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圣林:承载人民币国际化重任 中资银行如何前行?
本文由IMI执行所长、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撰写,原文发表在中国金融信息网。
改革开放至今已近40年,中国金融市场在引进大量外资的同时,也在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各类中资金融机构,尤其是中资银行都在为拓展海外市场而努力且初具规模。一方面,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其本身的规模、区位选择和模式探索都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银行是金融服务的重要供给者,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金融支持,中资银行的海外发展现状既可反映中资企业的海外发展情况,也会对往后的中资企业国际化拓展产生重要影响。
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战略在充分考虑自身发展前景与约束的同时,也应当站在更为宏观的视角,探寻为人民币国际化服务的方式。通过提升自己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发声频率和质量、合理化全球布局、增加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多样化以及来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以下是文章全文:
改革开放至今已近40年,中国金融市场在引进大量外资的同时,也在积极融入国际市场:“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与欧亚国家贸易优势互补和区域经贸协同发展提供指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持续推进,互联网金融连接全球。在此背景下,各类中资金融机构都在为拓展海外市场而努力且初具规模。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为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带来巨大机遇;另一方面,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发展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力量。在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发展中,中资银行毫无疑问是目前的主力军,因此,下文将结合我们团队于2015年9月20日在京发布的《2015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借助中资银行国际化指数(Chinese Banks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简称CBII)分析中国银行的海外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资银行如何更好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建议。
作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中资银行的海外发展规模、区位选择和模式探索既可反映中资企业的海外发展情况,也会对往后的中资企业国际化拓展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商业银行在规模、科技、人才等方面优势突出,中资金融机构对外扩张仍以各大商业银行为主,其中又以5家大型商业银行为最,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则相对较低。
因此,《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着眼于直观且深入地分析中资银行的国际化现状,通过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选取三类指标从境外资产积累、营业情况、分支机构以及海外并购等多方面建立CBII,并分别对国际化实践较为丰富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进行指标评估与排序(见表1),两个指数体系主要区别存在于具体指标参数的选择和权重的设定。通过CBII,《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得以定量评估中资银行国际化程度,动态反映其国际化进程,并分析中资银行在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挑战和机遇,以便“对症下药”。
表1 2014年中资银行代表机构CBII排序[1]
通过对CBII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中资银行经过多年的国际化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与特点。
CBII总体稳步上升,个体渐趋分化
进入CBII模型分析的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3家股份制银行分别的合并CBII值基本保持平稳增长,2014年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分别的合并CBII值均达历史高点:前者为8.38,相比2007年增长了36.37%,而后者为2.93,是2012年股份制银行合并CBII的1.25倍,绝大多数中资银行的海外发展势头正劲。
与此同时,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差异凸显。2014年大型商业银行合并CBII(8.38)约为股份制银行合并CBII(2.93)的3倍,反映出大型商业银行在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中的主力军地位。其中,以中国银行(18.82)发展最为突出,工商银行(8.17)追赶迅速,农业银行(1.33)潜力巨大。而股份制银行的强劲发展在统一测算体系下得到了较好体现(见表1):作为股份制银行的优秀代表——中信银行的CBII数值(4.38)超过了农业银行(3.30),并接近于建设银行(4.47),虽然这仅是放宽条件下的一次估计,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股份制银行在未来国际化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但仍需注意的是,中资银行在人民币资金上的资源优势是其目前境外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人民币国际化尚未完全实现之前,境外机构或个人对人民币资金融通的需求仅能通过为数不多的中资银行实现。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这种带有垄断性质的利润来源方式将无法延续,中资银行应紧密结合当地市场情况,加快提升多样性业务的开发与经营能力,重新定位自身优势与目标,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境外经营总量已具规模,占比望“洋”兴叹
