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一•连载】向松祚: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第一阶段

2016-04-04 IMI财经观察

导读《新资本论》是由IMI副所长、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出版的新著。该书全面分析了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历史,论述了如何解决国家主权与宏观经济政策独立的矛盾,并探讨了全球金融资本主义未来的救赎之策以及中国战略。全书分为“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危机、救赎”三卷,视野宏观,气势磅礴,是一部既具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重磅经济学作品。《IMI财经观察》将于每周一连续刊登《新资本论》节选系列文章,以飨读者。本文节选自卷一•第十章 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第一阶段(1760~184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波澜壮阔、曲折复杂、艰难困苦的演变历程,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现代人类经济生活的基本格调和主旋律。它所刺激和孕育的许多思想理念和制度安排,至今仍然支配着人类经济生活。

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和爆发的原因,始终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一个公认的结论,那就是工业革命是人类第二个千年的最后500年中改变世界格局的最重要事件。

关于工业革命的起点,学者们有多种说法。一说是1750年,一说是1780年。1780~1850年的70年是人类制造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制造业被大规模地组织起来,被后世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根据许多历史学者的估计,1750年,英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份额很小。当时,全球制造业的领军者是中国,占全球产出的1/3,其次是印度,占全球产出的1/4,欧洲国家里的领先者是俄国,占全球产出的5%,其次是法国。英国和爱尔兰的份额仅为1.9%,居世界第十位。直到1800年,英国在世界制造业生产中仅占4%的份额,是世界第四大制造业强国,位居中国、印度和俄国之后。然而到了1860年,英国则超过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产出国,占全球产出近20%的份额,美国居第三位,占近15%的份额。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主要得益于亨茨曼发明“坩埚炼铁法”和瓦特发明蒸汽机。钢铁产量则成为衡量各国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1850年,全球共生产7万吨钢,其中英国占了70%,仅英国谢菲尔德市的钢产量就占了全球的50%。紧随亨茨曼之后,贝塞迈再次实现炼钢技术的重大创新,发明“转炉炼钢”技术。该技术很快就传播到德国和美国,并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德国西门子·马汀和美国安德鲁·卡内基分别成为自己国家钢铁行业的领袖人物。到1900年,全球钢产量就达到2 830万吨,是半个世纪之前的400倍,与此同时,钢的价格

在1860~1900年下降了86%。廉价钢材推动全球工业产出快速增长。1880~1900年,全球工业产出增长了67%,相比之下,1860~1880年全球工业产出增长42%,1830~1860年仅增长了22%。美国迅速跃居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其产值占全球的24%,英国占18.5%,德国

占13.2%。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仅仅维持了40年。

历史学者们对工业革命的时期划分各自不同。一种时期划分是:1750~1850年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50~1950年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50年至今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另外一种划分则是,1780~1850年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又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1840~1890年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为运输革命,新的运输工具是标志性发明。1860~1930年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也称为“科学革命”,廉价钢材是这个时期的主要产品。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和随后半导体的问世,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计算机革命。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能源和互联网时代,则可以被称为第五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划分既不是那么绝对,也不是那么重要。我们需要着力探索的是工业革命背后所蕴含的基本经济规律。

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经济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从英伦三岛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几十年之后,美国、法国和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各邦国开始追赶上来。历史学者和经济学者至今依然在热烈讨论如下课题: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在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真正动力究竟是技术创新、金融创新还是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革新?是美洲白银输入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必然结果,还是少数企业家和创新者偶热灵机一动所创造的意想不到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制度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论最终结论是什么,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人类第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资本主义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征包括:农业生产力的快速提升,人口迅速增长,国际贸易快速扩张,水力和蒸汽动力取代人力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动力,煤炭和纺织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铁路和蒸汽机车(火车)彻底改变了人类运输方式,科学和技术创新逐渐成为人类常态,银行信贷成为企业短期资金周转的主要源泉,工业家或企业家的政治地位日益提升,国家的经济政策逐渐转向鼓励工业增长和自由贸易,全球性贸易网络开始形成,世界市场不断扩展,跨国投资和资本流动日益频繁,伦敦成为第一个真正具有全球性意义的货币金融中心。

