况,FCA即将在5月发布新的监管指导,意在适当为智能投顾“松绑”,服务更广泛的投资者。

与欧美发达市场对比,目前国内的智能投顾在法律监管层面仍处于较为模糊地带,《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对投资顾问业务的服务行为仅限于提供投资建议和辅助决策,不能全权委托管理,因此使用“投资顾问”或“投顾”这一概念时则意味着无法与用户建立资产管理业务的信托关系,智能投顾展开投资顾问的业务也无从开展。

然而值得期待的是2015年中国证券业协制定并发布了《账户管理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主张投资咨询公司可以接受客户委托,代理客户执行账户投资或交易管理。如果该规则得以实施,无疑对国内的财富管理行业和智能投顾服务的发展带来更加清晰的监管思路。

高速的发展之下,智能投顾的2.0时代已然来临。在这个时代里,各大势力角逐市场,服务在不断地探索中升级,监管也在为之提供适应性的监管环境。投资者则需要更新自身的投资理念,跟上这个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

编辑  魏宗  郑畅

来源  清华金融评论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王永利:对网络虚拟币必须准确定位与监管

马德伦:金融有效服务偏远地区还得靠互联网

刘珺:中小微及农村金融的困境

夏乐:人工智能比人更善于做交易?

区块链:债券市场发展的新科技支点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