无论是境外资产积累,还是境外营业收入与税前利润,中资银行的境外经营总量均实现了较为迅速的增长。截至2014年,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境外资产均突破5000亿元,境外营业收入均超过90亿元,境外利润均已逾40亿元。其中,以中国银行境外发展水平最高,其境外资产总额高于其余四家大型商业银行之和。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银行的境外发展便稍显薄弱,发展较为突出的中信、招商、浦发、广发银行等的境外资产均未超越2000亿元(截至2014年)。
尽管总量水平上的大量积累体现了中资银行境外发展的巨大成就,但总体而言,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水平仍远低于国际大型银行。与汇丰和花旗两家外资银行相比[2],大型商业银行合并境外资产占比(11.51%)约为汇丰银行(50.99%)和花旗银行(55.39%)平均水平的21.64%;合并境外营业收入占比为7.27%,约为汇丰和花旗平均水平的13.02%;合并境外利润占比约为7.81%,仅为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平均水平的12%左右。
在境外相关经营数据的增速表现上,农业银行增长最为明显,历年增速基本保持第一。同时,境外资产高于境内资产的积累速度反映了中资银行海外实践的迅猛发展,这可能是国内盈利空间挤压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推动结果。此外,大型商业银行境外营业收入增速自2012年开始超越了我国对外投资、贸易以及GDP增速,体现出中资银行除服务实体经济外的自身国际化发展需求。
境外网络布局全球,偏重亚太
一方面,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要代表的中资银行“走出去”的区位分布表现出“先近、后远;先发达、后发展”的特征。大型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约一半集中在亚洲地区,说明国内银行对外扩张时多以周边地区作为首发地点。另外,欧洲和美洲等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数量显著高于非洲地区,这表明除了拥有地缘优势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之外,中资银行资本会优先选择向发达国家流动。当然,近年来,中资银行也在向石油等战略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展开探索,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下,更加注重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另一方面,在中资银行分支机构国际化的行业格局上,中国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在铺展国际化布局上更为超前,他们均在超过40个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剔除业务级别及经营能力较为低级的代表处和支行后,大型商业银行的境外分布情况变得更加明朗:中国银行与工商银行境外分行及分支机构总和接近行业总量的四分之三,其中,中国银行更是占到一半以上。
扩张模式仍以分支机构仍为主,跨境并购逐渐兴起
虽然中资银行建立分支机构的速度有所下降,但新设分支机构仍然是中资银行进行海外扩张的重要途经。截至2014年,中国银行(628家)与工商银行(338家)的境外分支机构数目远超过其他银行(建设银行24家、交通银行13家、农业银行10家,招商银行8家),引领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
同时,跨境并购愈发受到中资银行重视,成为助力其国际化发展的新兴方式。中资银行的跨境并购兴起于21世纪初,2006年随着我国入世的过渡期完结,进入全面开放时期,至2007年形成并购高峰。工商银行是中资银行跨境并购最积极的银行,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收购案例多,交易金额大,截至2014年底,已发生12起跨境并购案,除涉及港澳台和泰国等亚洲地区外,也延伸至了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南非、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土耳其等中东国家。
总而言之,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力,股份制银行为重要补充,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资银行的作用在这其中至关重要,在制定国际化战略时,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充分推动应当成为重要考虑。
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发声频率,争取世界对人民币的支持和理解
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国际化”仍然存在不必要的误解和担忧,例如今年中国人民银行针对人民币加入SDR所做的一系列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举措也常会被国际社会广泛误读,称其为中国开启了全球竞争性贬值的货币战争。纠正上述误解确有必要,但更需要我们反思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话语权的薄弱。
中资银行作为中资金融机构甚至是“中国金融”的第一张名片,应该明确认识到自己在人民币国际化“软支持”中发挥的举足轻重作用和重大责任,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提高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声的频率和质量,重视传播效率。同时,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发展中需要正确引导和宣传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它实际上只是让人民币在国际上作为一个正常使用的货币,即人民币要成为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有效补充。
除此之外,2014年,中国政府组织参与了一些国际间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其中金砖银行和亚投行最具代表性。一方面,金砖银行可以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多边治理,发挥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而总部选址上海也有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战略;同时,其成立为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和国际化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另一方面,亚投行可以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显示,目前约有32%的贷款发放到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亚投行的成立不仅增加了亚洲地区基础设施融资供给的能力,更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金砖银行和亚投行也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应加大力量办好两家银行,两者相互借鉴、加强合作,积极发挥其在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分量、促进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多边体系的整体力量、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的改革中的强有力作用,实现与现有多边金融机构的优势互补。