工业革命的种子至少可以追溯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大陆的发现极大地刺激了海外冒险、远洋贸易、殖民扩张,时刻伴随着赤裸裸的抢劫和掠夺、凶残的战争和屠杀、肆无忌惮的欺诈和谎言、对其他民族文明遗产毫无吝惜的践踏和毁灭。远洋探险的起源则又要追溯至欧洲大陆的分崩离析、众多小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和相互厮杀、国内矛盾、利益冲突、宗教革命和宗教迫害。

抛开这些令人极端厌恶和痛恨的原始罪恶不说,远洋探险和新大陆的发现确实为人类的真正全球化创造了条件,为真正的全球贸易网络和全球经济体系创造了条件。新大陆发现之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许多欧洲国家持续不断地进行海外探险,早期主要是为了寻找黄金、白银、珠宝、香料、食糖等欧洲急需却极度稀缺的产品。远洋探险和远洋贸易必然需要越来越先进的武装保护,它反过来刺激了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进步,刺激了贸易融资和银行业的发展,刺激了国内贸易、国际贸易和转口贸易的兴旺,尤其重要的是刺激了现代信用体系和金融制度的萌芽,先是意大利城邦国家,再是荷兰阿姆斯特丹,接着就是英国伦敦。

从掠夺金银矿产转向发展种植业,从种植产品贸易转向发展制造业,从依赖个人资金、皇室资助和无限责任公司转向有限责任公司、合伙制和债券股票市场,从黄金白银工匠店铺和镖局当铺到现代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是16~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主要标志。

1609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外汇银行创立(Amsterdam Exchange Bank),是历史上第一家中央银行,业务涵盖货币兑换、支票清算和资金划转。1656年,瑞典中央银行(Swedish Riksbank)创立,首创部分储备银行制度。1694年,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创立,并逐渐崛起成为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具实力的中央银行之一。它们是资本主义经济崛起初期的主要金融支柱。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正是各种异常复杂的因素和力量日积月累、不断发酵的结果。政治上是商人利益集团快速崛起,与皇权分庭抗礼,终于导致1688年光荣革命的发生和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和代议制初具雏形。经济方面,私有产权和公民自由开始逐渐赢得法治保护,持续长达数百年、残酷无情的圈地运动,为大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准备了自由买卖的劳动力商品。马克思认为,自由买卖的劳动力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特殊的商品,蕴含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秘密。

金融方面,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和捉襟见肘的财政税收,迫使王室和议会转向依靠国债市场和信用创新。国债市场、英格兰银行、商人银行、股票市场,很快成为伦敦金融市场的中流砥柱。地区性商业银行、银行本票、商业票据、远洋贸易保险等创新金融产品,则成为伦敦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的重要补充。科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专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人类科学进步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哲学家罗素将17世纪称为欧洲文明的科学时代。远洋探险和旷日持久的内外战争则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核心动力,17~18世纪的科学技术进步首先来自造船、枪炮、冶炼和蒸汽动力。动力技术的创新尤其是蒸汽动力和火车的发明,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标志。

国内政治、国际战略、经济动力、金融创新、科技发明,共同为人类工业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金融、货币和信用基础则显得尤为重要。

依照今日标准,第一次工业革命似乎谈不上精彩。然而,万事开头难,真正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正是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兴起似乎可以画上完全的等号。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左右人类历史进程的《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伟大成就也给予毫无保留的称赞:“短短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能量和财富,超过了人类以往一切世纪所创造的生产力和财富的总和!”

