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 | 忆旧纪年——1950年开始求索金融之前的岁月

2018-01-13 IMI财经观察

忆旧纪年——1950年开始求索金融之前的岁月

黄达 著

黄达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新中国金融学科主要奠基人,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本书是黄达教授自撰的回忆录,讲述了他从记事开始,到1950年,整个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求学、探索社会、走上革命道路、参加新中国建设的完整经历和心路历程。既有对自己成长经历的详细记述,对家人、亲情无限的思念,也有对时代、社会环境的洞察和分析。语言精炼,文字平朴,感情真挚,直指心底,震撼心灵。


为什么写忆旧纪年

文/黄达


(一)


生于1925年,到现在90周岁已过。由于年事这个不可抗拒的原因,对于货币银行学、对于金融学科,已经有好几年未能进一步思考了。

自己对货币银行学、对于金融学科的最后思考应该以2010年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与货币银行学结缘六十年》为结点。当然,以后有时也会想想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前景,但已经很难提出具体的设计。应该说,60年的结缘,要想彻底割断联系也难。不过,即使有时有些依然可以视为有关这方面的“思考”,但已经都不是系统的、全面的、持续不断的、全身心精神贯注的思考。

既不可能与货币银行学、与金融学彻底割断联系,又不能全身心地继续深入探索,悠悠岁月,颐养天年,好像也不怎么会享受清福。那怎么办?

整理毕生文稿是费时费力的。不过,不算以前编选的选集之类,从上个世纪末编《黄达文集》就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随后编了文集续、文集再续,书集、自选集,等等。前两年,又占用了一些时间编辑了《黄达文集(三续)》。《三续》,这又成了一个标志,已经到了几乎没有什么文稿可再整理的地步。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也已经画上句号。

写自传、写回忆录,是许多人的建议,自己也时有这样的想法。但稍稍具体化,就觉得困难极大。我的出生地天津有句歇后语:“小猫吃小鱼,有头有尾。”就是说,写自传,写回忆录,应该有个系统,要首尾呼应;应该有个“指导思想”,要贯彻始终;就像一条船,要有个经得起风浪的龙骨。以这样的要求定目标,自己感到极难达到。

于是就想降而求其次,不求系统,不求繁简深浅一致,凭回忆,写些生平经历的素材,就像古人的笔记、随录那样。于是就开始写,断断续续地开始写,进展极为迟缓。逐渐觉得可望的目标也许定在“《与货币银行学结缘六十年》之前”,即定在1925—1950年之间,可能比较现实。

内容实质是忆旧。基本是按年月顺序忆旧,是否可起个“忆旧纪年”的名称?

无论如何,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给人看,不如说是给自己看。不过,通过追思个人的既往,多少是可以从某一视角——纵然是很狭窄的视角——较为具体地展现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20世纪30年代,这是我已经开始对自己的观察有所记忆的年代。从那以来,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近百年的旅程画出了一条民族命运探底、反弹并直冲云天的大曲线。这是令人振奋、令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同时,无论是民族还是个人,也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年代。对这一百年的风风雨雨,后人会有许许多多不怎么容易理解之处。其实,在我的直接观察中,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人们,不怎么容易理解新中国成立前的事儿;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人们,不怎么容易理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事儿;而新世纪成长起来的一代,连改革开放初期的事儿也不怎么容易理解。有时,一些片段的追忆文字,往往能从一些具体的人和事帮助理解过去,理解历史。从这个角度说,期望主要是写给自己的东西,也许对于来人,间或有点参考价值。如果,不知何年何月,探究天、人玄机的哲人,不经意之间,从这里发现也有令他感兴趣的星星点点,那更是幸没大焉。

2015年6月

(二)


2015年7月发给《金融博览》杂志主编王璐同志的《忆旧纪年》,共有14个题目。最后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有题目无文字。对于这个题目,当时,除了关于报考华北联合大学的内容外,对于怎么写没有形成清楚的想法。也曾想,留下空白算了。

到最近,偶然看到有人提到华北大学。从行文看,作者对华北大学有所了解,但不怎么真正了解。关于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以及她们的前身陕北公学,公开出版物有成仿吾成老的《战火中的大学》。最初的版本是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1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经过整理的新版本。这是最具权威的著述。还有一本专门介绍华北联合大学的书《人民的大学》,1948年和1949年分别由东北书店和苏南新华书店出版,现在人们已经很难看到。此外,大多是分散在各种报刊和文集里的回忆文章。至于当时的文献,或是手写,或是油印,后期才有些是铅印的,已经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里尘封了六十年以上。只有中国人民大学编写校史的单位,曾经参阅、考据。当然,战火里办大学与今天在面向全世界的开放环境下办大学,环境迥异,很难加以联系、比较。但不时碰到一些问题,总会联想到一些办教育的大道理,乃至超出教育范围的大道理,彼时是真理,环境迥异的今天依然是真理。因而把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的足迹尽量多地留下一些,还不是没有意义的。

像成仿吾成老那样全面地回顾、记述、总结,我是全然没有条件的。成老自1937年创设陕北公学,到华北联合大学,到华北大学,在这三所先后衔接的大学里一直是领导者,掌握全面情况。我是在1946年春夏之交考进华北联合大学的,做了半年多的学生;后来先后在华北联大和华北大学的校部注册科做干事(相当于现在的办事员、科员之类);再后来,1949年,在华北大学政治学院做区队助理(区队助理是学校里中层干部的助手,那时的中层干部相当于现在的系主任级别)。总之,不怎么掌握全面情况。不过,总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摸爬滚打了近四年,亲身的体会具体、直接,记述下来,总会较多地留下一些印记。

由此萌发了扩展地写一写的念头。即把已发出的稿子作为《忆旧纪年Ⅰ》,而把在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里的经历写成《忆旧纪年Ⅱ》。

2017年5月


本书目录


(一)

1 我的家庭

2 我家的亲戚关系

3 童年时的天津“城里”

4 我的学前教育

5 我的小学生活

6 我的初中生活

7 我的高中生活

8 初入社会的磨炼

9 一个新生活的开端:进入解放区

10 梁波——我的引路人

11 去张家口

12 招待所里的一个月


(二)

13 报考华北联合大学

14 初入华北联大财经系,踏进全新的天地

15 第一次参加土地改革

16 撤至广灵 毕业留校 申请入党

17 从广灵到束鹿

18 成为研究生 成为共产党员

19 成为注册科干事

20 第二次参加土地改革

21 从华北联大到华北大学的注册科老干事

22 北平围城之际的北上招生

23 天津招生

24 看望音讯阻隔三年的母亲以及老同学

25 华北大学正定分校完成使命 护送最后一批毕业生南下

26 独特的历史使命 独特的教育实践

作者介绍


黄达,1925年生,天津市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新中国金融学科主要奠基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中国金融学会会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2011年6月1日获得首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2013年获第六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4年荣获第三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监制  朱霜霜 李欣怡

编辑  田    雯

来源  中国金融杂志社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初入华北联大财经系 踏入全新新天地(中)|忆旧纪年Ⅱ(三)

初入华北联大财经系 踏入全新新天地(下)|忆旧纪年Ⅱ(四)

黄达:第一次参加土地改革(上)|忆旧记年Ⅱ(五)

黄达:第一次参加土地改革(下)|忆旧记年Ⅱ(六)

黄达:第一次参加土地改革(下)|忆旧记年Ⅱ(七)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