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常德悲剧:让谴责无差别杀戮之声更加响亮一点
魏加宁:日本之所以能走出“大衰退”,靠的是不断改革,而不是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
国内突然宣布,将大规模调整经济布局!又一朝阳行业悄然崛起,新一轮机会出现了!
这家头部券商资管总经理"迎新"
泪目!8死17伤!江苏一职校持刀伤人案,背后隐情令人心惊!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这块“隐居”胜地火了!房租不到1000元,海归精英扎堆:逃离996,就是这么爽
Original
Grace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2023-08-24
收录于合集 #专访
57个
ⓒ受访:DNA数字游民
ⓒ采访:Grace
ⓒ摄像:张文化
宇宙尽头,只有考公、大厂和躺平吗??
在浙江安吉,有这样一群年轻人
每天睡到自然醒,不通勤,不坐班,松弛地赚钱
▲图源:聂小闲
田间地头,厨房客厅
任何地方都是天然的工位
▲图源:聂小闲
天气晴好时,在草坪上席地而坐
撸猫,逗羊,创作灵感就有了
▲图源:张文化
夜深了,和大伙一起围炉煮茶
一边烤火,一边就把合同签了
▲图源
:
Alesi
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数字游民
」
依靠互联网远程工作,即可持续
获得收入
在原始、自在的游牧生活中,寻找诗和远方
去年4月,
许崧和阿德
受当地政府和上海爱家集团邀请
来到
溪龙乡横山村
,
用
不到半年
时间
将一间废弃的竹木加工厂
改造成
中国第一个服务数字游⺠的创意园(DNA)
被
浙江卫视、凤凰卫视、小红书官方
等争相报道
内测之前,许崧一度担心:无人造访
不曾想,从去年12月至今,
前后共有
300多人
到访
不少慕名而来的伙伴遇上排期爆满
干脆在附近民宿住下,慢慢等
入住
唯一的要求:
住满7天
运营三个月后发现,
50%以上的人群都是海归
设计师、程序员、作家、导演
等,在这里“扎堆”
有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一呆就是大半年
有人裸辞而来,gap之后,重启人生的新阶段
有人自称“社恐”,却在这打通了社交的“任督二脉”
有人治好了内耗,也有人顺利实现了脱单
……
▲图源:
Alesi
许崧把它比作一场——
中国土地上正在发生的社会性实验
不少网友,用现实版「
向往的生活
」,赞誉它
却被生活在这里的伙伴,极力强调:
DNA不是“乌托邦”,千万别美化!
▲图源:
聂小闲
生活在DNA,究竟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逃离格子间的游民们,真的获得快乐和自由了吗?
前不久,象君来到「
DNA数字游民公社
」
与生活在这里的伙伴,聊到深夜
感慨于他们丰富多彩的游牧经历
听他们把有关DNA的幕后故事,娓娓道来
也开始慢慢理解了,这种常规赛道之外的选择
▲图源:
Alesi
全世界有趣的人联合起来!
@荷包蛋(入住时长:11个月)
2017年,和爱人辞去阿里和蔚来的高薪职位,探索游牧生活
创办房车工作室松木巴士,至今已打造了50多个有温度、有个性的移动空间
我和Harry算是最早入住DNA的伙伴之一。
过去,我们也曾在广州城郊、莫干山等地组建车间。
却常常因为工作时,被人毫无缘由地围观,而感到困扰。
▲图源
:
荷包蛋
直到来到DNA,仿佛找回了一种,久违的熟悉感。
它像是我们小时候生活的大院。
大家愉快地做着邻居,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空间。
足够的包容性和边界感,让我们松了口气。
▲图源:
荷包蛋
刚来那会儿,唱歌、聊天、烧烤......几乎每天都能折腾到半夜。
或许是太久没有这种「
出门就有熟人
」的感觉,
每个人都狠狠弥补了这些年,
“缺失”的社交量
。
▲图源:
Alesi
现在,我和Harry,上午睡觉,下午开始忙碌。
他在车间动手改造,我的工作,通常线上处理就能完成。
朋友来了,或是出门采购的时候,我们会开着自己改造的小货车出去。
在乡间小道上兜兜风,感觉就像度假一样。
▲图源
:
阿德
@史伟浩(入住时长:2个月)
90后建筑设计师,曾在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卷了3年
今年年初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在DNA办公期间,参与了乡村振兴改造项目
我就是那个在周边民宿,坐等入住的伙伴。
来到这里的第一周,纯粹是抱着度假的心态。
在自然的乡村环境里,和大家一起晨跑、打球、玩飞盘......
