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 | 证实“蹭胸”是否算“性骚扰”非问题本质

唐婉婉 西大新传媒 2020-09-01

点击关注“西大新传媒”


新传媒 | 聚焦 |


近日,北京地铁“老人猥亵殴打女乘客”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性骚扰”一词再次引爆舆论。女孩强调自己被“蹭胸”后遭“扇耳光”对待,经济学家仲大军则发表长微博称受言语暴力才动手打人,是否构成“性骚扰”仍待证实。





毫无意外,这桩被冠以“性骚扰”且双方说法不一的事件,强势登上热搜榜,“蹭胸算性骚扰吗?”一时成为争议焦点。因未有针对性法律条例,双方僵持不下,这一过程也暴露了我国对于“性骚扰”现象的重视程度低,导致缺乏细致明确的法律条例。从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国人的维权意识薄弱,难以促使相关法律的完善。


实际上,不管是证实“蹭胸与否”,还是判定“蹭胸是否构成性骚扰”,均无法从根源减少当今社会频发的“性骚扰”行为。降低“性骚扰”发生率,避免成为受害者,个人应增强自身预防意识,将“性骚扰”消灭在摇篮里。


长期固定的思维模式,导致国人只有在受害之后,渴望维护自身权益之时,才想到用法律维权,进而去了解相关法律。且在“性骚扰”频发的今天,也只有少数人抛开“忍一时风平浪静”的想法,强势维权,这是法律普及需要攻破的个人心理阻力。法律能否帮助受害者维护自身权益暂且不谈,但即使能够达到维权效果,“受害者”一词已经成为事实。轻则同此事件女子一般,严重一点呢?


2016年美国一个名为“谁为你开车?”的网站上,搜集整理了媒体对Uber和Lyft近三年来伤害事故的媒体报道,100余则报道中,因性骚扰而起的占56则,确是触目惊心的数字。而在中国目前的舆论中,国人并未将“性骚扰”与“事故”挂钩,仅将其与“公共场所耍流氓”画上等号,从国家到社会群众,均未高度重视“性骚扰”行为,导致受害者不断增加。且城市女性受到性骚扰的达到25%,比男性多大约三分之二。


尽管“受害事实”难以挽回,但“受害”是可以避免的,前提是不让自己“置身事外”,成为一个单纯的看客。增强自身预防意识,不应是“性骚扰”事例触发的情绪激昂之思,而应落实到现实中,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性教育仍处门槛阶段,并未普及,这也导致,中国的孩子从小对于“性教育”以及“性骚扰”的了解呈空白,并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亦是教育所存在的隐患。


只有自身具有防范意识,才能在“性骚扰”可能出现的时候,避免惨剧的发生。后期的法律维权确有益处,但前期的预防和警惕,却能够最直接、最实际地保证自己的权益不会受损。


在无数“性骚扰”事件的刺激下,法律漏洞需要填补,普及性教育、增强个人预防意识,从根源降低“性骚扰”发生率刻不容缓。


记者:唐婉婉

图片:源于网络

排版:黄新婷

审核:蓝张宝钰  司婉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