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水摄影”如何当代? 北京国际摄影周的2019学术主题展《‘山水’与‘风景’的对话》



北京国际摄影周2019将于10月19日至28日举办。本届摄影周筹备并举办开幕式、系列展览、摄影讲堂、摄影市场等一系列活动,目前各项筹办工作正有序进行。想知道摄影周的最新进展吗?一起来看看吧。









“风景”是源自西方艺术的概念,而“山水”则源自中国。山水与风景各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语境,源自西方的风景摄影和源自中国的山水摄影都在跟随时代不断发展变革。在即将开幕的北京国际摄影周2019上,《'山水'与'风景'的对话》为主题的学术展,是中国艺术家在“新山水”摄影方面的最新突破,是与巴西、阿根廷、伊朗的艺术家在“新风景”路径中的最新探索进行的一次跨文化的对话。


据策展人藏策介绍,这一展览中,来自巴西、阿根廷、伊朗等国的艺术家,以全新的影像方式唤起了人们对于风景、土地的时间与记忆,中国艺术家则通过全新的媒材语言实验,将人们的记忆召唤到了有关中国美术史的话题。藏策表示,这也是此展览呼应本届北京国际摄影周学术主题“时间与记忆”的方式:“不是通过照片中的内容部分来简单地思考时间与记忆,而是通过与艺术史、摄影史相关的特定文化符号以及媒材语言来超越时间与记忆的学术主题。记忆多种多样,首先我们要问的就是——谁的记忆?个人记忆还是集体记忆?如果说传统影像是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召唤记忆的,那么当代影像的方式则更加多元,可以是以文化符号、媒材语言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国内艺术家敖国兴的最新作品《山水考》,就通过摄影的方式,将传统山水中的视觉元素进行当代艺术语境中的重构,进而对‘何为山水’‘如何在特定文化语境中识别山水’等‘问题的问题’予以提问。”


山水与风景各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语境,而不论是“山水”摄影还是“风景”摄影,能够使其得以突破局限、创新发展,一直是各国摄影家们的目标。作为承载时间与记忆的一个重要载体,摄影不仅能够以图像的形式唤起人们的记忆,还能以一种材质,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媒体语言成为回溯时间与记忆的路标,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新手段,为文化价值的表达提供新方法,为历史的记录提供新途径,为现代社会的情感表达提供新载体。相信北京国际摄影周2019《‘山水’与‘风景’的对话》展览,不仅可以为让观众呈现摄影师们如何经过探索与努力突破山水与风景摄影的“瓶颈”,还能带领更多观众去领悟中国山水和西方风景摄影的精神世界,去探索当代影像的前沿领域。


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作者:戈哈尔·达什蒂(伊朗)

作者:戈哈尔·达什蒂(伊朗)

作者:戈哈尔·达什蒂(伊朗)

作者:戈哈尔·达什蒂(伊朗)

作者:卡依奥雷塞维(巴西)

作者:卡依奥雷塞维(巴西)

作者:玛塞拉·马格诺(阿根廷)

作者:玛塞拉·马格诺(阿根廷)

作者:严怿波(中国)

作者:严怿波(中国)

作者:严怿波(中国)

作者:严怿波(中国)

作者:魏壁(中国)

作者:魏壁(中国)

作者:魏壁(中国)

作者:魏壁(中国)

作者:敖国兴(中国)

作者:敖国兴(中国)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more+

作者:秦伟 (中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