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 | 伍聪: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中国禀赋金融制度的支撑

2017-10-25 伍聪 IMI财经观察

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顺利召开,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拼搏奋进、砥砺前行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根据十九大报告,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然路径。那么,金融业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作用?对此,IMI研究员、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伍聪认为,金融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资本动能和市场基础。为探求具有中国禀赋的、金融制度支撑的国家创新体系,应该强化政府作用,优化宏观布局和政策环境;挖掘传统信贷潜力,促进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配置;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实现融资形式的多样化和多层次。

以下为文章全文:

在习近平总书记长达3个多小时的十九大报告中,17次提到“科技”,使之成为报告的“高频词”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我们认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然路径。

从历史来看,每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伴随着重大的技术创新。蒸汽机技术的创新造就了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崛起,电气化革命推动了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袖全球。有了技术革命才能造就一代世界强国,这便是技术创新与强国更替之间的制度性联系,这也是创新体系建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价值。

一、工业革命等候金融革命

那么技术创新如何推动国家崛起呢?回顾10世纪前后的宋代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居于世界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经济实力,几乎具备了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所有条件。10世纪至15世纪,中国GDP平均占到世界30%,位居第一;宋代在科学技术上领先世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宋朝完成的,即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印刷术得到了大幅度改良(毕升的活字印刷),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为什么领先世界的技术创新没有推动中国宋代实现工业革命,而推迟700余年在英国发生?实际上,英国工业革命早期使用的技术创新,大多数在之前早已有之。然而,技术革命既没有引发经济持续增长,也未导致工业革命。这是因为业已存在的技术发明缺乏大量及长期资金的资本土壤,不能使其从作坊阶段走向规模化的产业阶段。因此,英国诸如钢铁、纺织、铁路等大规模工业的成熟发展必需经历一个等待的过程,当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后,工业革命也就随之发生了。这就是“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二、金融对创新的制度支撑

从历史镜头中,我们要看到金融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资本动能和市场基础。如果没有英国银行体系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资金支持,没有美国资本市场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风险投资,英美两国也难以实现崛起。金融的目标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唯有金融的支撑才能将资金引导向创新行业。

从微观基础分析,即使一种技术原理已经非常明确,却也可能因为工艺流程的一点问题不能实现量产。青霉素、聚酯塑料、心脏起搏器、灯丝、互联网……,改变人类面貌的重大创新似乎是妙手偶得之。必然在偶然中产生,推动这一切的不仅仅是人类追求真理的精神,还是市场推动的结果。

怎样的制度安排,才能覆盖无数次试错的成本呢?那就是金融。一种技术创新从出现到普及,必然有对应的金融逻辑,没有资金的支撑和保障,技术无法独自存活。任何重大的创新都是在偶然中寻找必然,金融的使命不仅仅在于输送了多少资金,还在于能容忍多少试错、承担多少风险。

三、金融如何服务于技术创新

综上所述,我们应站在国家复兴、大国崛起的大局看待当前的创新体系建设,探求最为合适的、具有中国禀赋的金融制度支撑技术创新,包括以下三 47 32381 47 15264 0 0 3067 0 0:00:10 0:00:04 0:00:06 3067方面:

首先,强化政府作用,优化宏观布局和政策环境。各级政府当好“领路人”,优化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具体而言:一是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创新企业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支持计划和发展措施,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二是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于技术创新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科技专项资金的杠杆拉动作用,以实现财政资金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三是建立技术创新与金融服务体系的动态匹配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初始阶段,技术因素成为创新的制约性条件,但随着技术创新的日臻成熟完善,有效的资本供给则成为科技创新成果能否转化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立健全动态匹配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向纵深发展。

其次,挖掘传统信贷潜力,促进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配置。基于我国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传统信贷仍是技术创新领域不可或缺的保障性力量。一是发挥现有政策性银行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同时在此基础上适时成立专门用以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的“中小企业银行”;二是在国内科技创新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地区设立专门从事科技金融服务的区域性科技银行;三是推动成立相关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制机制,运用信用杠杆撬动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能力;四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保险制度,分散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风险,改善其贷款难、融资难的尴尬境遇。

最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实现融资形式的多样化和多层次。要充分调动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机制三者的积极性,使其协调发展,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首先,健全技术创新领域的风险投资体系,一方面拓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技术创新行业,另一方面也要着力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引导其通过IPO和企业并购为主的方式实现风险资本退出;其次,政府要积极搭建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平台,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重视规范和建立为技术创新服务的金融信息咨询机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各类中介机构,盘活金融服务体系;第三,政府鼓励风险投资机构从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出台制定相关财政措施,运用财税杠杆引导风险投资行为阶段前移,分散机构的投资风险。

编辑  张黎丝  孙晓琪

来源  华夏时报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陆磊:金融改革中的三大未解理论性问题

李扬: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

王忠民: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科技有助于普惠的实现

黄金老:未来的金融形态将像水一样渗透到更多生态

涂永红:我国货币政策基调及国际协调重点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