自然而然,就认识了不少朋友。
▲图源:
聂小闲
不过,作为DNA的“卷王”之一,我也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
早上九点左右,我会搭接驳车到附近的
ACDC(安吉创意设计中心)
,开启一天的工作。
湖边的草地,是天然的办公位。
在那坐着画图,可比在上海办公楼的格子间里冥思苦想,强太多了。
▲图源:
史伟浩
我
在这里参与了不少ACDC的改造项目。
从策划到执行,都能做出新的尝试。
月初,因为个人原因,我又回到了上海。
但对这里的项目,我会持续跟进。
▲图源:
史伟浩
@KC(入住时长:5个月)
外贸从业者,
2009年开始,在全球各地移动办公
DNA“社牛”,喜欢探索乡村周边的人文历史,与老百姓们打成一片
我很早就在全球各地旅居,之后也可能会离开DNA,去别的地方。
但我很愿意把这里,当成一个「家」
。
8月的时候,我因为工作,离开了一个月。
等到再回来的时候,才发现,很多之前想不明白的事,都释怀了。
▲图源:
聂小闲
有空的时候,我喜欢去周边的村里,串门唠嗑。
听大爷、阿姨们,分享自个儿家里跌宕起伏的故事。
我跟这个地方的情感连接,好像也更深了。
▲图源:
KC
其实,我觉得并没有所谓的“社牛”和“社恐”。
在一个友善的环境里,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都会被发现
。
而当我对他们投入了充分的感情,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回馈给我。
▲图源:
KC
@风了(入住时长:3个月)
毕业一年后裸辞,典型的INFP人格
不喜欢安稳,想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三个月前,我还在上海,过着匆忙又压抑的生活。
看着地铁上的人群,面无表情的模样,我觉得自己,亦是如此麻木。
来到DNA后,
开阔的乡村环境,让我爱上了一个人静静发呆。
听着清脆的鸟鸣声,感受树的沙沙声......
我感觉到,
在城市里丢失的那份感受力,正在一点点恢复
。
▲图源
:雨然
作为一个“无业游民”,我也会因为找工作,偶尔感到焦虑。
但是,和各种行业的伙伴在一起,光是聊天,我就能学到很多。
这里的生活成本也不高,房租
300-1000多元
都有,
吃饭还能打对折
。
所以对于物质本就不那么看重的我来说,经济压力也就没那么大。
▲图源:雨然
@猫女(入住时长:9个月)
资深游民,曾在大理、新疆、泉州等全国20多个城市旅居
运营咖啡车4年+,slogan:normal is boring
相比大理,更分散、多元的空间,
DNA是一个比较私密的社区
。
在这里,我的车,从来不锁;几万块的电脑,随手一放,也从没有丢过。
想热闹的时候,朋友就在身边;想独处的话,空间也很多。
只要不影响别人,你的任何一种状态,都会被尊重
。
▲图源:
猫女
我们对于彼此的身份认知,其实比较模糊。
大家交朋友,都是
以兴趣点切入
。
每天生活在一起,见过几次,就面熟了。
如果有彼此都感兴趣的活动,就一起参加。
其余的,交给时间和缘分就好。
▲图源
:
猫女
找回「消失的附近」:
我们就得彼此依靠!
和猫女聊完天,抬头的瞬间,发现对面楼顶有11个大字特别醒目:
全世界有趣的人联合起来
。
这或许是这个,没有“规则”的社区,达成的最重要的「共识」。
DNA是如何把这些「有趣的灵魂」,聚集起来的?
全世界有趣的人联合起来,会产生怎样强大的能量?
带着这样的疑问,象君又和
DNA的主理人:许崧(老许)
,聊了聊。
听着他从背包旅行聊到数字游民,从附近的消失,聊到新乡村生活模式。
一切,豁然开朗。
▲图源:
Alesi
辞职旅行,把大理“搬”到安吉
我曾经,酷爱背包旅行。
从2004年开始,辞职环游世界。
由东往西逆行,追寻早年嬉皮士东进运动的足迹;
到
美国硅谷、法国普罗旺斯、意大利托斯卡纳等
,探访世界级的美丽乡村……
最终选择在大理,定居了
10多年
。
▲图源
:T
oday is special
这儿的幸福感太强了
。
绝美的自然风光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
。
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不论背景、年龄、经历,
都不以「成功」为标准
。
亿万富翁和赤贫者坐在一桌上,吃饭喝酒,侃天说地,算不得稀奇。
组一个登山局,约一场读书会,看街坊阿姨打毛线,和对门小伙去赏鸟......
