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伍聪:金融与科技如何融合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科技和金融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崛起的两大核心动力。因此实现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融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重大意义。在此背景下,IMI研究员伍聪在《金融博览》杂志撰文,梳理了金融与科技的历史性融合过程,介绍了金融科技的中国实践,并对未来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提出建议与展望。
以下为文章全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科技与金融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崛起的两大核心动力,实现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融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重大意义。
一、历史问题:只有科技没有金融会如何?
十世纪前后宋代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居于世界前列,是当时先进、文明的国家。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经济实力,几乎具备了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所有条件。例如,十世纪至十五世纪,中国GDP平均占到世界30%,位居第一;宋代在科学技术上领先世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宋朝完成的,即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印刷术得到了大幅度改良(毕昇的活字印刷),火药开始用于军事;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大致在7.5万~15万吨,然而在1720年工业革命前夕,英国钢铁产量也才1.7万~2万吨。
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产生在中国宋代,而推迟700余年在英国发生?
实际上,英国工业革命早期使用的技术创新,大多数在之前早已有之。然而,科技创新既没有引发经济持续增长,也未导致工业革命。这是因为科技创新缺乏大量及长期资金的资本土壤,不能使其从作坊阶段走向规模化的产业阶段。因此,英国诸如钢铁、纺织、铁路等大规模工业的成熟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等待的过程,当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后,工业革命也就随之发生了。这就是“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我们从历史的长焦镜头中发现,大国崛起总是与科技创新同步。但实际上,无论工业革命、电气化革命还是后来的信息革命,都伴随着一种全新的金融制度。金融制度的变革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资本动能和市场基础。只有当金融能普及更多的企业、服务更多的创新者,科技创新才可能发生,实体经济才能实现崛起。
二、全球视角:金融与科技的历史性融合
从全球视野来看,金融与科技第一次融合是在十八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技术的发明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同时,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体系的出现,最有信誉的贷款者从英国王室变为了工业企业。世界上首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开启了全球第一代金融革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构建的银行融资体系,为蒸汽机技术创新与工业革命源源不断输送资本燃料和动力,在资金与技术双重推动下英国才成为十九世纪全球头号强国。
金融与科技第二次融合是在十九世纪中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方面,电气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人类从此进入了电气时代。另一方面,投资银行体系的兴盛,形成了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它具有天然的资本运营能力,实现了资本的市场化流动及有效配置,并借此主导五次并购浪潮,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以规模经济为主体的电气化革命在美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让美国成为二十世纪的头号强国。
金融与科技第三次融合是在二十世纪末风险投资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进入信息时代的美国,风险缓释手段从实体抵质押变换为预期产业前景,18个月内就可以完成一代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金融业与技术开发者共享其中的收益。风险投资体系支撑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奠定了信息产业基础,培育其迅速成长为美国新经济的支柱。因此,风险投资体系及其创新对于美国的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这也许就是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宋代的金融解释,这也就是金融与科技融合的最终价值。
三、中国实践:典型地区融合方兴未艾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国际环境、传统经济发展动力停滞不前的国内因素双重压力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大势之趋。金融与科技互利互动,二者的融合推动了新型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全国各地正全力推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并成立相关工作平台。
广东省政府积极与各大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广东省科技厅分别与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招商银行广州分行、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及光大银行签订了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为二者相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同时推动广州、东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等市自主探索科技金融结合的创新模式,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创新发展之路;政府积极为科技型企业疏通融资渠道,安排专项资金用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立了“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的权威融资平台,极大推进了广东省新能源汽车、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
四川省塑造具有特色的“盈创动力”模式。“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是四川省在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上探索出来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并且在社会实践领域已经取得了亮眼的成果。其核心内涵是“内源融资+政府扶持资金+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改制上市”的梯形融资模式,提供给每一位中小科技企业从创业孵化到产出上市的每一个阶段相应的资金解决方案。这种模式已经在四川多地为孵化高科技企业积累了成功经验和可鉴案例,因此四川省发挥这些试点地区的模范作用,通过盘点标准企业,逐步介绍并完善“盈创动力”模式,同时根据地域和层次推进复制“盈创动力”模式的进度,在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通过输出“盈创动力”服务或者设立工作站的方式推动金融科技融合,为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四、未来方案:金融与科技融合的若干建议
强化政府作用,优化宏观布局和政策环境。各省政府也应当进一步发挥其在科技金融中的作用,当好“领路人”,优化科技金融生态环境。具体而言:一是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支持计划和发展措施,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进行科技金融政策的供给侧改革,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二是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科技专项资金的杠杆拉动作用,建立稳定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同时加强政策引导,为科技金融搭建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三是进一步发挥科技金融有机融合的法律规制作用,细化如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投入比例、科技创新收益对金融的返还比例等具体问题的法律规定,推动科技金融的良性互动,保证其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四是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动态匹配机制。随着技术创新的日臻成熟完善,有效的资本供给则成为科技创新成果能否转化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挖掘传统信贷潜力,促进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配置。基于科技创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传统信贷仍是科技创新领域不可或缺的保障性力量。一是发挥现有政策性银行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同时在此基础上适时成立专门用以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的中小企业银行;二是在科技创新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省份设立专门从事科技金融服务的区域性科技银行;三是适时推动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制机制,运用信用杠杆撬动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能力;四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保险制度,分散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风险,改善其贷款难、融资难的尴尬境遇。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实现融资形式的多样化、多层次和多类别。首先,政府要积极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完善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重视规范和建立科技金融信息咨询机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各类中介机构,盘活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其次,健全科技金融市场的风险投资体系,在拓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科技创新领域的同时,也要着力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引导其通过IPO和企业并购为主的方式实现风险资本退出;第三,政府推动风险投资机构实现有限合伙制改革,引导投资创业基金以出资人身份成为风险投资机构的发起人或参与人,同时赋予风险投资机构自主运营权;第四,政府鼓励风险投资机构从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出台制定相关财政措施,运用财税杠杆引导风险投资行为阶段前移,分散机构的投资风险。
编辑 张黎丝 孙晓琪
监制 朱霜霜 李欣怡
来源 金融博览杂志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