根据经济学者和历史学者的估算。工业革命之前漫长的数千年里,人类经济增长的年均增速只有可怜的0.11%。依照这个速度,要经过漫长的630年时间人类收入才能够翻一倍。工业革命之后,从1820年到1990年,短短170年时间里,英国人均收入增长10倍,德国增长15倍,美国增长18倍,日本增长25倍。当1978年邓小平决心开启改革开放,中国义无反顾地迈上全面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之后,短短34年时间里,以同期价格计算,中国人均收入增长60倍,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长127倍,进出口增长132倍,即使以基期价格计算,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增长速度,同样是人类经济历史上的真正奇迹。

不仅如此,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以后的人类经济发展确立了榜样和样板。斯密的《国富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的产物,它预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将逐渐崛起,成为人类占据支配地位的经济制度,预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方向,包括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减少政府干预、放松政府管制、鼓励资本积累、鼓励技术创新、深化劳动分工和发展人力资本。所有这些,至今依然是各国经济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工业革命创造出人类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那就是以英镑为核心的金本位制。法律意义上的金本位制至少可以追溯到1815年。以英镑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今后百多年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历史方向。工业革命还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浪潮,包括贸易、资金、人口流动和产业的国际分工。无论喜欢不喜欢,尽管经历了多次倒退和反复,全球化却从此成为一个难以阻挡的历史潮流。当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共产党宣言》之时,他们就深刻洞察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必然是一个全球性体系。

当然,工业革命从来就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和令人愉快的事情,史无前例的科技创造、喷薄而出的财富洪流,并没有惠及所有人,甚至没有惠及绝大多数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大英帝国)首先见证了工业革命无情、残忍、血腥、肮脏、非人性的狰狞面孔。凡是读过狄更斯的《艰难时世》、勃朗特的《雪莉夫人》、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年)、马克思的《资本论》、波兰尼的《大转型》和其他数之不尽有关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著作的人,无不对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罪恶和残暴扼腕长叹,无不激发起改革社会制度、谋求社会公平的最强烈愿望,无不对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满怀憧憬和期待。托马斯·卡莱尔、爱默生、辜鸿铭等19世纪的人文学者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金钱崇拜、人文沦丧极富洞察力的尖锐批评,至今仍然时刻回荡在我们的脑海和心头。《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血淋淋残暴事实的深刻揭露,对资本主义剥削的尖锐批判,对工人阶级生存状况的深切同情,对帝国主义掠夺弱小民族的厉声谴责,曾经激励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献身革命。

19世纪英国顶级经济学者李嘉图、穆勒等人特别强调分配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当然也是源自时代氛围的深刻影响。李嘉图所构思的长期均衡静态模型,某种程度上是对急剧动荡乃至充满血腥的工业革命时代的逃避和理想化,身为成功股票投资者、国会议员和社会活动家的李嘉图,不可能不对当时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思潮和现实社会运动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从李嘉图到马歇尔的英国古典经济学者,致力于构造以边际效应原理和完美市场竞争为逻辑基础的静态均衡经济体系。他们从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图像里,将混乱无序、残暴剥削、垄断讹诈、周期动荡、失业破产、贫富分化、收入不公、经济危机等各种弊端完全抹掉。马克思的《资本论》横空出世,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

经济学只是工业革命的思想产物之一。事实上,工业革命刺激了几乎所有现代社会思潮: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改良主义、社会民主运动、无政府主义工会运动、福利社会思想和政策、就业保障、工厂立法、最低工资制度、工作时间限制、童工雇用限制、自由放任和政府管制的分歧、亚当·斯密自由贸易和李斯特国家保护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的争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管理资本主义、金本位制、复本位制、银本位制。现代管理制度兴起、经济学和管理学逐渐成为人类显学。跨国公司、跨国资本流动、汇率波动和国际货币体系日益成为左右全球经济的核心力量,当然,还有帝国主义的武力扩张和对世界势力的血腥瓜分,持续不断的区域冲突和世界大战。

简而言之,第一次工业革命波澜壮阔、曲折复杂、艰难困苦的演变历程,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现代人类经济生活的基本格调和主旋律。它所刺激和孕育的许多思想理念和制度安排,至今仍然支配着人类经济生活。

观点整理|许钊颖图文编辑|杨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