以前从未体验过的事情,在这里都可以一一尝试。
▲图源:
魔术师杜XX
当时的我出于好奇,便和阿德一起,探寻背后的逻辑。
整整四年过去,才找到了一个可能的答案:
所谓「社区」,就是关于人的生态。
而幸福感的来源,便是与人在一起。
▲图源:糯米饭
获得幸福,做好这三件事
毫不避讳地讲,我向来不赞同「享受孤独」这种说法。
因为
孤独感,是我们身体的警报系统
。
从前,我们抱团抵抗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单,就意味着危险。
后来,经历了物资匮乏,饭都吃不饱的年代。
很多人仍然以为,用货币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却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图源
:
聂小闲
曾有人问我,
什么是幸福?要如何获得?
对此,我个人的定义是:
持续、稳定的满足感
。
它是人生的一种整体状态,是当我们回头看时,
尽管过得磕磕绊绊,但嘴角,还是可以微微上扬。
▲图源
:《白茶原》
为此,我们可以做好三件事情——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照顾好自己的希望,照顾好自己的情感
。
前两件事,依靠自己就能解决。
可唯独情感,需要我们彼此依赖
。
▲图源:
Alesi
我年少时候,附近20条胡同的姑娘和少年,全都认识。
一帮人成天打打闹闹,日子过得没心没肺,但是真的快活。
只可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产业的迅猛崛起,
城市的基础建设越来越完善,我们活动的半径越来越大。
「附近」,却消失了
。
▲图源:
Alesi
大部分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不再有熟悉的邻里。
哪怕是这次疫情,当环境发生又一次突变,上海的伙伴们,重新建立了短暂的邻里联系。
可当一切回归“正常”的轨道,连锁反应还是会把人再次分开。
这,就是城市
。
▲图源:
贰拾贰时
在DNA,找回「消失的附近」
人类,本就是社会性动物。
这就决定了,
我们必须要跟人生活在一起
。
城市的环境,已经不再支持社交。
但乡村,仍然值得一试
。
▲图源:Alesi
我始终相信,
在乡村,同样可以拥有和城市一样的文明生活
。
人与人之间,可以重建一种稳定的、健康的生态。
破局的关键,就在于「社区」
。
▲DNA数字游民的照片墙
「社区」这个词,在日语中是「
生命共同体
」的意思。
它不能设计,只能依靠自己,“生长”起来
。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DNA的很多空间功能,都是伙伴们来了之后才开始成型的。
▲图源:
Alesi
想象一下,当一群萍水相逢的年轻人,在一个有限的活动半径中,因为高频的遇见、相处,
机缘巧合,触发了某些偶然性
。
两个陌生人,因为一件小事开始,整夜彻聊;或在某个夜晚,抱头痛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发生
。
这,便是「
生态
」的逻辑。
而它的本质,是「
去中心化
」。
▲图源
:
猫女
做1%的珊瑚礁:
中国的一流乡村,一定会出现
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在DNA,这种「三观」,便是「
真实
」。
与城市中,很多带着目的和功利的「标签型社交」不同。
这里的伙伴,因为会被最大限度地接纳、理解,而不必戴着面具生活。
卸下伪装,也可以很安全
。
如此,大家就自由了
。
▲图源:
Alesi
巧的是,这些首先聚集在乡村的游民伙伴们,本身又自带「文化创意」的基因。
一边在这里生活,一边也为这片“璞玉”般的土地,输出源源不断的创意。
于是,很多改变,发生了
。
▲图源
:阿德
你或许很难想象,这座茶山上的小房子,将在2个月以后,面向所有人开放。
它最初源于大伙闲逛时,提出的疑问:
这样一间小房子,怎么住人
?
带着好奇,几经打听,才知道:这是茶农们在每年最忙的采茶季,休息用的。
能不能把闲置的11个月,利用起来?
就这样,一帮开过书店,做过项目管理,懂建筑、会设计的伙伴,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
从方案策划到财务预算,从选材到室内装修......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一个充满韵律的「
诗歌书店
」,便慢慢“长”了起来。
▲图源
:阿德
今年3月,我们创办了《白茶原小报》。
从「我们是谁」开始说起,由生活在这里的游民伙伴,记录这个山村的点点滴滴。
目前进行的第二期,便是从“生活者”的角度,把DNA及周边的玩乐,说给大家听。
▲图源:《白茶原》
年轻人,是愿意到乡村来的
。
在安吉,这个距离杭州、上海,都只有1、2个小时车程的浙江山里。
基本的物质需求,依靠电商、物流,就能办到;
信息闭塞的问题,利用网络和职能手机,就能解决。
从一个幸福感很高的社区开始,以点带面,一点一点改变乡村的面貌
。
▲图源
:
聂小闲
有一天,我们来到这里,也能找到和自己同频的伙伴。
大家坐在一起,聊一聊卡夫卡,听一听室内四重奏。
中国一流的乡村,就出现了
。
▲图源
:
阿德
本文为独家专访,水印图片为原创拍摄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见不散
喜欢请分享,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