抓住机遇铺展全球网络,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
中资银行是人民币在境外进行流通与结算的主要金融中介,其区位分布对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会产生基础性的影响。目前,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共有15家,分别分布在港澳台、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卢森堡、卡塔尔、智利,即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地区与一些欧洲国家,数量仍然较少,覆盖面仍然不足。
中资银行的布局应当具有全球视野,抓住机遇铺展全球网络。具体而言,中资银行首先应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战略,借助这一经济政策,在为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在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渗透到各国市场中,并积极推行人民币业务,增强人民币在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其次,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应有所侧重。亚洲地区无疑是中资金融机构境外发展的首选之地,无论是中国在本地区更为强大的影响力,还是对资金需求庞大的新兴发展市场,都为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提。此外,欧美地区与中国经济合作往来亦十分频繁,2014年中国与欧美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占比达32.05%,但人民币清算行在欧美地区的分布却较少。这一方面源于欧美地区的通行货币——美元及欧元的世界货币的地位,另一方面则体现出人民币在这些地区的吸引力有待提高。
因此,中资银行在欧美地区的发展应当更加注重人民币业务的宣传与质量提升,以增强人民币在国际化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对于非洲与拉美等新兴市场,中资银行应更多地结合外贸产业的发展特点开展机制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强与东道国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开展跨地区股权合作、银团贷款、融资代理业务等金融合作,构建优势互补机制。
重视人民币业务深入探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纵深发展
中资银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环即是通过相应跨境人民币业务展开。开发与完善跨境人民币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增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竞争力,会极大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
首先,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要求中资银行紧密追随“走出去”的中资企业,为其提供融资、贷款、结算、投资等多方位的资金保障。通过市场调查,对信用证融资、保理融资、供应链融资等贸易融资业务进行合理设计,密切关注境内外利率及汇率波动,及时调整融资安排,增强产品竞争力,是提升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的重要思路。
其次,资本项目的逐渐开放为中资银行探索境内外的资本流动提供了更多空间。一方面,中资企业和机构对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限制逐步放宽,这便要求中资银行提高自身对人民币证券发行、承销等基本业务的操作能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并拓宽国际客户的范围,这类业务能力的提升会极大地促进人民币证券的对外发行,帮助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015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伦敦采用簿记建档方式,成功发行了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期限1年,票面利率3.1%。此次央行票据发行是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在中国以外地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央行票据,其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中资银行都有参与。中资银行应该珍惜和把握机会,总结经验,以达到灵活运用此类手段从全球市场募集资本的目的,并对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产生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为有效地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我们需要丰富人民币的投融资功能,增加离岸市场人民币规模和流动性,使更多的非中国企业、机构、个人享受到人民币国际化的红利,提高其使用人民币的积极性,而“更多的有吸引力的人民币投融资产品”需要中资银行来提供。
总的来说,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战略在充分考虑自身发展前景与约束的同时,也应当站在更为宏观的视角,探寻为人民币国际化服务的方式。通过提升自己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发声频率和质量、合理化全球布局、增加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多样化以及来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注:[1] 为更清晰地对比两类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水平,报告除进行标准CBII测算外,还利用股份制银行CBII测算体系对5家大型商业银行的CBII数值进行了测算,以得到统一测算体系下中资银行的CBII。
[2] 花旗银行数据以北美代替美国,且相关数据仅包含境外个人零售业务,因个人零售业务的客户群体相对更偏向本土化,因此花旗银行的实际国际化水平高于统计结果。
汇丰银行以欧洲代替英国作为境内指标,因此汇丰银行的实际国际化水平高于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